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光学与
光学设计基础(第2版)》是一本涵盖应用光学成像基本理论、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典型应用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像质评价与应用
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基本方法等丰富内容的核心专业基础性教材与参考书。
k?]`PUrV 4.Luy
8h"Val|qP $Y'}wB{pc 平装:593页
%f3qCN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sZ,xbfZby 定价:59元
S&(MR%". 优惠价格:41.3元
} )DE V$wW?+V
jlaU3qXL J:W|2U=" 目录
Z[9)
hGh 第一篇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与成像理论
2IMU & 第1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
_[%2QwAUj* 1.1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80J87\) 1.1.1光波
S +wy^x@@ 1.1.2光源(发光体,发光点)
!fX&i 6 1.1.3波面
jGm`Qg{< 1.1.4光线
f6/<lS oW 1.1.5光束
CG#lpAs 1.2光的传播规律——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T:9 1.2.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Fg+cZN\ 1.2.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TI&T;k 1.2.3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
3{:AG,G 1.2.4折射率
b@v_db]|t. 1.2.5反射光与折射光的能量分布
g2RrBK, 1.2.6全反射(完全内反射)及其应用
;-0
d 2Z 1.2.7光路的可逆原理
0Y>5& 1.2.8光线在折射率连续变化的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sA(d_Yu_ 1.3费马原理
Ppton+?( 1.4马吕斯定律
KIRCye 1.5光学系统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6.aSOS 1.5.1光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VX"_C0Jy= 1.5.2成像的基本概念
F>F2Yql&W 习题1
Ei HQ&u* 思考题1
Q6 oM$qiM 第2章共轴球面系统的成像理论
a Fh9B\n 2.1子午面内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qP4S2 2.1.1符号规则
.IU\wN 2.1.2实际光线经(单折射)球面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5FJ(x:k?z 2.1.3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的光路计算公式
m{gw:69h 2.1.4轴上单色物点经单折射球面成像性质的分析
oBS m>V 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与近轴成像规律
T?g%I 2.2.1单个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
P#!^9)3 2.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成像规律
~dBx< 2.3 共轴球面系统的近轴像面位置与放大率的计算
9oU1IT9 2.3.1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转面过渡公式组
ey]WoUZ 2.3.2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像面位置的计算
v]GQb 2.3.3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拉—赫不变式与放大率计算
#b
eLo J 2.4球面反射镜的成像规律
,W| cyQ 2.4.1球面反射镜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ge4Qa K 2.4.2球面反射镜的成像放大率与拉—赫不变式
~@\sN+VS 2.4.3球面反射镜的应用
} *jmW P 习题2
X \BxRgl}, 思考题2
,hOi5,|?L 第3章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理论
|{ @BH 3.1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的基本概念
bo-L|R&O 3.2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基面与焦距
._q}lWT 3.2.1主面和主点
iv
~<me0F 3.2.2焦点和焦面
yNhRh>l 3.2.3焦距
hb<cynY 3.2.4节点、节面
cN:dy# 3.3理想光学系统物像间的解析关系
.*X=JFxl 3.3.1决定光学系统物像共轭点位置的基本公式
n%6ba77 3.3.2理想光学系统拉一赫不变式与系统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HY'[gr 3.3.3理想光学系统的诸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
+1]A$|qyW 3.3.4光束的会聚度与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屈光度
aL&nD1f=!- 3.4理想光学系统的图解求像方法
NM"5.
