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光学与
光学设计基础(第2版)》是一本涵盖应用光学成像基本理论、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典型应用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像质评价与应用
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基本方法等丰富内容的核心专业基础性教材与参考书。
*7*lE"$p $iI]MV%=
L=c!:p|7) un shH < 平装:593页
x N=i]~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Dakoqke 定价:59元
- d8TD*^ 优惠价格:41.3元
{SwQ[$k=_ WxW7qt
8
\sc83L 2.3.3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拉—赫不变式与放大率计算
"J+3w 2.4球面反射镜的成像规律
XpmS{nb 2.4.1球面反射镜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w:s]$:MA8 2.4.2球面反射镜的成像放大率与拉—赫不变式
.7i` (F) 2.4.3球面反射镜的应用
n3}!p'-CC 习题2
@Gx.q&H 思考题2
wSb1"a 第3章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理论
U Z.=aQ}M 3.1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的基本概念
/GIxR6i 3.2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基面与焦距
(Q%'N3gk 3.2.1主面和主点
1&^MfP} 3.2.2焦点和焦面
-QOw8vm 3.2.3焦距
1"/He ` 4 3.2.4节点、节面
A/s>PhxV 3.3理想光学系统物像间的解析关系
{ T4 3.3.1决定光学系统物像共轭点位置的基本公式
e_s&L,ze 3.3.2理想光学系统拉一赫不变式与系统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zI5)Meh 3.3.3理想光学系统的诸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
\]P!.}nX# 3.3.4光束的会聚度与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屈光度
&8%e\W\K:/ 3.4理想光学系统的图解求像方法
V6t,BJjS 3.4.1 光线描迹图解法
Vl_:c75" 3.4.2直角坐标图解法
@?=|Y 3.5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特性曲线
]4h92\\965 3.5.1物像位置共轭特性曲线
a;QMAd! 3.5.2放大率特性曲线
|~'IM3Jw(Y 3.6光学系统的基本类型
GDu~d<R H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号的系统——第一型系统
P`#Z9 HM4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号的系统——第二型系统
t]$P 1*I 3.7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F*.\ 3.8透镜
'|S%aMLZ) 3.8.1单折射球面的基点、基面位置与焦距
[[>wB[w 3.8.2透镜(厚
透镜)的基点位置与焦距计算公式
!PrwH; 3.8.3薄透镜与薄透镜组
o4*+T8[|5 3.9理想光学系统共轴多光组复合的实用方法
0G7K8`a 3.9.1正切计算法
XK|R8rhg8` 3.9.2截距计算法
1WY/6[ 3.10实际光学系统基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tjGd ) 3.10.1求像方基点位置与焦距——正向光路计算
Fx5d:!]:$? 3.10.2求物方基点位置与焦距——反向光路计算
y]J89
习题3
{Zh>mHW3 思考题3
K$ M^gh0 第4章矩阵方法在近轴光学中的应用
N@O8\oQG 4.1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L:_bg8eD# 4.1.1折射矩阵
Bn61AFy` 4.1.2传递矩阵
9uRFnzJVx 4.1.3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PQK(0iCo4 4.2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矩阵
]4R[<<hd 4.3矩阵方法在薄透镜系统中的应用
A|L 8P 习题4
Row)hx8 第5章平面元件与棱镜系统
OfctoPP _0 5.1平面折射与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质
"I=\[l8t 5.1.1光线经过平面的折射
D8>enum 5.1.2光线经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qZ}P*+`Q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气层”概念
Gm9hYhC8 5.2折射棱镜
Mk=mT3=# 5.3楔镜
io#&o;M< 5.4平面反射镜与平面镜系统
{"&SJt[%X 5.4.1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JJ{9U(`_y6 5.4.2平面镜的旋转效应
|N}P(GF 5.4.3两面角镜的成像特性
s3]?8hXd 5.5反射棱镜
4hAl-8~Q6 5.5.1反射棱镜的基本概念
% ]I ZLJ 5.5.2反射棱镜的视场角
hoQs
@[ 5.5.3平面反射系统的转像规律分析
2RN)<\ P 5.5.4反射棱镜的展开及其理论结构尺寸的计算
h$.:Uj8/ 5.5.5棱镜的偏差
>.'<J] 5.6光学铰链
Qu}W/j|3 5.7矢量分析计算方法在平面镜系中的应用
^s@8VAwi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qTAc[Ko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FBpH21|/y 5.7.3矢量绕定轴转动公式
dn}` i 5.8平面反射系统中物像关系的矩阵表示方法
?Y:8eD"* 习题5
%I-+Ead0i 第6章眼睛与典型目视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x:rZV/ 6.1 眼睛
'=1KVE^Fk 6.1.1眼睛的构造和主要光学常数
(tCUlX2 6.1.2模型眼与简化眼
