中美大学之间,科技创新差距究竟在哪?
所有影响人类的重大发现,在空间上和人口上的分布都极其不均衡——总是极少数的人,在极少数的几个地方改变世界。 真正能承担科技创新的不是一块土地、一个人,而是需要高浓度、高密度的“场”。 一群人在一起打磨,是所有科学、思想产生的重要条件 我们现在看硅谷,公司、投资机构、中介组织、老师、同学、实验室,在不大的空间内密密麻麻地堆积在一起,这是一个特征。它的内核就是一所大学,它早期不被人看重。而现在,斯坦福大学如日中天,经过一个多世纪成为世界顶级名校,硅谷就是以这个大学为中心而衍生出来的。 现在这个地区有大大小小公司一万家以上,创造了很多销售额、GDP和就业岗位。我在考察中发现,硅谷公司的密度很大。 但与之相比,中国的高校有多少专利?高校周边有多少企业?能不能跟斯坦福和麻省理工大学一样,画出一幅高校与企业高度集聚的地图来?这是值得探讨的好题目。 再看东岸,有一个基金会做了6年的研究,发现麻省理工大学校友所创办的公司有两万多家,每年创办的速度在递增,创业者的年龄在下降,创造的销售额达2500亿美元。这个现象给了我很强的冲击,为什么呢? 因为这样的现象多次出现过。以色列本身不大,在这个不大的国家里,就只有靠地中海沿岸的那几个地方,密集地分布着高科技公司。顺着这个思路,再把这个现象往前推,发现聚集是人类历史上屡屡发生的现象。 我们讲希腊文明,几何学、逻辑学都是希腊人的学问。希腊人的学问最早就是柏拉图创办的学院,这个学院成为了一个凝聚优秀学者、学生讨论的地方,对整个人类影响非常大。 我国与之类似的是山东。公元前300年,古代齐国首都临淄(今天的淄博),有当时最有名的学院——稷下学宫。150年里,上千人在里面,百家争鸣。在那么久远的时候,临淄也是一个空间上不大的地方,但很多厉害的人凑在一起。 然后就是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但丁等人都出现在不大的地方,就是佛罗伦萨周围的几个村镇。 再往后是科学革命,英国的剑桥就在伦敦不远的小镇上,但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想法和思想都产生在这个不大的地方。这种聚集的现象一再出现。 两千年来,有一群人在一起打磨,这是所有科学、思想产生的重要条件。不是单个的厉害的头脑所能实现的。厉害的头脑凑到一起,你说东他说西,互相激发。 所有影响人类的重大发现,在空间上和人口上的分布都极其不均衡——总是极少数的人,在极少数的几个地方改变世界。 中美大学之间,科技创新差距在哪? 我前一段在研究城市,城市就是密度,就是聚集。这次去的时候发现,科学创新比一般城市还要高密度。这次我们走进拥有创新公司的几个地方,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我们要看哪些东西我们有,哪些东西我们没有,到底差在什么地方。 硅谷核心就是斯坦福大学,波士顿走廊核心就是麻省理工大学。这些有纲领、有精神、有校训。但北大和清华也有校训,有传统。 对校园的大规模投资,在中国已经能做到了。我看过很多五千亩的校园,车在里面开半天,很多大学城大到进去以后出不来。 美国大学的房子里有一堆牛人,我们中国这里也有。 区别在于,像麻省理工大学这样的学校比我们对人的投资更多。他们每年研发预算很多,其中部分是企业捐的,而我们国家大学每年的研发资金却差很多。在美国好的大学里,师生互动频率很高。同时,老师带着博士生全世界走,哪个地方有意思,只要报上名字带着就去了,博士生领着硕士生走,硕士生领着本科生走。 有人说中国有雄厚的资本,但其实在往人身上投钱这方面,还差得很远,培养人的“厚度”远远不够。很多事情看一看、现场听一听就不一样,但中国有多少学生有这个条件? 中国大学与美国大学相比,有老师、有学生、有研发、有支持研发的人和机构、有国家投入、有校友捐赠或公司捐赠,这些环节是一样的,但后面一个环节就不同了。研究出来以后怎么办?再下一步就是要用专利,可以依靠专利排他性地实现发明创造的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