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光学与
光学设计基础(第2版)》是一本涵盖应用光学成像基本理论、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典型应用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像质评价与应用
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基本方法等丰富内容的核心专业基础性教材与参考书。
5MJS
~( Ry6@VQ"NLb
Q K<"2p? -;WGS o 平装:593页
Y\g3hM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ee76L&: 定价:59元
w@w(-F!%l 优惠价格:41.3元
'c$+sp ? Fd9[pU
z 1X` o A;?|&`f 目录
,/|T-Ka 第一篇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与成像理论
suDQ~\n 第1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
hf&9uHN%7m 1.1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ml
}{|Yz 1.1.1光波
}`m/bgtFX
1.1.2光源(发光体,发光点)
J)p
l|I 1.1.3波面
-]M5wb2, 1.1.4光线
0{-q#/ 1.1.5光束
kc`Tdn 1.2光的传播规律——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NU2;X (z[ 1.2.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O)r4?<Q 1.2.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GW#&\yM 1.2.3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
d5:c^` 1.2.4折射率
FXkM#}RgNm 1.2.5反射光与折射光的能量分布
BR;D@R``} 1.2.6全反射(完全内反射)及其应用
i?^L/b`H 1.2.7光路的可逆原理
J<jy2@"tXo 1.2.8光线在折射率连续变化的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n,WqyNt* 1.3费马原理
B
\2SH%\ 1.4马吕斯定律
; kI134i= 1.5光学系统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6%#CAf 1.5.1光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4
"'~NvO 1.5.2成像的基本概念
a<bwzX|. 习题1
gp.^~p]x 思考题1
\(2sW^fY 第2章共轴球面系统的成像理论
&&>ekG9@ 2.1子午面内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_KAQ}G3 2.1.1符号规则
P71Lqy)5}A 2.1.2实际光线经(单折射)球面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c'yxWZEv 2.1.3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的光路计算公式
{F.[&/A 2.1.4轴上单色物点经单折射球面成像性质的分析
>e$PP8&i_T 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与近轴成像规律
t;\Y{` 2.2.1单个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
sLxc(d'A 2.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成像规律
Q>i^s@0 2.3 共轴球面系统的近轴像面位置与放大率的计算
FVJGL 2.3.1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转面过渡公式组
hM@>q&q_ 2.3.2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像面位置的计算
@b2aNS<T 2.3.3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拉—赫不变式与放大率计算
A6(/;+n 2.4球面反射镜的成像规律
9q~s}='" 2.4.1球面反射镜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P\k# >}} 2.4.2球面反射镜的成像放大率与拉—赫不变式
C e$w8z 2.4.3球面反射镜的应用
E hMNap}5" 习题2
1bX<$>x9u 思考题2
l!u_"I8j5 第3章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理论
#S"nF@ 3.1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的基本概念
B^^#D0< 3.2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基面与焦距
1p=]hC 3.2.1主面和主点
-ZLJeY L 3.2.2焦点和焦面
#QMz<P/Gl6 3.2.3焦距
11;MN 3.2.4节点、节面
1]b.fD 3.3理想光学系统物像间的解析关系
(<C3Vts)) 3.3.1决定光学系统物像共轭点位置的基本公式
I
b5rqU\ 3.3.2理想光学系统拉一赫不变式与系统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Ig>(m49d 3.3.3理想光学系统的诸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
brUF6rQ 3.3.4光束的会聚度与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屈光度
O:Tj"@h 3.4理想光学系统的图解求像方法
~Z'?LV<t 3.4.1 光线描迹图解法
3h`f 6 3.4.2直角坐标图解法
P~X2^bw 3.5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特性曲线
R4:b{ )=O 3.5.1物像位置共轭特性曲线