3.4.1 光线描迹图解法
>qVSepK3 3.4.2直角坐标图解法
>9NC2%61S 3.5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特性曲线
Ig<# {V 3.5.1物像位置共轭特性曲线
Q*hXFayx 3.5.2放大率特性曲线
:=*V i` 3.6光学系统的基本类型
V KxuK0{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号的系统——第一型系统
YkbuyUui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号的系统——第二型系统
{rwT4]4 3.7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Yd(<;JKF[ 3.8透镜
"A> _U<Y 3.8.1单折射球面的基点、基面位置与焦距
n]6-`fpD 3.8.2透镜(厚
透镜)的基点位置与焦距计算公式
~9PZ/(
' 3.8.3薄透镜与薄透镜组
-Iis/Xw: 3.9理想光学系统共轴多光组复合的实用方法
+sV~#%% 3.9.1正切计算法
m@UrFPZ 3.9.2截距计算法
((&5F!+\- 3.10实际光学系统基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os7xwI;T 3.10.1求像方基点位置与焦距——正向光路计算
E
$P?%<o 3.10.2求物方基点位置与焦距——反向光路计算
^wD`sj<Qg 习题3
I9dX\w} 思考题3
NTEN 第4章矩阵方法在近轴光学中的应用
&KY!a0s 4.1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E"v@ 4.1.1折射矩阵
Uy.ihh$I- 4.1.2传递矩阵
nEPTTp+B 4.1.3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VkO*+"cGv 4.2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矩阵
_''un3eCY 4.3矩阵方法在薄透镜系统中的应用
E*IP#:R 习题4
ef)zf+o 第5章平面元件与棱镜系统
+,]VXH<y 5.1平面折射与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质
oh@Ha? 5.1.1光线经过平面的折射
i"=lxqWeaV 5.1.2光线经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3Fxr=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气层”概念
7xQ:[P!G+ 5.2折射棱镜
x7Gf):,LK 5.3楔镜
9UVT]acq 5.4平面反射镜与平面镜系统
}%-iJ\ 5.4.1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4 R(m$!E! 5.4.2平面镜的旋转效应
<5,|h3]-# 5.4.3两面角镜的成像特性
x$bUd 9 5.5反射棱镜
1q@R04i 5.5.1反射棱镜的基本概念
15q^&l[Q 5.5.2反射棱镜的视场角
%q~q,=H$] 5.5.3平面反射系统的转像规律分析
qTN%9!0@9 5.5.4反射棱镜的展开及其理论结构尺寸的计算
77y+ik 5.5.5棱镜的偏差
.)_2AoT7[ 5.6光学铰链
pf107S 5.7矢量分析计算方法在平面镜系中的应用
EFljUT?&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ajtH1Z#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1Y J?Y 5.7.3矢量绕定轴转动公式
w/(c}%v}= 5.8平面反射系统中物像关系的矩阵表示方法
J{-`&I'b 习题5
>X
eXd{$ 第6章眼睛与典型目视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R;wa@a> 6.1 眼睛
z<mN-1PM7& 6.1.1眼睛的构造和主要光学常数
:i4(cap&}F 6.1.2模型眼与简化眼
9Dgs
A`{$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RJzIzv99m 6.2放大镜和显微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u0:go 6.2.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N`,\1hHMT 6.2.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 `Ya; 6.3 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
u*;H$& 6.3.1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性质
@R50M (@W 6.3.2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
L;u 5 6.3.3望远(镜)系统的基本类型
$b1>,d'oz 6.4 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Qd
kus214 6.5 理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c/A?-9 习题6
VGD~) z57 第7章光学系统中光束的限制
xxvt<J 7.1实际光学系统中的光阑及其作用
qvB{vU 7.2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qb=2J5su 7.3视场光阑、窗以及渐晕的概念
a;Y:UwD9* 7.3.1视场光阑、入射窗和出射窗
8IRKCuV 7.3.2渐晕
#jg-q|nd 7.4光阑设置的原则和几种典型系统光束限制的分析
_7Y-gy#\a 7.4.1光阑设置的原则
^AaE$G&: 7.4.2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光阑设置与光束限制
