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化物所在圆偏振光方面研究获得新进展

发布:cyqdesign 2025-11-21 12:22 阅读:15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动力学研究室光电材料动力学研究组(1121组)吴凯丰研究员与程鹏飞副研究员团队在金属卤化物发光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揭示了掺杂对于手性金属卤化物圆偏振发光行为的调控作用,在有机-无机杂化银基卤化物中实现了高效青色圆偏振发光和有效二次谐波响应。

圆偏振光蕴含丰富的光学信息,在成像、传感及光子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近年来,具有圆偏振发光特性的手性金属卤化物因其低成本和可溶液加工特性而备受关注。然而,这类材料的手性主要来源于结构中引入的手性有机阳离子,其有限的种类严重限制了材料成分的可调空间。此外,目前已报道的手性金属卤化物的圆偏振发射多集中于绿光、橙光与红光区域,而对高性能照明与光通信至关重要的青色圆偏振发光尚未实现。

在本工作中,研究团队采用非手性甲基三苯基膦阳离子与三角形银-碘无机单元组装,构建出零维手性银卤化物。团队通过掺杂铜离子,不仅提升了材料的发光效率,还赋予其圆偏振发光活性,从而将金属卤化物的圆偏振发射拓展至青色区域。系统光谱表征表明,铜掺杂不仅能有效抑制主体中的非辐射复合过程,还会引入新的铜相关发光中心,从而使材料的荧光量子产率接近100%,并获得1.3x10-2的发光不对称因子。此外,该手性体系的本征非中心对称结构,使其具备偏振敏感的二次谐波响应,并表现出显著的二次谐波圆二色性。本工作提出了一种无需依赖手性阳离子的金属卤化物手性光学调控策略,为设计兼具圆偏振发光活性与非线性光学响应的金属卤化物提供了新思路。

上述工作以“Bright Cyan 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 and Efficient 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 in Zero-Dimensional Silver-Based Halides with Achiral Cations”为题,于近日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该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为我所博士毕业生王思佳和1121组博士后柏天新。上述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专项“基于极紫外光源的化学反应过渡态精准探测”、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我所创新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链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520684

分享到:

最新评论

我要发表 我要评论
限 50000 字节
关于我们
网站介绍
免责声明
加入我们
赞助我们
服务项目
稿件投递
广告投放
人才招聘
团购天下
帮助中心
新手入门
发帖回帖
充值VIP
其它功能
站内工具
清除Cookies
无图版
手机浏览
网站统计
交流方式
联系邮箱:广告合作 站务处理
微信公众号:opticsky 微信号:cyqdesign
新浪微博:光行天下OPTICSKY
QQ号:9652202
主办方:成都光行天下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5 光行天下 蜀ICP备060032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