S 30%)<W 3.5.2放大率特性曲线
|&i<bqLw: 3.6光学系统的基本类型
t"oeQ*d%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号的系统——第一型系统
.%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号的系统——第二型系统
kE1TP]| 3.7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2<}%kQ` 3.8透镜
e+fN6v5pU 3.8.1单折射球面的基点、基面位置与焦距
7B66]3v 3.8.2透镜(厚
透镜)的基点位置与焦距计算公式
aK^q_ghh[ 3.8.3薄透镜与薄透镜组
/N.U/MPL_ 3.9理想光学系统共轴多光组复合的实用方法
3%b6{ie/= 3.9.1正切计算法
LZxNAua 3.9.2截距计算法
|P?*5xPB 3.10实际光学系统基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cXMG6:{ 3.10.1求像方基点位置与焦距——正向光路计算
K[zVa 3.10.2求物方基点位置与焦距——反向光路计算
eTcd"Kd/ 习题3
z+X}HL 思考题3
Wmv#:U 第4章矩阵方法在近轴光学中的应用
\ @2R9,9E 4.1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Ab.(7GFK 4.1.1折射矩阵
U| R_OLWAg 4.1.2传递矩阵
a0H+.W+] 4.1.3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LW(&[! 4.2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矩阵
KHvYUTY 4.3矩阵方法在薄透镜系统中的应用
8zW2zkv2|# 习题4
FGBbO\</ 第5章平面元件与棱镜系统
&mS^ZyG 5.1平面折射与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质
N4TV 5.1.1光线经过平面的折射
G$('-3@i`w 5.1.2光线经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kb!%-k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气层”概念
_;\_l 5.2折射棱镜
")p\q:z6 5.3楔镜
j8:\%| 5.4平面反射镜与平面镜系统
vKAN@HSYr 5.4.1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yyTnL 2Y9 5.4.2平面镜的旋转效应
S)"Jf? 5.4.3两面角镜的成像特性
)MT}+ai 5.5反射棱镜
5146kp|1 5.5.1反射棱镜的基本概念
XC#oB~K' 5.5.2反射棱镜的视场角
LCV(,lu 5.5.3平面反射系统的转像规律分析
+G>\-tjSD 5.5.4反射棱镜的展开及其理论结构尺寸的计算
@d1Q"9}B 5.5.5棱镜的偏差
4 s9LB 5.6光学铰链
nQ3A~ () 5.7矢量分析计算方法在平面镜系中的应用
n|yO9:Uw<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7c=PC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aw&,S"A@ 5.7.3矢量绕定轴转动公式
$M:*T.3 5.8平面反射系统中物像关系的矩阵表示方法
A?OQE9' 习题5
T6$+hUM$1 第6章眼睛与典型目视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mtc%mL 6.1 眼睛
XW92gI<O 6.1.1眼睛的构造和主要光学常数
@oGcuE 6.1.2模型眼与简化眼
goWuw}?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vtJJ#8a]
6.2放大镜和显微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6F_F_jS 6.2.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VuZr:-K/ 6.2.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E2+`4g@{8< 6.3 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
9%obq/Lb 6.3.1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性质
\o3gKoL% 6.3.2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
j.=
1rwPt 6.3.3望远(镜)系统的基本类型
E' uZA 6.4 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W\V.r$? v 6.5 理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HY>U. 习题6
n~Lt\K: 第7章光学系统中光束的限制
E92-^YY 7.1实际光学系统中的光阑及其作用
[dV L&k<P 7.2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7F.4Ga; 7.3视场光阑、窗以及渐晕的概念
l9"s>P U 7.3.1视场光阑、入射窗和出射窗
z\4.Gm- 7.3.2渐晕
7_[L o4_ 7.4光阑设置的原则和几种典型系统光束限制的分析
F_P~x(X 7.4.1光阑设置的原则
fI|$K)K 7.4.2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光阑设置与光束限制
.x&%HA 7.5远心光路(焦阑光路)(米)
K)iF>y|{*q 7.5.1物方远心光路
_,*r_D61S 7.5.2像方远心光路
<%mRSv 7.6场镜
iH'p>s5L 7.7物空间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学系统的景深
G^@5H/) 7.7.1照相物镜的成像空间深度
9:lFo= 7.7.2望远系统的成像空间深度
+aAc9'k 习题7