BLt58LYGX 7.5远心光路(焦阑光路)(米)
x0JW 7.5.1物方远心光路
j67ppt 7.5.2像方远心光路
;Y;r%DJ 7.6场镜
$&Vba@v 7.7物空间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学系统的景深
U@y)x+: 7.7.1照相物镜的成像空间深度
ZAn @NA= 7.7.2望远系统的成像空间深度
#J&3Zds 习题7
2e%\aP`D2 第二篇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Slg*[r# 第8章光度学的基本概念与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c.Sd~k:3 8.1光能与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B._YT 8.1.1立体角的概念与计算
}i"[5: 8.1.2辐(射能)通量、光谱光视效率(视见函数)与光通量
l 1k&@1" 8.1.3发光强度
oio{@#DX` 8.1.4(光)照度
A)"L+Yu5 8.1.5光出射度
z6@8IszU 8.1.6(光)亮度
IxCesh 8.1.7光度学各主要光度量名称、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O)vGIp?f't 8.2光学系统中光通量与光亮度的传递
Jk>vn+q8P^ 8.2.1光束在均匀透明的同种介质中的传播
4%~*} 8.2.2光束在介质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变化规律
/}~=)QHH 8.3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nV\ Bl 8.3.1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M^[ 8.3.2光学系统透过率的计算
OgIRI8L 8.4像平面的照度
AE~a=e\x 8.4.1轴上像点照度公式
g&y (- 8.4.2轴外像点的照度公式
3#t#NW*e 8.5眼睛直接观察与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DujF>: 8.5.1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像的主观亮度
v; i4ZSV^A 8.5.2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PF/K&&9} 习题8
$aJ6i7C,j} 第9章色度学基础
]>(pj9) 9.1颜色视觉与色度学的基本概念
RR[zvH} E 9.1.1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
XjL3Ar* 9.1.2颜色的分类与彩色的三特性
d"Zu10 9.1.3颜色的混合与匹配
q{9 \hEeb 9.2标准色度系统与色度计算
[G$ #jUt/O 9.2.1CIE1931-RGB色度系统
e&ysj:W5
" 9.2.2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o 7kg.w| 9.2.3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LJ
<pE;`d 9.2.4均匀色品图及均匀颜色空间
tIDN~[1 9.2.5CIE标准施照体与标准
光源 k^;n$r"i5 9.2.6CIE色度计算举例
.kU^)H"l 第三篇典型应用光学系统
7u&l]NC?y 第10章
望远镜与望远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M]6+s`?r 10.1望远镜中的转像系统
}ZVond$y4 10.1.1棱镜转像系统
FulFEnSV 10.1.2透镜转像系统
;GG,Z#\m 10.2望远镜的变倍——可变放大率的望远镜
rwXpB<@l@ 10.2.1间断变倍望远系统
/5Qh*.(S 10.2.2连续变倍望远系统
ZT!8h$SE: 10.3望远系统的调焦方式内调焦望远镜
-(?/95 Y 10.3.1外调焦系统
/gF)msUF 10.3.2内调焦系统——内调焦望远镜
/xJD/"Y3& 10.4光学测距原理与系统
mM&P&mz/D 10.4.1单眼(合像)测距仪
gNP1UH4m 10.4.2双眼体视测距仪
~{lb`M^]h 10.5望远(镜)系统的光学性能与主要技术要求
~xxq.rL" 10.5.1分辨率α
zs]ubJC@ 10.5.2视放大率г
+
GQ{{B 10.5.3视场角2ω
rd0Fd+t/ 10.5.4出瞳直径D′
9k71h`5 10.5.5出瞳距离lZ′
$7AsMlq[( 10.6望远系统的物镜和目镜
8[J%TWq%9 10.6.1望远物镜的光学特性和类型
n(Nu 10.6.2望远系统目镜的特点及常用类型
79>x/jZka 10.7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3Ed 10.7.1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Yf9E0po 10.7.2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举例
rT4Q^t" 10.8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与LAMOST的创新
Uzvd*>mv 10.8.1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简要发展历程
@Ik5BT 10.8.2大天区面积多目标
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v?@evQ 第11章显微镜
xSN;vrLHR 11.1概述
gWU#NRRc 11.2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光学连接尺寸
Y<W9LF 11.2.1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
2H$](k?
