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证明量子隧穿并不是一种瞬间发生的现象
据国外媒体报道,所谓“量子隧穿”(quantum tunneling)是指,一个粒子可以通过一条“隧道”、穿过某个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虽然量子隧穿效应不会带你穿过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的砖墙、登上霍格沃茨特快列车,但它始终是个令人迷惑、似乎与直觉相悖的现象。不过,多伦多的一些实验物理学家近日首次测出了铷原子在穿越屏障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研究结论发表在了7月22日的《自然》期刊上。 ![]() 研究显示,与近期一些新闻报道相反,量子隧穿并不是一种在瞬间发生的现象。“这是一次很美丽的实验。”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伊戈尔·利特文亚克指出。他也研究量子隧穿现象,不过并未参与此次研究,“仅仅开展此次实验已经是一项英勇的举措了。” 要想理解量子隧穿现象是多么怪异,请你设想一个在平地上滚动的球。球滚着滚着,忽然遇到了一座圆形的小山丘。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要取决于球滚动的速度。它要么会滚上山顶、然后从另一侧滑下来;要么因能量不足,滚到一半就滚不动了,只好沿原路滚落。 不过,量子世界中的粒子并不会遇到这种情况。即使一个粒子所拥有的能量不足以攀上山顶,有时依然能抵达另一侧山脚。“就好像粒子在山底下挖了条隧道、然后从另一侧钻了出来一样。”此次研究的共同作者、多伦多大学的埃弗瑞姆·斯坦伯格指出。 要想理解这种怪异现象,最好从波函数角度来看待粒子。波函数是对粒子量子状态的数学表达,会不断演化和扩展。利用波函数在任意时间点和空间点上的振幅,我们可以计算出在该时间点和空间点上找到该粒子的概率。根据其定义,这种概率在同一时间可以在多个位置上出现非零值。 若粒子遇上了一道能量屏障,粒子波函数的扩展方式就会发生变化,开始在屏障内部呈现指数级衰减。尽管如此,部分波函数还是会渗漏过去,其振幅在屏障的另一侧并不会衰减至零。这样一来,尽管概率很低,但还是有可能在屏障另一侧探测到这个粒子。 自上世纪20年代晚期,物理学家便已经知道了量子隧穿现象的存在。如今,该现象已经成为了隧道二极管、扫描隧道显微镜、以及量子计算所用的超导量子比特等设备的核心。 自发现该效应以来,实验学家便一直想弄清量子隧穿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例如,1993年,当时同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斯坦伯格、保罗·奎亚特和雷蒙德·齐奥探测到了穿过一道光线屏障的光子。这道屏障由一片特殊的玻璃制成,能够反射99%的入射光子,还有1%的光子穿透了过去。与穿行了相同距离、但路上并未受阻的光子相比,从屏障中隧穿过去的光子到达的时间平均更早。也就是说,隧穿的光子的运动速度似乎超过了光速。 详尽分析显示,从数学角度来看,隧穿光子的波函数的波峰(即最可能找到粒子之处)的确会做超光速运动。不过,自由传播的光子和隧穿光子的波函数的最前端到达探测器的时间是相同的,因此没有违背爱因斯坦相对论。“波函数的波峰的运动速度可以超过光速,不会造成信息或能量传播速度超过光速的问题。”斯坦伯格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