HcedE3Rg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T&.kYqnb$ 6.2放大镜和显微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G!Um,U/g 6.2.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mwY
IJy[ 6.2.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uT 6.3 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
ithewup 6.3.1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性质
g8w2Vz2/ 6.3.2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
"=6v&G]U4 6.3.3望远(镜)系统的基本类型
[74F6Qp 6.4 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qNm$Fx 6.5 理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2*N_5&9mE 习题6
Q>R>R*1.j 第7章光学系统中光束的限制
OvUI@,Ef 7.1实际光学系统中的光阑及其作用
?gPKcjgoH! 7.2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Yr w$ 7.3视场光阑、窗以及渐晕的概念
zfwS 7.3.1视场光阑、入射窗和出射窗
M/q E2L[y 7.3.2渐晕
o$[z],RO 7.4光阑设置的原则和几种典型系统光束限制的分析
<c%W")0 7.4.1光阑设置的原则
Xe#K{gA 7.4.2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光阑设置与光束限制
zCOgBT~p 7.5远心光路(焦阑光路)(米)
hUD7_arKF
7.5.1物方远心光路
`E!N9qI?t$ 7.5.2像方远心光路
'Fs)Rx}\0 7.6场镜
cZ(elZ0~ 7.7物空间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学系统的景深
{@<J_A 7.7.1照相物镜的成像空间深度
u$D*tqxG 7.7.2望远系统的成像空间深度
N gLU$/y; 习题7
Iw<j T|y) 第二篇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iSFuT7;% 第8章光度学的基本概念与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8a_[B~ 8.1光能与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M.nvB) 8.1.1立体角的概念与计算
S a4W` 8.1.2辐(射能)通量、光谱光视效率(视见函数)与光通量
=56T{N 8.1.3发光强度
eL4NB$Fb 8.1.4(光)照度
{tThy# 8.1.5光出射度
t=*@yQ
nB 8.1.6(光)亮度
/s-A?lw^2 8.1.7光度学各主要光度量名称、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P
i Fm| 8.2光学系统中光通量与光亮度的传递
+3a?`Z 8.2.1光束在均匀透明的同种介质中的传播
C-8qj> 8.2.2光束在介质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变化规律
#-8\JEn 8.3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TZtjbD>B 8.3.1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avy"r$v_& 8.3.2光学系统透过率的计算
Wd0[%`dq 8.4像平面的照度
.`7cBsXH 8.4.1轴上像点照度公式
}hYZ"
A~ 8.4.2轴外像点的照度公式
<BO)E( 8.5眼睛直接观察与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aJVb=C 8.5.1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像的主观亮度
16L]=&@ 8.5.2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kGL1!=> 习题8
\`ZW* EtPI 第9章色度学基础
_:+
KMR 9.1颜色视觉与色度学的基本概念
urvduE 9.1.1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
l~D N1z6` 9.1.2颜色的分类与彩色的三特性
mKT>,M 9.1.3颜色的混合与匹配
}gkM^*$:% 9.2标准色度系统与色度计算
\`, [)` 9.2.1CIE1931-RGB色度系统
vsL[*OeI 9.2.2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tX!nsm1 9.2.3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EwS!]h? 9.2.4均匀色品图及均匀颜色空间
/t6X(*xoy 9.2.5CIE标准施照体与标准
光源 BC,.^"fA6 9.2.6CIE色度计算举例
be e5 第三篇典型应用光学系统
lNv".Y=l 第10章
望远镜与望远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 >^PRs 10.1望远镜中的转像系统
$5L0.$Tj 10.1.1棱镜转像系统
lCF`*DM# 10.1.2透镜转像系统
1xU3#b&2tC 10.2望远镜的变倍——可变放大率的望远镜
^'p|!`: 10.2.1间断变倍望远系统
+[J/Zw0{ 10.2.2连续变倍望远系统
g~BoFc.V2~ 10.3望远系统的调焦方式内调焦望远镜
Qu<Bu)` 10.3.1外调焦系统
aF|d^ 10.3.2内调焦系统——内调焦望远镜
<xJ/y|{ 10.4光学测距原理与系统
)HD`O~M> 10.4.1单眼(合像)测距仪
M7>(hVEAW' 10.4.2双眼体视测距仪
-`f04_@>d 10.5望远(镜)系统的光学性能与主要技术要求
*_ +7ni 10.5.1分辨率α
)RYG% 10.5.2视放大率г
$
n,Z 10.5.3视场角2ω
<`!PCuR 10.5.4出瞳直径D′
mR8W]'gl.L 10.5.5出瞳距离lZ′
](eN@Xi&@ 10.6望远系统的物镜和目镜
=`Y.=RL+'n 10.6.1望远物镜的光学特性和类型
q>s-Y| 10.6.2望远系统目镜的特点及常用类型
aZKOY 10.7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W$qd/'% 10.7.1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y fSM 10.7.2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举例