11.2.2显微镜的光学连接尺寸
XuJyso9kA 11.3显微镜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光学性能指标
0O'M^[=d.8 11.3.1显微镜的光束限制结构特点
*3Lo[GE> 11.3.2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R
`d x 11.3.3显微镜的分辨率
*bpN!2 11.3.4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及适用放大倍率
b~fl,(sZp 11.3.5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景深)
a K6dy\ 11.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
fIpS
P@$< 11.4.1显微物镜
3"Oipt+ 11.4.2显微目镜
*sp")h#Z 11.5显微镜的
照明系统(米)
hb8oq3*x 11.5.1对照明系统的要求
?3DFm 11.5.2主要的照明方式与照明系统
phb
;D 第12章照相与投影系统
p\_3g!G' 12.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Bkq4V$D_ 12.2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与基本类型
A
,0}bFK 12.2.1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
<k1muSe 12.2.2照相物镜的基本类型
:I?lT2+ea 12.2.3变焦距照相物镜(*)
AiR#:r 12.3 照相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g,YF$:e 12.3.1照相机的分类
n>JJ Xw,, 12.3.2传统胶片式单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L Q%% 12.3.3数码照相机的原理、主要性能
参数及特点
L=#B>Eu 12.4放映投影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类别
ecl6>PS$' 12.5投影系统与投影物镜的主要光学性能参数
*cFGDQ!
12.6微显示投影机(★)
D3g5#.$,}> 第13章纤维光学与光纤传像系统
Da! fwth 13.1阶跃光纤的传光机理与主要性能参数
(@T{ [\ 13.1.1阶跃光纤中光波传播规律分析——表面波机理
C-49u<;, 13.1.2光在阶跃直圆柱光纤中的传播规律及主要性能参数
s!gVY!0 13.2阶跃多模光纤与单模光纤
K
..Pn17t 13.2.1阶跃多模光纤传输的模式与归一化波导常数V
_{if" 13.2.2单模光纤
yp]vDm 13.3渐变折射率光纤的传光机理与自聚焦透镜的成像特性
zBI2cB8;P 13.3.1非均匀介质中的光线理论——程函方程与光线微分方程
A Ef@o+A 13.3.2平方律分布的自聚焦光纤中的光线传播轨迹与规律分析
b-`P- 13.3.3自聚焦透镜的成像规律——近轴成像
=dKk #* 13.4无源光纤传像原理、器件与系统
0ZL>- 13.4.1光纤传像束的传像机理与主要性能指标
c-7Zk!LfD 13.4.2光纤传像系统(光纤望远系统,光纤内窥镜)
'Q7t5v@FF 第四篇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与应用ZEMAX
Eos;7$u[ 软件进行光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7%ol&<@ 第14章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y<`Jy]+)~ 14.1用几何像差表征光学系统像质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fy.'+ 14.1.1轴上点的光束结构与像差
.aK=z) 14.1.2轴外点的子午与弧矢光束结构与像差表示
SzG
%%CXH_ 14.1.3垂轴几何像差
- 3<&sTR 14.2几何点列图的像质评价方法
"$"<AKCwS 14.3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波像差表示与瑞利判据
! "08TCc< 14.4基于点扩散函数的空域像质评价方法(中心点亮度)与斯特列尔准则
T sJ71 14.5光学传递函数评价像质的基本概念
%74f6\ 14.6典型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与指标
"1P2`Ep; 14.6.1望远镜与显微镜成像质量评价
)B@&q.2B= 14.6.2照相系统与摄影物镜像质评价
&t@ $]m( 14.7ZEMAX中的像质评价方法
m|Z[8Tup 第15章应用ZEMAX的光学自动设计原理与方法
k'[\r>T 15.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概念
F zBny[F 15.1.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原理
7vH4}S\
q 15.1.2阻尼最小二乘法
iVqF]2> 15.1.3评价函数的构成与权因子
\\"CgH- 15.2ZEMAX评价函数
h!hv{c 15.2.1ZEMAX评价函数的构建
(ubK
i[) 15.2.2ZEMAX评价函数中的操作符
\>eFs} Y/ 15.2.3默认评价函数
?H!X
p 15.3常用几何像差控制在评价函数中的实现
Lr>4~1:` 15.3.1ZEMAX中内建几何像差控制符与特点
Rn whkb&& 15.3.2评价函数中常用独立几何像差复合控制操作符的构建
J=DD/Gp 15.4利用ZEMAX像质优化与设计举例
C4C!-12 15.4.1消色差双胶合望远镜物镜设计
abV,]x&.0 15.4.2光路中有棱镜的望远物镜设计
st CFLYox 15.4.3显微物镜设计
piiO5fK| 15.4.4目镜设计
K;f=l5 15.4.5变焦物镜设计
]0p*EB=C*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