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光学与
光学设计基础(第2版)》是一本涵盖应用光学成像基本理论、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典型应用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像质评价与应用
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基本方法等丰富内容的核心专业基础性教材与参考书。
m-u3 ^\' r{g8CIwGQ
tleWJR8oc 8@rddk 平装:593页
lf2Q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a9`]c 定价:59元
>a%C'H.A9 优惠价格:41.3元
ag02=}Q'r tXXnHEz
CNMcQP -_[ZRf?^ 目录
KATu7)e&~^ 第一篇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与成像理论
'LX]/D 第1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
4(nwi[1Y 1.1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z,f8Yz 1.1.1光波
15J t
@{<r 1.1.2光源(发光体,发光点)
(ay((|) 1.1.3波面
[ikW3 '99, 1.1.4光线
&9OnN<mT1 1.1.5光束
3q-Xj:FP 1.2光的传播规律——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Cnv]1% 1.2.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y?P4EVknM3 1.2.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4ux^K:z 1.2.3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
<rI8O;\H 1.2.4折射率
SX1w5+p$C 1.2.5反射光与折射光的能量分布
vX;~m7+ 1.2.6全反射(完全内反射)及其应用
bDtb"V8e 1.2.7光路的可逆原理
A<p6]#t#X) 1.2.8光线在折射率连续变化的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b &IA# 1.3费马原理
Um%$TGw5 1.4马吕斯定律
Eg+z(m$M 1.5光学系统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cG" 1.5.1光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NTV@, 1.5.2成像的基本概念
CNM pyr 习题1
B%(-UTQf 思考题1
+/U6p! 第2章共轴球面系统的成像理论
Jp 7m$D% 2.1子午面内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9v3%a3 2.1.1符号规则
O>,Rsj!e 2.1.2实际光线经(单折射)球面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d<RPVE: 2.1.3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的光路计算公式
\f4JIsZ-& 2.1.4轴上单色物点经单折射球面成像性质的分析
\Z8:^ct.P 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与近轴成像规律
Y^ 2]*e% 2.2.1单个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
8i~n;AhDs 2.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成像规律
w%?6s 3 2.3 共轴球面系统的近轴像面位置与放大率的计算
dV7~C@k6k8 2.3.1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转面过渡公式组
$:IEp V{ 2.3.2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像面位置的计算
!n3J6%b9y/ 2.3.3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拉—赫不变式与放大率计算
,V`[;~49 2.4球面反射镜的成像规律
fI }v}L^ 2.4.1球面反射镜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v=J[p;H^H 2.4.2球面反射镜的成像放大率与拉—赫不变式
ov|/=bzro 2.4.3球面反射镜的应用
x.%x|6G* 习题2
e)#f`wM 思考题2
oGKk2oP
第3章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理论
mvXIh"; 3.1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的基本概念
chszP{-@X 3.2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基面与焦距
mw flx8 3.2.1主面和主点
4fL/,j/^ 3.2.2焦点和焦面
+
0 |d2_]E 3.2.3焦距
ay>u``$R 3.2.4节点、节面
#,;X2% c 3.3理想光学系统物像间的解析关系
h
e1= 3.3.1决定光学系统物像共轭点位置的基本公式
&BE'~G 3.3.2理想光学系统拉一赫不变式与系统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KHP?lX 3.3.3理想光学系统的诸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
M]uO%2 3.3.4光束的会聚度与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屈光度
