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光学与
光学设计基础(第2版)》是一本涵盖应用光学成像基本理论、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典型应用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像质评价与应用
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基本方法等丰富内容的核心专业基础性教材与参考书。
@P=St\;VP &:}e`u@5|
P^m+SAAB kwxb~~S}h( 平装:593页
HQHFD0hv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n\d`Fk 定价:59元
*Q2;bmIc 优惠价格:41.3元
tHNvb\MR$ <$\vL
n]M1'yU |GuIp8~ 目录
Jf\lnJTyU8 第一篇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与成像理论
+mRFHZG 第1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
Bz}Dgbb 1.1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L^Fz$Sx 1.1.1光波
YnnpgR. 1.1.2光源(发光体,发光点)
TymE(,1 1.1.3波面
GwiG..Y]& 1.1.4光线
u\YH, 1.1.5光束
TU ]Ed*'& 1.2光的传播规律——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rZb==F2 1.2.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tX;00g;U. 1.2.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kPwgayz 1.2.3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
fDc>E+, 1.2.4折射率
_\E{T5 1.2.5反射光与折射光的能量分布
8r
' 1.2.6全反射(完全内反射)及其应用
p.KX[I 1.2.7光路的可逆原理
'Cy^G; 1.2.8光线在折射率连续变化的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1*S5:7Tb 1.3费马原理
shW$V93< 1.4马吕斯定律
CU=}]Y 1.5光学系统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e|M|T'I* 1.5.1光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cwyb9;!kK 1.5.2成像的基本概念
}* iag\ 习题1
QS2J271E} 思考题1
hoxn! x$? 第2章共轴球面系统的成像理论
"8K>Yu17 2.1子午面内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9r
Z{'i+| 2.1.1符号规则
[vki^M5i|Z 2.1.2实际光线经(单折射)球面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u#5/s 8 2.1.3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的光路计算公式
v-6"*EP 2.1.4轴上单色物点经单折射球面成像性质的分析
/UeLf$%ZW 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与近轴成像规律
-_=0PW5{ 2.2.1单个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
v +-f
pl& 2.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成像规律
eeIh }t>[ 2.3 共轴球面系统的近轴像面位置与放大率的计算
o?\)!_Z| 2.3.1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转面过渡公式组
<%eY>E 2.3.2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像面位置的计算
kg[u@LgvoN 2.3.3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拉—赫不变式与放大率计算
'Z2:u!E 2.4球面反射镜的成像规律
EM/NT/ 2.4.1球面反射镜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y7SOz'd 2.4.2球面反射镜的成像放大率与拉—赫不变式
jB }O6u[% 2.4.3球面反射镜的应用
7t-j2 n`< 习题2
cT{iMgdI? 思考题2
QFoZv+| 第3章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理论
G)gf +)W 3.1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的基本概念
VlW#_. 3.2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基面与焦距
~`2w
ul 3.2.1主面和主点
Rf@D]+v 3.2.2焦点和焦面
8D]:>[|E 3.2.3焦距
*nNzhcuR 3.2.4节点、节面
Mq) n=M 3.3理想光学系统物像间的解析关系
:1u>T3L.z 3.3.1决定光学系统物像共轭点位置的基本公式
!f_GR Pj' 3.3.2理想光学系统拉一赫不变式与系统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9dA(f~ 3.3.3理想光学系统的诸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
/H.QGPr 3.3.4光束的会聚度与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屈光度
