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驱动电子学的里程碑
德国维尔茨堡—德累斯顿卓越集群ct-qmat合作团队在量子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他们首次在拓扑绝缘体中探测到激子(电中性准粒子)。这一发现归功于拓扑绝缘子发源地维尔茨堡的智能材料设计,为新一代光驱动计算机芯片和量子技术铺平了道路。研究发表在最近的《自然·通讯》杂志上。 ![]() 拓扑绝缘体铋烯上的三个激子(由一个电子和一个电子空穴组成的对)。由于蜂窝状原子结构,电子只能沿着边缘流动。 拓扑绝缘体能实现电流的无损传导和强大的信息存储,有望成为未来量子技术新材料的候选。以前使用拓扑绝缘子的概念是基于施加电压来控制电流,这是从传统计算机芯片采用的一种方法。然而,如果某种奇异材料是基于电中性粒子(既不带正电荷也不带负电荷),那么电压就不再起作用。因此,如果要产生这种量子现象,就需要其他工具,例如光。 研究人员之前使用的材料是铋烯,铋烯的重原子使其成为拓扑绝缘体,可沿边缘无损导电。现在,研究团队首次在拓扑绝缘体中产生了激子。 量子物理学家拉尔夫·克莱森教授说:“我们第一次在拓扑绝缘体中产生并实验检测被称为激子的准粒子。因此,我们创造了一种新的固态物理工具包,可用光学控制电子。这一原理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电子元件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