b
|JM4jgK 3.4理想光学系统的图解求像方法
-+Gd <U$ 3.4.1 光线描迹图解法
8dCa@r&tz 3.4.2直角坐标图解法
RGz NZc 3.5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特性曲线
JG* Lc@ Q 3.5.1物像位置共轭特性曲线
$;As7MI 3.5.2放大率特性曲线
=*=qleC3 3.6光学系统的基本类型
gaVQ3NqF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号的系统——第一型系统
\{{i:&] H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号的系统——第二型系统
aP` V 3.7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CAtdx! 3.8透镜
^k}%k#) 3.8.1单折射球面的基点、基面位置与焦距
]vUTb9>{? 3.8.2透镜(厚
透镜)的基点位置与焦距计算公式
$[M5Vv 3.8.3薄透镜与薄透镜组
57rH`UFXH 3.9理想光学系统共轴多光组复合的实用方法
tish%Qnpd 3.9.1正切计算法
DcX,o*ec! 3.9.2截距计算法
/2fQM_ ,P 3.10实际光学系统基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W8Aii'Q8C/ 3.10.1求像方基点位置与焦距——正向光路计算
{N`<THPP 3.10.2求物方基点位置与焦距——反向光路计算
u
4$$0 ` 习题3
qV7nF
}V{ 思考题3
We:b1sZR 第4章矩阵方法在近轴光学中的应用
3ox
0-+_ 4.1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gF8n{b 4.1.1折射矩阵
b^C2<' 4.1.2传递矩阵
Uv%?z0F<C 4.1.3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t`eUD>\ 4.2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矩阵
eG\`SKx_ 4.3矩阵方法在薄透镜系统中的应用
'bx$}w N 习题4
L0EF
CQ7 第5章平面元件与棱镜系统
|^T?5=&Kt 5.1平面折射与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质
5/C#*%EH' 5.1.1光线经过平面的折射
vj4n=F,Z 5.1.2光线经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C6Z{.3V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气层”概念
K-,8~8[ 5.2折射棱镜
Gb_y"rx?0 5.3楔镜
q&0I7OV 5.4平面反射镜与平面镜系统
QTbv3# 5.4.1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k/mO(i%qi 5.4.2平面镜的旋转效应
$Y&rci]
5.4.3两面角镜的成像特性
A-5'OI 5.5反射棱镜
=.yKl*WV{ 5.5.1反射棱镜的基本概念
"?(N 5.5.2反射棱镜的视场角
MrFi0G7u 5.5.3平面反射系统的转像规律分析
;=F]{w]$+ 5.5.4反射棱镜的展开及其理论结构尺寸的计算
4.qW
~W{ 5.5.5棱镜的偏差
5,u'p8}. 5.6光学铰链
*\T
]Z&E" 5.7矢量分析计算方法在平面镜系中的应用
7^*[ XH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Kfk/pYMDq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a534@U4, 5.7.3矢量绕定轴转动公式
9Netnzv% 5.8平面反射系统中物像关系的矩阵表示方法
/.<2I 习题5
Y=YIz>u 第6章眼睛与典型目视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zpM%L:S 6.1 眼睛
g1B[RSWv 6.1.1眼睛的构造和主要光学常数
5&N55?G6 6.1.2模型眼与简化眼
K6nGC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j_Qkw ? 6.2放大镜和显微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q;L~5q."E 6.2.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aEw wK(ny 6.2.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d 6.3 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
h4lrt 6.3.1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性质
B?p18u$i#l 6.3.2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
Kt\#|-{CH- 6.3.3望远(镜)系统的基本类型
}J-+^ 6.4 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64w4i)?eM[ 6.5 理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F3pBk)>a\ 习题6
|)WN%#v 第7章光学系统中光束的限制
@ZTsl ? 7.1实际光学系统中的光阑及其作用
Cp[
NVmN 7.2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0Z<&M|G 7.3视场光阑、窗以及渐晕的概念
Qkq9oZ 7.3.1视场光阑、入射窗和出射窗
mH\eJ 7.3.2渐晕
5^7q
2". 7.4光阑设置的原则和几种典型系统光束限制的分析
sm>5n_Vw 7.4.1光阑设置的原则