!8&,GT 3.4理想光学系统的图解求像方法
^|}C!t+ 3.4.1 光线描迹图解法
k*|dX.C: 3.4.2直角坐标图解法
Wu)ATs} 3.5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特性曲线
xrx{8pf 3.5.1物像位置共轭特性曲线
eux_tyC 3.5.2放大率特性曲线
992;~lBu 3.6光学系统的基本类型
b3b 4'l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号的系统——第一型系统
J#*Uf>5NY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号的系统——第二型系统
P
Y
+~,T2 3.7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V(>2eD'S 3.8透镜
:NU-C!eT 3.8.1单折射球面的基点、基面位置与焦距
"_+X#P
x 3.8.2透镜(厚
透镜)的基点位置与焦距计算公式
)hk=wu6 3.8.3薄透镜与薄透镜组
#1Mk9sxo 3.9理想光学系统共轴多光组复合的实用方法
OXDlwbwL 3.9.1正切计算法
7HPLD&WPt 3.9.2截距计算法
O;[PEV~ 3.10实际光学系统基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6A M,1 3.10.1求像方基点位置与焦距——正向光路计算
%u }|4BXoh 3.10.2求物方基点位置与焦距——反向光路计算
DGY#pnCu 习题3
$m/-E#I#Z 思考题3
X[k-J\ 第4章矩阵方法在近轴光学中的应用
YN] w_= 4.1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uuj"Er31 4.1.1折射矩阵
x$CpUy{6 4.1.2传递矩阵
oSNB\G< 4.1.3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8DTk<5mW~ 4.2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矩阵
..FUg"sSO 4.3矩阵方法在薄透镜系统中的应用
iM2
EEC 习题4
3sGrX"0D 第5章平面元件与棱镜系统
y- k?_$M 5.1平面折射与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质
)xQxc. 5.1.1光线经过平面的折射
!~UI~-i' 5.1.2光线经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V$
38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气层”概念
qq-&z6;$ 5.2折射棱镜
;KQ'/nII 5.3楔镜
B2d$!Any 5.4平面反射镜与平面镜系统
w GZ(bKyO 5.4.1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D
"0* ^ 5.4.2平面镜的旋转效应
dQM# -t4* 5.4.3两面角镜的成像特性
4:r^6m%% 5.5反射棱镜
:&yRvu 5.5.1反射棱镜的基本概念
1ISA^< M 5.5.2反射棱镜的视场角
SUD]Wl7G`r 5.5.3平面反射系统的转像规律分析
N(vbo 5.5.4反射棱镜的展开及其理论结构尺寸的计算
XeDU
, 5.5.5棱镜的偏差
:Tuy]]k 5.6光学铰链
(/YC\x? 5.7矢量分析计算方法在平面镜系中的应用
`H$s-PX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d\;M F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3JW9G04. 5.7.3矢量绕定轴转动公式
8e\a_R*(| 5.8平面反射系统中物像关系的矩阵表示方法
$O}gl Q 习题5
yfTnj:Fz 第6章眼睛与典型目视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0nx
<f>n 6.1 眼睛
x(}t r27o 6.1.1眼睛的构造和主要光学常数
y=h2_jt 6.1.2模型眼与简化眼
0O-p(L=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x^&@G8W` 6.2放大镜和显微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c:V4S#`A 6.2.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CyG @ 6.2.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4L!{U@' 6.3 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
Jr17pu(t 6.3.1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性质
aS~k.^N 6.3.2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
$#R.+B 6.3.3望远(镜)系统的基本类型
&tMvs<q, 6.4 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R2]?9\II 6.5 理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Va=0R 习题6
]?``*{Zqy 第7章光学系统中光束的限制
l^$:R~gS 7.1实际光学系统中的光阑及其作用
QQ2xNNF[ 7.2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e}[$ = 7.3视场光阑、窗以及渐晕的概念
yE"hgdL 7.3.1视场光阑、入射窗和出射窗
s #L1:L 7.3.2渐晕
U^pe/11)H 7.4光阑设置的原则和几种典型系统光束限制的分析
IR/0gP 7.4.1光阑设置的原则