a$fnh3j[ 第二篇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b\,+f n 第8章光度学的基本概念与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Y1Ck5 8.1光能与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0PCGDLk8 8.1.1立体角的概念与计算
]eV8b*d6 8.1.2辐(射能)通量、光谱光视效率(视见函数)与光通量
r:
:b 8.1.3发光强度
tO&^>&;5 8.1.4(光)照度
X5w$4Kj&4l 8.1.5光出射度
q1ma%eiN 8.1.6(光)亮度
#lO Mm9 8.1.7光度学各主要光度量名称、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I(
Mm?9F 8.2光学系统中光通量与光亮度的传递
z'7]h TA 8.2.1光束在均匀透明的同种介质中的传播
TkF[x%o 8.2.2光束在介质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变化规律
l%=; 8.3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X;7 8.3.1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5~S5F3 8.3.2光学系统透过率的计算
Zb#u0Tq 8.4像平面的照度
@PIp*[7oC 8.4.1轴上像点照度公式
*yGGBqd 8.4.2轴外像点的照度公式
lmhLM. 2 8.5眼睛直接观察与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dgP3@`YS 8.5.1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像的主观亮度
Ws12b$ 8.5.2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D4co> 习题8
_','9| 第9章色度学基础
[<TrS/,)> 9.1颜色视觉与色度学的基本概念
O33`+UV"W 9.1.1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
4I(Xy]wm 9.1.2颜色的分类与彩色的三特性
H6gSO(U 9.1.3颜色的混合与匹配
Kf-JcBsrT 9.2标准色度系统与色度计算
|V7*l1 9.2.1CIE1931-RGB色度系统
7PF%76TO 9.2.2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8l">cVo]T 9.2.3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c cp 9.2.4均匀色品图及均匀颜色空间
;9'OOz|+1 9.2.5CIE标准施照体与标准
光源 Zgb!E]V[ 9.2.6CIE色度计算举例
IUct 第三篇典型应用光学系统
*n"{J(Jt` 第10章
望远镜与望远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yF/j Fn 10.1望远镜中的转像系统
B|X!>Q<g 10.1.1棱镜转像系统
{7pli{` 10.1.2透镜转像系统
%xt^698&X 10.2望远镜的变倍——可变放大率的望远镜
W(/h Vt 10.2.1间断变倍望远系统
]]Ufas9 10.2.2连续变倍望远系统
&Hnz8Or! 10.3望远系统的调焦方式内调焦望远镜
(uidNq 10.3.1外调焦系统
HtYwEj I 10.3.2内调焦系统——内调焦望远镜
wUM0M?_p[ 10.4光学测距原理与系统
a-J.B.A$Z/ 10.4.1单眼(合像)测距仪
k==h|\| 10.4.2双眼体视测距仪
?Ss!e$jf 10.5望远(镜)系统的光学性能与主要技术要求
\lNN Msd& 10.5.1分辨率α
lk80#( :Z 10.5.2视放大率г
Jfl!#UAD|n 10.5.3视场角2ω
II=79$n`G 10.5.4出瞳直径D′
S0W||#Pr 10.5.5出瞳距离lZ′
3irl
(;v 10.6望远系统的物镜和目镜
<
FAheE+ 10.6.1望远物镜的光学特性和类型
YZJyk:H\ 10.6.2望远系统目镜的特点及常用类型
[opGZ`>)j" 10.7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pI<f) r 10.7.1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_h1mF<\ X^ 10.7.2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举例
mRK>U$v 10.8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与LAMOST的创新
dUdT7ixo 10.8.1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简要发展历程
YKf0dh;O 10.8.2大天区面积多目标
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f6"Z'{j 第11章显微镜
J<lO=
+mg 11.1概述
{BU;$ 11.2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光学连接尺寸
w@fi{H(R 11.2.1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
Fv`,3aNB 11.2.2显微镜的光学连接尺寸
`~q <N 11.3显微镜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光学性能指标
Yu2Bkq+ 11.3.1显微镜的光束限制结构特点
;YL i{ 11.3.2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Nmh*EAJSy 11.3.3显微镜的分辨率
]')RMg zM* 11.3.4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及适用放大倍率
~4cC/"q$X 11.3.5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景深)
R0-j5&^jju 11.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
y1L,0 ] 11.4.1显微物镜
,5<Cd,`* 11.4.2显微目镜
BTrn0 11.5显微镜的
照明系统(米)
,~W|]/b<q 11.5.1对照明系统的要求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