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光学与
光学设计基础(第2版)》是一本涵盖应用光学成像基本理论、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典型应用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像质评价与应用
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基本方法等丰富内容的核心专业基础性教材与参考书。
o Pci66 DhLqhME53
,fDEz9-, n"PJ,ao 平装:593页
Am0{8
'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Di_2Plo)4 定价:59元
-ezY= 0Q& 优惠价格:41.3元
/
O/`< -{XRA6
thi1kJ`L :AdDLpk3j 目录
>>b3ZE|5 第一篇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与成像理论
5vAf7\* 第1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
u=F+(NE" 1.1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hf/2vt
m 1.1.1光波
AUVgPXOwd 1.1.2光源(发光体,发光点)
k#Of]mXXz 1.1.3波面
N /$`:8" 1.1.4光线
up3O|lj4 1.1.5光束
}eQRN<}P 1.2光的传播规律——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m"\:o 1.2.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1axQ)},o@p 1.2.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c(WE
RW?- 1.2.3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
7'-Lp@an 1.2.4折射率
r)9Dy, 1.2.5反射光与折射光的能量分布
PjT=$] 1.2.6全反射(完全内反射)及其应用
-!;l~#K= 1.2.7光路的可逆原理
(6CN/A{qe 1.2.8光线在折射率连续变化的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GuZ( &G6* 1.3费马原理
U t-B^x)gl 1.4马吕斯定律
etT + 1.5光学系统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b*;"q9u5 1.5.1光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zsU=sTsL 1.5.2成像的基本概念
"\Egs)\ 习题1
h)1qp Qj 思考题1
fJ\sguZ 第2章共轴球面系统的成像理论
!UOCJj.cA 2.1子午面内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RCTQhTy= 2.1.1符号规则
O1 .w,U 2.1.2实际光线经(单折射)球面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hUQ,z7- 2.1.3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的光路计算公式
&
gJV{V5Ay 2.1.4轴上单色物点经单折射球面成像性质的分析
`b8v1Os^2 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与近轴成像规律
'\~$dtI$ 2.2.1单个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
+x9cT G 2.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成像规律
G$'jEa<:u 2.3 共轴球面系统的近轴像面位置与放大率的计算
,:~0F^z 2.3.1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转面过渡公式组
9!9Z~/*m 2.3.2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像面位置的计算
g-`~eG28D5 2.3.3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拉—赫不变式与放大率计算
2)#K+O3c 2.4球面反射镜的成像规律
E3@QI?n^^ 2.4.1球面反射镜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Gm-MpW 2.4.2球面反射镜的成像放大率与拉—赫不变式
^JI o?R 2.4.3球面反射镜的应用
kt[:@Nda9 习题2
$Y=T&O 思考题2
J$4wL
F3 第3章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理论
;U1UFqZ` 3.1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的基本概念
V._6=ZJ 3.2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基面与焦距
T5Q{{ @Q 3.2.1主面和主点
fP3_d 3.2.2焦点和焦面
6.5T/D*TT 3.2.3焦距
uj%skOD6Z 3.2.4节点、节面
OA:%lC! 3.3理想光学系统物像间的解析关系
)!g{Sbl 3.3.1决定光学系统物像共轭点位置的基本公式
-~eJn'W 3.3.2理想光学系统拉一赫不变式与系统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J};z85B 3.3.3理想光学系统的诸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
;})5:\h 3.3.4光束的会聚度与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屈光度