E0-<-w3' 7.4.2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光阑设置与光束限制
i |IG 7.5远心光路(焦阑光路)(米)
bUBQ 7.5.1物方远心光路
I|oS`iLl$ 7.5.2像方远心光路
5}"@$.{i 7.6场镜
/swNhDQ"o 7.7物空间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学系统的景深
]F81N(@:F 7.7.1照相物镜的成像空间深度
=vc8u&L2 7.7.2望远系统的成像空间深度
P}RewMJ$L 习题7
qTD^Vz
V 第二篇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W]U},g8Z 第8章光度学的基本概念与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TE!+G\@ 8.1光能与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eg$y,Tx 8.1.1立体角的概念与计算
Fy8$'oc 8.1.2辐(射能)通量、光谱光视效率(视见函数)与光通量
cTQ]0<9:e 8.1.3发光强度
a }m> 8.1.4(光)照度
SB#Y^! 8.1.5光出射度
1YxG<K] 8.1.6(光)亮度
gV\{Qoj 8.1.7光度学各主要光度量名称、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8e27#PJR 8.2光学系统中光通量与光亮度的传递
H:jx_ 8.2.1光束在均匀透明的同种介质中的传播
+'f+0T\) 8.2.2光束在介质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变化规律
qPI1\!z6 8.3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aC@o v]2 8.3.1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eG05} 8.3.2光学系统透过率的计算
m}oqs0xx 8.4像平面的照度
LqA&@ 8.4.1轴上像点照度公式
yv2N5IQ>{V 8.4.2轴外像点的照度公式
aF
(L_ 8.5眼睛直接观察与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R!M.gY[rK 8.5.1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像的主观亮度
ZgD%*bH*B 8.5.2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6-oy%OnN 习题8
5gZ6H/. 第9章色度学基础
bxrT[] 9.1颜色视觉与色度学的基本概念
U:1cbD7|3 9.1.1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
*~>}* 9.1.2颜色的分类与彩色的三特性
_>k&M7OU4 9.1.3颜色的混合与匹配
k~,({T< 9.2标准色度系统与色度计算
&?)?
w-$p 9.2.1CIE1931-RGB色度系统
2uln)] 9.2.2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ZJ
Ke}F`l 9.2.3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l1?$quM^V 9.2.4均匀色品图及均匀颜色空间
T1YCld 9.2.5CIE标准施照体与标准
光源 v+b#8 9.2.6CIE色度计算举例
2b i:Q9 第三篇典型应用光学系统
$t{;- DpNB 第10章
望远镜与望远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6#SUfK; 10.1望远镜中的转像系统
!Yi2g-( 10.1.1棱镜转像系统
RcG
1J7#i 10.1.2透镜转像系统
.%x%b6EI 10.2望远镜的变倍——可变放大率的望远镜
<Mq vGXI 10.2.1间断变倍望远系统
Q 2mTu[tx 10.2.2连续变倍望远系统
(.Th?p%>7 10.3望远系统的调焦方式内调焦望远镜
r|,_qNrw 10.3.1外调焦系统
#PJHwvr 10.3.2内调焦系统——内调焦望远镜
pcrarj 10.4光学测距原理与系统
K}j["p<! 10.4.1单眼(合像)测距仪
N R0"yJV> 10.4.2双眼体视测距仪
)nM<qaI{ 10.5望远(镜)系统的光学性能与主要技术要求
ZCC T 10.5.1分辨率α
hq|I%>y 10.5.2视放大率г
FOS5?%J 10.5.3视场角2ω
+~[>Usf 10.5.4出瞳直径D′
FMNT0 10.5.5出瞳距离lZ′
4A{6)<e 10.6望远系统的物镜和目镜
y:Ne}S*ncE 10.6.1望远物镜的光学特性和类型
N}\%r&KR= 10.6.2望远系统目镜的特点及常用类型
f'WRszrF 10.7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p-o8Ctc?V 10.7.1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ARd*c?Om 10.7.2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举例
\0,8?S 10.8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与LAMOST的创新
F+ Dke>j 10.8.1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简要发展历程
&)ED||r, 10.8.2大天区面积多目标
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2K
VX 第11章显微镜
~4V-{-=0a7 11.1概述
5>!I6[{ 11.2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光学连接尺寸
_X]\#^UiO2 11.2.1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