nWXI*%m5 7.4.2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光阑设置与光束限制
K:'pK1zy 7.5远心光路(焦阑光路)(米)
|lJXI:GG 7.5.1物方远心光路
?'T>/<( 7.5.2像方远心光路
Kjz,p^Y\ 7.6场镜
(|U+ (~PJ 7.7物空间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学系统的景深
fiw~"2U 7.7.1照相物镜的成像空间深度
U7PA% 7.7.2望远系统的成像空间深度
_"WQi}Mm 习题7
ev8E.ehD 第二篇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ZlO@PlZ) 第8章光度学的基本概念与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P\2QH@p@t 8.1光能与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g"T~)SQP 8.1.1立体角的概念与计算
+e?ixvld 8.1.2辐(射能)通量、光谱光视效率(视见函数)与光通量
8 6L&u:o: 8.1.3发光强度
0eQ5LG?) 8.1.4(光)照度
Q;5\( 0w5 8.1.5光出射度
|d%Dw^ 8.1.6(光)亮度
W;KHLHp- 8.1.7光度学各主要光度量名称、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_&F6As
!{ 8.2光学系统中光通量与光亮度的传递
Mm6
(Q 8.2.1光束在均匀透明的同种介质中的传播
v0$6@K;M4G 8.2.2光束在介质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变化规律
).ugMuk 8.3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v11mu2 8.3.1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PI{sO | 8.3.2光学系统透过率的计算
o.Cj+`0} 5 8.4像平面的照度
sS-5W-&P{T 8.4.1轴上像点照度公式
<CA
lJ 8.4.2轴外像点的照度公式
u8?ceM^r 8.5眼睛直接观察与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x(S064 8.5.1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像的主观亮度
~!:F'}bj 8.5.2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L\-T[w),z7 习题8
~(%G;fZ?x 第9章色度学基础
bM-Y4[ 9.1颜色视觉与色度学的基本概念
k*-+@U"+ 9.1.1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
5n9F\T5 9.1.2颜色的分类与彩色的三特性
dvL '>'g 9.1.3颜色的混合与匹配
P%/+?(? 9.2标准色度系统与色度计算
'm2,7] 9.2.1CIE1931-RGB色度系统
cA/2,i 9.2.2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c89RuI `B~ 9.2.3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iP#8La:Y 9.2.4均匀色品图及均匀颜色空间
e,4!/|H: 9.2.5CIE标准施照体与标准
光源 +u)' 9.2.6CIE色度计算举例
^MddfBwk 第三篇典型应用光学系统
$~:hv7% 第10章
望远镜与望远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qA"?5 j32 10.1望远镜中的转像系统
G+%ZN 10.1.1棱镜转像系统
k"sL.}$ 10.1.2透镜转像系统
Pu9.Uwx 10.2望远镜的变倍——可变放大率的望远镜
_8S).* 10.2.1间断变倍望远系统
W:) M}}&H 10.2.2连续变倍望远系统
Ko%rB+d 10.3望远系统的调焦方式内调焦望远镜
[j![R 10.3.1外调焦系统
aoJ&< vl3 10.3.2内调焦系统——内调焦望远镜
qy-BZ%3 10.4光学测距原理与系统
[0~qs|27 10.4.1单眼(合像)测距仪
1:&$0jU&U 10.4.2双眼体视测距仪
:ZzG5[o3 10.5望远(镜)系统的光学性能与主要技术要求
d9^=#ot 10.5.1分辨率α
GB
!3Z 10.5.2视放大率г
bu hxC5i% 10.5.3视场角2ω
I+<`} 10.5.4出瞳直径D′
Yb6\+}th 10.5.5出瞳距离lZ′
_n_i*p
'2 10.6望远系统的物镜和目镜
qh&K{r*T 10.6.1望远物镜的光学特性和类型
'PO1{&M 10.6.2望远系统目镜的特点及常用类型
lO) B/N& 10.7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K^>qn,]H' 10.7.1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rF TtT
10.7.2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举例
L`Ic0}|lzy 10.8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与LAMOST的创新
A5/h*`Q\\ 10.8.1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简要发展历程
Kp&d9e{
Yc 10.8.2大天区面积多目标
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X:e'@]Z)? 第11章显微镜
2xnOWW 11.1概述
ZHF@k'vm/9 11.2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光学连接尺寸
Mr1pRIYMd 11.2.1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