UA[,2MBp 3.4理想光学系统的图解求像方法
L,d
LE-L 3.4.1 光线描迹图解法
2&+#Vsm`V 3.4.2直角坐标图解法
V`adWXu 3.5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特性曲线
$^&ig 3.5.1物像位置共轭特性曲线
P5lqSA{6 3.5.2放大率特性曲线
iv phlw 3.6光学系统的基本类型
^:9$@+a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号的系统——第一型系统
>0{S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号的系统——第二型系统
7&KT0a* 3.7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h v4x9 3.8透镜
h25G/` 3.8.1单折射球面的基点、基面位置与焦距
aNyvNEV3C 3.8.2透镜(厚
透镜)的基点位置与焦距计算公式
kc/{[ME 3.8.3薄透镜与薄透镜组
*. 3N=EO 3.9理想光学系统共轴多光组复合的实用方法
|
ohL]7b< 3.9.1正切计算法
=%zLh<3v 3.9.2截距计算法
@&D?e:|!U 3.10实际光学系统基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uW:r17 3.10.1求像方基点位置与焦距——正向光路计算
Z%GTnG|rG 3.10.2求物方基点位置与焦距——反向光路计算
h^
-.]Y 习题3
)1g"?] 思考题3
jjJ2>3avY 第4章矩阵方法在近轴光学中的应用
Soie^$
Y 4.1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SuZ&vqS 4.1.1折射矩阵
:V2bS 4.1.2传递矩阵
Ro2d,' 4.1.3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AxxJk"v'y 4.2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矩阵
&V>fYgui 4.3矩阵方法在薄透镜系统中的应用
\A`hj~ 习题4
ExHKw~y9
第5章平面元件与棱镜系统
.I}:m%zv 5.1平面折射与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质
sH[
-W- 5.1.1光线经过平面的折射
_C\[DR0n 5.1.2光线经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6O??6g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气层”概念
kE
TT4U 5.2折射棱镜
`OymAyEYQ 5.3楔镜
@"T"7c?Cv 5.4平面反射镜与平面镜系统
l!#m&'16" 5.4.1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8 6f2'o+ 5.4.2平面镜的旋转效应
PSawMPw 5.4.3两面角镜的成像特性
nA?Hxos 5.5反射棱镜
i&8FBV- 5.5.1反射棱镜的基本概念
T0)"1D<l 5.5.2反射棱镜的视场角
y8VpFa 5.5.3平面反射系统的转像规律分析
<o2r~E0r3 5.5.4反射棱镜的展开及其理论结构尺寸的计算
>;z<j$;F< 5.5.5棱镜的偏差
iYnEwAoN; 5.6光学铰链
KJE[+R H+z 5.7矢量分析计算方法在平面镜系中的应用
Sx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uP\lCqK,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Bx[rC 5.7.3矢量绕定轴转动公式
2iu_pjj 5.8平面反射系统中物像关系的矩阵表示方法
b|SE<\ 习题5
V|)>{Xdn 第6章眼睛与典型目视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8l({:*q0 6.1 眼睛
XPB9~:: 6.1.1眼睛的构造和主要光学常数
Vtppuu$ 6.1.2模型眼与简化眼
$3D'4\X~?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vd`}/~o 6.2放大镜和显微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c`x7u}C 6.2.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QJp4 6.2.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mj?16\|] 6.3 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
e6=]m#O9 6.3.1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性质
RvJ['(- 6.3.2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
m8623DB" 6.3.3望远(镜)系统的基本类型
>h Y"
3 6.4 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kTG[)F0b 6.5 理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569}Xbc/ 习题6
-st7_3 第7章光学系统中光束的限制
1B*WfP~ 7.1实际光学系统中的光阑及其作用
kF7(f|* 7.2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Z -%(~ 7.3视场光阑、窗以及渐晕的概念
s08u @ 7.3.1视场光阑、入射窗和出射窗
gBu1QviU 7.3.2渐晕
c62=* ] , 7.4光阑设置的原则和几种典型系统光束限制的分析
tgL$"chj@x 7.4.1光阑设置的原则