0F#>CmD 10.8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与LAMOST的创新
ds[QwcV9- 10.8.1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简要发展历程
.Hc(y7HV 10.8.2大天区面积多目标
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VR!-%H\AW 第11章显微镜
O:#+% 11.1概述
$6F)R| 11.2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光学连接尺寸
CzV(cSS9- 11.2.1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
[!^-J}^g~\ 11.2.2显微镜的光学连接尺寸
>)_ojDO 11.3显微镜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光学性能指标
0)Rw|(Fpo] 11.3.1显微镜的光束限制结构特点
l7JY]?p 11.3.2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s7r9,8$ 11.3.3显微镜的分辨率
xt4)Ya 11.3.4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及适用放大倍率
$jd<v1"o 11.3.5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景深)
XT,#g-oi 11.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
fqs]<qi 11.4.1显微物镜
wFlvi=n/ 11.4.2显微目镜
qQxz(}REu9 11.5显微镜的
照明系统(米)
?zq+jLyo 11.5.1对照明系统的要求
`>D9P_Y"jI 11.5.2主要的照明方式与照明系统
&V7>1kD3 第12章照相与投影系统
G6K
< 12.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JA}3] 12.2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与基本类型
HNa]H;-+5 12.2.1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
k:A|'NK~ 12.2.2照相物镜的基本类型
+:6Ii9GN 12.2.3变焦距照相物镜(*)
V 'X;jC 12.3 照相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v&g0ta@ 12.3.1照相机的分类
Ni*Wz*o 12.3.2传统胶片式单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1pEEq84 12.3.3数码照相机的原理、主要性能
参数及特点
jnuY{0(& 12.4放映投影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类别
5/m$)wE 12.5投影系统与投影物镜的主要光学性能参数
g^kx(p<u` 12.6微显示投影机(★)
OlxX.wP 第13章纤维光学与光纤传像系统
-Uo?WXP]B' 13.1阶跃光纤的传光机理与主要性能参数
N0n^L|(R 13.1.1阶跃光纤中光波传播规律分析——表面波机理
\'19BAm' 13.1.2光在阶跃直圆柱光纤中的传播规律及主要性能参数
GR'Ti*Qi 13.2阶跃多模光纤与单模光纤
2aw&F Z? 13.2.1阶跃多模光纤传输的模式与归一化波导常数V
BzpP7 ZWV 13.2.2单模光纤
SQE[m9v 13.3渐变折射率光纤的传光机理与自聚焦透镜的成像特性
;52'}%5 13.3.1非均匀介质中的光线理论——程函方程与光线微分方程
km:nE: | 13.3.2平方律分布的自聚焦光纤中的光线传播轨迹与规律分析
Bk|K%K 13.3.3自聚焦透镜的成像规律——近轴成像
.g\6g~n 13.4无源光纤传像原理、器件与系统
{bF1\S]2 13.4.1光纤传像束的传像机理与主要性能指标
tUE'K.- 13.4.2光纤传像系统(光纤望远系统,光纤内窥镜)
tPuut\ee 第四篇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与应用ZEMAX
)_jSG5k 软件进行光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I@} n 第14章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S+x_c4 T 14.1用几何像差表征光学系统像质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sCH)gr@gJ^ 14.1.1轴上点的光束结构与像差
}4%/pOi:f 14.1.2轴外点的子午与弧矢光束结构与像差表示
m8R=?U~!S 14.1.3垂轴几何像差
Sn3:x5H,l 14.2几何点列图的像质评价方法
E\)eu1Hw4B 14.3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波像差表示与瑞利判据
wpPn}[a 14.4基于点扩散函数的空域像质评价方法(中心点亮度)与斯特列尔准则
SKXBrD=- 14.5光学传递函数评价像质的基本概念
=N.!k Vkl 14.6典型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与指标
qFRdg V>8 14.6.1望远镜与显微镜成像质量评价
z>vtEV)) 14.6.2照相系统与摄影物镜像质评价
Edt}",s7 14.7ZEMAX中的像质评价方法
j033%p+Xc 第15章应用ZEMAX的光学自动设计原理与方法
Ef7:y|? 15.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概念
]j.k?P$U} 15.1.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原理
&m{'nRU}c 15.1.2阻尼最小二乘法
z
YDK $ 15.1.3评价函数的构成与权因子
rjojG59U> 15.2ZEMAX评价函数
X} JOX9pK 15.2.1ZEMAX评价函数的构建
&d$~6'x* 15.2.2ZEMAX评价函数中的操作符
"-i#BjZl/ 15.2.3默认评价函数
%l9$a`& 15.3常用几何像差控制在评价函数中的实现
:.IN?X 15.3.1ZEMAX中内建几何像差控制符与特点
p6 xPheD 15.3.2评价函数中常用独立几何像差复合控制操作符的构建
EZr6oO@Nc 15.4利用ZEMAX像质优化与设计举例
cwtD@KC[B 15.4.1消色差双胶合望远镜物镜设计
H 30OUrD 15.4.2光路中有棱镜的望远物镜设计
o<VP'F{p 15.4.3显微物镜设计
66ohmP@04Z 15.4.4目镜设计
|'hLa 15.4.5变焦物镜设计
)&1!xF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