6@$[x* V 11.2.2显微镜的光学连接尺寸
l%U9g 11.3显微镜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光学性能指标
Z6*RIdD> 11.3.1显微镜的光束限制结构特点
zCQv:.0L 11.3.2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Zg'[.wov 11.3.3显微镜的分辨率
%kUJ:lg;d 11.3.4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及适用放大倍率
pE`(kD 11.3.5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景深)
C4G)anT 11.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
xz%ig^L 11.4.1显微物镜
~ACB#D% 11.4.2显微目镜
zH_q6@4 11.5显微镜的
照明系统(米)
ECSC,oJ 11.5.1对照明系统的要求
^ID%pd 11.5.2主要的照明方式与照明系统
2cDC6rul 第12章照相与投影系统
49#-\=<gt 12.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sq=lW5R{b 12.2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与基本类型
dHu]wog 12.2.1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
Y9%yjh 12.2.2照相物镜的基本类型
@2u<Bh}} 12.2.3变焦距照相物镜(*)
MVj@0W33m 12.3 照相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y
'.sQ 12.3.1照相机的分类
Q\rqG 12.3.2传统胶片式单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R::gm 12.3.3数码照相机的原理、主要性能
参数及特点
iIT<{m&` 12.4放映投影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类别
H}@|ucM"\ 12.5投影系统与投影物镜的主要光学性能参数
42C:cl} ." 12.6微显示投影机(★)
e}?t[aK4# 第13章纤维光学与光纤传像系统
t.zSJ|T_&O 13.1阶跃光纤的传光机理与主要性能参数
K1hw'AaQ 13.1.1阶跃光纤中光波传播规律分析——表面波机理
CVUDN2 13.1.2光在阶跃直圆柱光纤中的传播规律及主要性能参数
&p%,+| 13.2阶跃多模光纤与单模光纤
mA."*)8VNg 13.2.1阶跃多模光纤传输的模式与归一化波导常数V
CJC|%i3 13.2.2单模光纤
d}G?iX;c} 13.3渐变折射率光纤的传光机理与自聚焦透镜的成像特性
`SG70/ 13.3.1非均匀介质中的光线理论——程函方程与光线微分方程
7q?YdAUz 13.3.2平方律分布的自聚焦光纤中的光线传播轨迹与规律分析
*K)v&}uw 13.3.3自聚焦透镜的成像规律——近轴成像
l&rDa=m.J 13.4无源光纤传像原理、器件与系统
<hea%6 13.4.1光纤传像束的传像机理与主要性能指标
yO6i "3 13.4.2光纤传像系统(光纤望远系统,光纤内窥镜)
:@/fy}! 第四篇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与应用ZEMAX
8fN0"pymo 软件进行光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y>OZ<!` 第14章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_c&*'IY[V 14.1用几何像差表征光学系统像质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xx#>Y-\ 14.1.1轴上点的光束结构与像差
! $iR:ji 14.1.2轴外点的子午与弧矢光束结构与像差表示
f4_\F/ 14.1.3垂轴几何像差
?yz%r`;r 14.2几何点列图的像质评价方法
j\vK`.z 14.3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波像差表示与瑞利判据
8x{vgx @M 14.4基于点扩散函数的空域像质评价方法(中心点亮度)与斯特列尔准则
J.&q[ 14.5光学传递函数评价像质的基本概念
OBl8kH(b> 14.6典型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与指标
MJb = +L 14.6.1望远镜与显微镜成像质量评价
{,
|"Rpd 14.6.2照相系统与摄影物镜像质评价
QA3l:D}u 14.7ZEMAX中的像质评价方法
Z^|C~lp;n 第15章应用ZEMAX的光学自动设计原理与方法
UVLcR 15.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概念
<_>6a7ra 15.1.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原理
:+5afv} 15.1.2阻尼最小二乘法
M;9+L&p= 15.1.3评价函数的构成与权因子
E,|n' 15.2ZEMAX评价函数
EzyIsp> _ 15.2.1ZEMAX评价函数的构建
@b/2' 15.2.2ZEMAX评价函数中的操作符
Mz^s^aJEE 15.2.3默认评价函数
Po_OQJ:bd 15.3常用几何像差控制在评价函数中的实现
b[k 1)R" 15.3.1ZEMAX中内建几何像差控制符与特点
@r43F$bcqo 15.3.2评价函数中常用独立几何像差复合控制操作符的构建
vP4Ij 15.4利用ZEMAX像质优化与设计举例
cg.e(@( 15.4.1消色差双胶合望远镜物镜设计
oL@ou{iQ 15.4.2光路中有棱镜的望远物镜设计
>(CoXSV5 15.4.3显微物镜设计
S3'g(+S 15.4.4目镜设计
Fs|;>Up0 15.4.5变焦物镜设计
E
oR(/*'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