T jrz_o) 11.2.2显微镜的光学连接尺寸
"969F(S$ 11.3显微镜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光学性能指标
N eC]MW 11.3.1显微镜的光束限制结构特点
>*]dB| 2 11.3.2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Tf{lH9ca$ 11.3.3显微镜的分辨率
X@pcL{T! 11.3.4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及适用放大倍率
8mM`v 11.3.5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景深)
n3"
@E<rW 11.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
`P/87=h 11.4.1显微物镜
w/,A@fLL 11.4.2显微目镜
*ORa@x 11.5显微镜的
照明系统(米)
[U@;EeS 11.5.1对照明系统的要求
ZU68\cL 11.5.2主要的照明方式与照明系统
3S=$ng 第12章照相与投影系统
E0*62OI~O 12.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k!0vpps 12.2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与基本类型
h )% e 12.2.1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
n3_|#1Qu 12.2.2照相物镜的基本类型
qE*h UzA 12.2.3变焦距照相物镜(*)
U7xKu75G1 12.3 照相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cMoBYk 12.3.1照相机的分类
[5;_XMj% 12.3.2传统胶片式单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r*kz`cJ 12.3.3数码照相机的原理、主要性能
参数及特点
J 7HOSFwXn 12.4放映投影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类别
4K0Fc^- 12.5投影系统与投影物镜的主要光学性能参数
IO{iQ-Mg 12.6微显示投影机(★)
Fgw$;W 第13章纤维光学与光纤传像系统
R@
MXwP 13.1阶跃光纤的传光机理与主要性能参数
sB=s .`9 13.1.1阶跃光纤中光波传播规律分析——表面波机理
Zfc{}ius 13.1.2光在阶跃直圆柱光纤中的传播规律及主要性能参数
MZ%S3' 13.2阶跃多模光纤与单模光纤
'-V[tyE 13.2.1阶跃多模光纤传输的模式与归一化波导常数V
Z5`U+ ( 13.2.2单模光纤
\F9HsR6 13.3渐变折射率光纤的传光机理与自聚焦透镜的成像特性
|[iEi 13.3.1非均匀介质中的光线理论——程函方程与光线微分方程
q
rF:=?`E 13.3.2平方律分布的自聚焦光纤中的光线传播轨迹与规律分析
rI'kZ0& 13.3.3自聚焦透镜的成像规律——近轴成像
+%H2;8{F 13.4无源光纤传像原理、器件与系统
Eyh(257 13.4.1光纤传像束的传像机理与主要性能指标
c|F2 6$rv 13.4.2光纤传像系统(光纤望远系统,光纤内窥镜)
|]'gd)%S\ 第四篇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与应用ZEMAX
A"wso[{ 软件进行光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A",Xn/d 第14章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hE1h 14.1用几何像差表征光学系统像质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q@d6P~[-gj 14.1.1轴上点的光束结构与像差
SD .c9 14.1.2轴外点的子午与弧矢光束结构与像差表示
M5`wfF,j 14.1.3垂轴几何像差
vpP8'f. 14.2几何点列图的像质评价方法
9=9R"X>L 14.3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波像差表示与瑞利判据
]ZS/9 $ 14.4基于点扩散函数的空域像质评价方法(中心点亮度)与斯特列尔准则
h{CMPJjD 14.5光学传递函数评价像质的基本概念
vFK!LeF% 14.6典型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与指标
;5:3 =F>ao 14.6.1望远镜与显微镜成像质量评价
y<^hM6S?Z 14.6.2照相系统与摄影物镜像质评价
Tl
S904' 14.7ZEMAX中的像质评价方法
U(\ ^!S1 第15章应用ZEMAX的光学自动设计原理与方法
zvKypx 15.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概念
P`y 0FKS 15.1.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原理
Dw&_6\F@ 15.1.2阻尼最小二乘法
*?!A 15.1.3评价函数的构成与权因子
Q@-
h 15.2ZEMAX评价函数
WZf}1.Mh* 15.2.1ZEMAX评价函数的构建
#IxCI)!I{[ 15.2.2ZEMAX评价函数中的操作符
, R $ZZ4 15.2.3默认评价函数
aq$adPtu 15.3常用几何像差控制在评价函数中的实现
lt|UehJF 15.3.1ZEMAX中内建几何像差控制符与特点
Ew2ksZ>B]& 15.3.2评价函数中常用独立几何像差复合控制操作符的构建
cxxrvP- 15.4利用ZEMAX像质优化与设计举例
RQW<Sp~ 15.4.1消色差双胶合望远镜物镜设计
k2DBm q; 15.4.2光路中有棱镜的望远物镜设计
cB4p.iO
15.4.3显微物镜设计
F17nWvF 15.4.4目镜设计
^:]~6p# 15.4.5变焦物镜设计
UP@-@syGw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