dk8wIa"K` 7.4.2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光阑设置与光束限制
lq.Te,Y%w 7.5远心光路(焦阑光路)(米)
yV)m"j 7.5.1物方远心光路
,wwZI`>- 7.5.2像方远心光路
zb6ju]2 7.6场镜
7\o!HMfK 7.7物空间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学系统的景深
3p?KU- 7.7.1照相物镜的成像空间深度
2A4FaBq" 7.7.2望远系统的成像空间深度
GFSt<k)
习题7
KCe13! 第二篇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 N~,F@t 第8章光度学的基本概念与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eMK+X \ 8.1光能与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5GZ \Z8F 8.1.1立体角的概念与计算
l0*Gb 8.1.2辐(射能)通量、光谱光视效率(视见函数)与光通量
N__H*yP 8.1.3发光强度
NGYyn`Lx 8.1.4(光)照度
7dihVvL
$ 8.1.5光出射度
\EbbkN:D 8.1.6(光)亮度
F2(q>#<_ 8.1.7光度学各主要光度量名称、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s\3/z>b4! 8.2光学系统中光通量与光亮度的传递
3#wcKv%>&_ 8.2.1光束在均匀透明的同种介质中的传播
r%Rs0)$yj 8.2.2光束在介质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变化规律
{|9}+
@5Q1 8.3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Q"s2 8.3.1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y0v]N 8.3.2光学系统透过率的计算
lC97_T 8.4像平面的照度
*cWmS\h| 8.4.1轴上像点照度公式
l2b{u
GE 8.4.2轴外像点的照度公式
*X%m@KLIKv 8.5眼睛直接观察与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1|,Pq9 8.5.1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像的主观亮度
"a1O01n 8.5.2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N#N0Q0W= 习题8
WUAJjds 第9章色度学基础
j-]&'-h}# 9.1颜色视觉与色度学的基本概念
SM[{BH< 9.1.1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
NGjdG=, 9.1.2颜色的分类与彩色的三特性
>KGE-Yzj 9.1.3颜色的混合与匹配
$ &5w\P 9.2标准色度系统与色度计算
} :iBx 9.2.1CIE1931-RGB色度系统
K0+;bu 9.2.2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B~r}c4R{7 9.2.3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
oy\_1| 9.2.4均匀色品图及均匀颜色空间
'p)Q68;& 9.2.5CIE标准施照体与标准
光源 "YFls#4H- 9.2.6CIE色度计算举例
gLj?Ys 第三篇典型应用光学系统
@^nu#R 第10章
望远镜与望远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tXFizh 10.1望远镜中的转像系统
M%Ku5X6:/ 10.1.1棱镜转像系统
WoL9V"] 10.1.2透镜转像系统
+ R$?2 10.2望远镜的变倍——可变放大率的望远镜
QHf$f@bjI 10.2.1间断变倍望远系统
!7lj>B A> 10.2.2连续变倍望远系统
DrS~lTf=> 10.3望远系统的调焦方式内调焦望远镜
ty1fcdFZM 10.3.1外调焦系统
p|6v~ 10.3.2内调焦系统——内调焦望远镜
!MZw#=D` 10.4光学测距原理与系统
bk#xiuwT 10.4.1单眼(合像)测距仪
ru.5fQU 10.4.2双眼体视测距仪
Qb^q+C)o] 10.5望远(镜)系统的光学性能与主要技术要求
$,1dQeE 10.5.1分辨率α
ka7uK][ 10.5.2视放大率г
34C``i 10.5.3视场角2ω
H^c0Kh+ 10.5.4出瞳直径D′
fhpX/WE6 10.5.5出瞳距离lZ′
A-E+s~U8 10.6望远系统的物镜和目镜
mE$dO3 10.6.1望远物镜的光学特性和类型
= (U/CI 10.6.2望远系统目镜的特点及常用类型
pD`/_-=^h 10.7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Q`&o@I 10.7.1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F+=urc>w 10.7.2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举例
MB$a82bY 10.8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与LAMOST的创新
UKB_Yy^Y 10.8.1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简要发展历程
<,39_#H?F3 10.8.2大天区面积多目标
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P@ypk^v 第11章显微镜
;i)KHj' 11.1概述
NXoK@Y 11.2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光学连接尺寸
~@c-* 11.2.1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
z4Oo@3$\R 11.2.2显微镜的光学连接尺寸
