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理工开发新型超紧凑型激光器:光损耗更低

发布:cyqdesign 2025-08-15 11:48 阅读:53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领导的国际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超紧凑激光器,其能效更高、功耗更低。这种微米级激光器比沙粒更小,采用特殊设计大幅减少光泄漏问题,相比其他超紧凑激光器,其光损耗更低,运行能耗显著减少。

该激光器工作于太赫兹频段(30微米至3毫米),覆盖6G通信频率,有望推动未来高速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上。

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物理与数学科学学院的Wang Qijie教授(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Cui Jieyuan博士。

激光器的光损耗问题

超紧凑激光器在小型设备、光计算、数据中心、高速通信、医学成像及先进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然而,光损耗问题严重限制了微型激光器的性能,主要表现为:

激光腔侧向泄漏:激光腔用于约束和放大光束,但部分光会从侧面逃逸。

辐射损耗:光子晶体结构中的光辐射导致能量损失。

散射损耗:光子晶体的制造缺陷导致光散射,降低效率。

在超紧凑激光器中,这些损耗效应尤为显著,甚至可能导致激光器无法输出足够强度的光以供实际应用。

三维抑制光泄漏的创新方案

为解决这一难题,南大团队结合平带(flat bands)和多束缚态连续区(multi-BIC)两大物理机制:

平带结构:光子晶体中特定能带的光波群速度趋近于零,使光能量无法逃逸激光腔。

多BIC机制:通过光波干涉抵消逃逸分量(类似降噪耳机原理),实现三维空间的光束缚。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新型激光腔结构,在两层金膜夹持的半导体光子晶体中,构建雏菊形微孔周期性阵列(见图1)。该设计可同步抑制泄漏、散射和辐射损耗,团队称其为“三维光泄漏抑制的终极解决方案”。

左图:激光腔芯片;中图:雏菊形气孔阵列有效降低光损耗;右图:微孔结构显微视图

技术优势与应用前景

该激光器还具有光束发散角极小的特点,适用于精密光学领域。通过调整气孔尺寸和光子晶体晶格常数,该设计还可拓展至近红外及可见光波段。

Wang Qijie教授(南大电机与电子工程学院/数理学院,研究负责人)表示:“基于团队在光子能带工程领域15年的积累,我们意识到平带与BIC的结合能高效捕获光子。这项突破克服了现有微型激光器的缺陷,为可穿戴设备、光计算等应用开辟了新道路。”

Cui Jieyuan博士(论文第一作者,南大电机与电子工程学院)指出:“我们的激光器解决了微型激光器的关键瓶颈,未来可广泛应用于下一代通信和计算技术。”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光子学专家Bo Zhen副教授(未参与研究)评价:“这项创新是拓扑光子学领域的重大突破,为集成光子系统提供了紧凑、稳定且可扩展的新型光源。”

目前,研究团队正致力于提升激光功率并推进光电器件集成,同时已提交技术专利,并寻求产业合作以推动商业化进程。

相关链接:https://dx.doi.org/10.1038/s41566-025-01665-6

分享到:

最新评论

我要发表 我要评论
限 50000 字节
关于我们
网站介绍
免责声明
加入我们
赞助我们
服务项目
稿件投递
广告投放
人才招聘
团购天下
帮助中心
新手入门
发帖回帖
充值VIP
其它功能
站内工具
清除Cookies
无图版
手机浏览
网站统计
交流方式
联系邮箱:广告合作 站务处理
微信公众号:opticsky 微信号:cyqdesign
新浪微博:光行天下OPTICSKY
QQ号:9652202
主办方:成都光行天下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5 光行天下 蜀ICP备060032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