o\4t4}z~'f 11.3显微镜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光学性能指标
swr"k6;G 11.3.1显微镜的光束限制结构特点
UOI^c 11.3.2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b;vNq 11.3.3显微镜的分辨率
=t+ (' 11.3.4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及适用放大倍率
@@pq'iRn 11.3.5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景深)
hTS|_5b 11.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
r%MyR8'k] 11.4.1显微物镜
XI}I.M 11.4.2显微目镜
$4j^1U`~)K 11.5显微镜的
照明系统(米)
ZxSsR{ 11.5.1对照明系统的要求
jn=ug42d 11.5.2主要的照明方式与照明系统
O k(47nC
第12章照相与投影系统
CyTFb$Z 12.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7>je6*(K 12.2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与基本类型
E2:D(7(;l 12.2.1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
h%b hrkD 12.2.2照相物镜的基本类型
Cg6;I.K 12.2.3变焦距照相物镜(*)
qpgU8f 12.3 照相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uZ-x 12.3.1照相机的分类
Z`xyb>$ 12.3.2传统胶片式单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Baq ~}B< 12.3.3数码照相机的原理、主要性能
参数及特点
QT}iaeC1i 12.4放映投影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类别
*,jqE9:O
12.5投影系统与投影物镜的主要光学性能参数
NG-`ag`s 12.6微显示投影机(★)
i7v/A&Rc 第13章纤维光学与光纤传像系统
6Kht:WE 13.1阶跃光纤的传光机理与主要性能参数
&wGg6$ 13.1.1阶跃光纤中光波传播规律分析——表面波机理
XARSGAuw 13.1.2光在阶跃直圆柱光纤中的传播规律及主要性能参数
iPFL"v<#J 13.2阶跃多模光纤与单模光纤
+FBi5h 13.2.1阶跃多模光纤传输的模式与归一化波导常数V
sL~, 13.2.2单模光纤
m+$/DD^-zl 13.3渐变折射率光纤的传光机理与自聚焦透镜的成像特性
;G Qm[W([ 13.3.1非均匀介质中的光线理论——程函方程与光线微分方程
3;D?|E]1 13.3.2平方律分布的自聚焦光纤中的光线传播轨迹与规律分析
![Hhxu 13.3.3自聚焦透镜的成像规律——近轴成像
Q!)z)-hI 13.4无源光纤传像原理、器件与系统
f(.6|mPp 13.4.1光纤传像束的传像机理与主要性能指标
ScHlfk
p 13.4.2光纤传像系统(光纤望远系统,光纤内窥镜)
c,AZ/t 第四篇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与应用ZEMAX
e[p^p!a 软件进行光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0#
UAjT3 第14章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8l?w=)Qy 14.1用几何像差表征光学系统像质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Nh :JU?h 14.1.1轴上点的光束结构与像差
+9~ZA3DiP 14.1.2轴外点的子午与弧矢光束结构与像差表示
0~.)GG%R>D 14.1.3垂轴几何像差
cUVTRWV 14.2几何点列图的像质评价方法
scmto cm 14.3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波像差表示与瑞利判据
aKOf;^@ 14.4基于点扩散函数的空域像质评价方法(中心点亮度)与斯特列尔准则
o3= .T+B 14.5光学传递函数评价像质的基本概念
<[FS%2,0mb 14.6典型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与指标
r'PE5xqF 14.6.1望远镜与显微镜成像质量评价
:7k`R62{ 14.6.2照相系统与摄影物镜像质评价
X@eg<]'m 14.7ZEMAX中的像质评价方法
A ')(SGSc 第15章应用ZEMAX的光学自动设计原理与方法
=%)}) 15.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概念
)_F(H)* 15.1.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原理
S#hu2\9D, 15.1.2阻尼最小二乘法
B,:23[v 15.1.3评价函数的构成与权因子
n4XMN\:g{ 15.2ZEMAX评价函数
iUpSN0XkMM 15.2.1ZEMAX评价函数的构建
"1CGO@AXS 15.2.2ZEMAX评价函数中的操作符
P69>gBZYD 15.2.3默认评价函数
/o'oF 15.3常用几何像差控制在评价函数中的实现
L:Ed-=|Uw 15.3.1ZEMAX中内建几何像差控制符与特点
w0\4Wa 15.3.2评价函数中常用独立几何像差复合控制操作符的构建
Do(PdF6A 15.4利用ZEMAX像质优化与设计举例
xz="|HD); 15.4.1消色差双胶合望远镜物镜设计
WY3_7k8u 15.4.2光路中有棱镜的望远物镜设计
0A@-9w=u 15.4.3显微物镜设计
a\Tr!Be, 15.4.4目镜设计
V9gVn?O0 15.4.5变焦物镜设计
yCZ2^P!a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