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光学与
光学设计基础(第2版)》是一本涵盖应用光学成像基本理论、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典型应用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像质评价与应用
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基本方法等丰富内容的核心专业基础性教材与参考书。
PU9`<3z5 vjViX<#(V
z1 i &Ge :<#`_K~' 平装:593页
"fQRk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cd;NpN 定价:59元
o7&4G$FX~ 优惠价格:41.3元
RK9>dkW J3S&3+2G
sPNfbCOz s_jBu 目录
2>S~I"o0 第一篇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与成像理论
ZeasYSo4P 第1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
MrE<vw@he 1.1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HW=xvA+ 1.1.1光波
kR.wOJ7' 1.1.2光源(发光体,发光点)
]0c Pml 1.1.3波面
#:3r4J%+~ 1.1.4光线
QL"gWr`R 1.1.5光束
oL/o*^ 1.2光的传播规律——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s8A:mx 1.2.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kaHN;4? 1.2.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4YbC(f 1.2.3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
hN`gB#N3 1.2.4折射率
X=qS"O 1 1.2.5反射光与折射光的能量分布
0rMqWP 1.2.6全反射(完全内反射)及其应用
6(56,i<#/ 1.2.7光路的可逆原理
}IUP5O6 1.2.8光线在折射率连续变化的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MQcE6) 1.3费马原理
Z$K+
7>^ 1.4马吕斯定律
g"t^r3 1.5光学系统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jts:^N> 1.5.1光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oBI+v& 1.5.2成像的基本概念
Ph7pd 习题1
>.dHt\ 思考题1
7{BnXN[ 第2章共轴球面系统的成像理论
L@|#Bbmx 2.1子午面内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oo'w-\2]p 2.1.1符号规则
MUof=EJg>u 2.1.2实际光线经(单折射)球面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v`#|lT$ 2.1.3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的光路计算公式
;R1B9-, 2.1.4轴上单色物点经单折射球面成像性质的分析
O4+F^+qN 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与近轴成像规律
=mrY/:V 2.2.1单个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
9EgP9up{6! 2.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成像规律
uIP
iM8( 2.3 共轴球面系统的近轴像面位置与放大率的计算
&zN@5m$k; 2.3.1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转面过渡公式组
q@ Kk\m 2.3.2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像面位置的计算
x72G^`Wv 2.3.3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拉—赫不变式与放大率计算
<*@~n- R$ 2.4球面反射镜的成像规律
(-(*XNC 2.4.1球面反射镜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NM L|"R; 2.4.2球面反射镜的成像放大率与拉—赫不变式
}z'DWp=uN 2.4.3球面反射镜的应用
cb+y9wA 习题2
F/<qE!( 思考题2
`mErF%b 第3章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理论
J~J@ ]5/ 3.1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的基本概念
Z H-5Qy_ 3.2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基面与焦距
N~g%wf@w 3.2.1主面和主点
d7~j^v)=^ 3.2.2焦点和焦面
g3rRhS 3.2.3焦距
QFzFL-H~N 3.2.4节点、节面
u( 9X 3.3理想光学系统物像间的解析关系
Z\!rH"8 3.3.1决定光学系统物像共轭点位置的基本公式
}'`xu9< 3.3.2理想光学系统拉一赫不变式与系统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3_J>y 3.3.3理想光学系统的诸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
="lI i$>O 3.3.4光束的会聚度与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屈光度
$9i9s4u^ 3.4理想光学系统的图解求像方法
T'R,vxP)\ 3.4.1 光线描迹图解法
=x4a~=HX 3.4.2直角坐标图解法
2Guvze_bU 3.5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特性曲线
:Y.e[@!1x 3.5.1物像位置共轭特性曲线
a%n'%*0 3.5.2放大率特性曲线
[2H[5<tH 3.6光学系统的基本类型
4Iq5+Q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号的系统——第一型系统
IO[^z
v4F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号的系统——第二型系统
56ZrCr 3.7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cO|RhD@ 3.8透镜
[aNhP;< 3.8.1单折射球面的基点、基面位置与焦距
l:z}; 3.8.2透镜(厚
透镜)的基点位置与焦距计算公式
h2&y<Eg > 3.8.3薄透镜与薄透镜组
Doj(.wm~ 3.9理想光学系统共轴多光组复合的实用方法
P!>g7X 3.9.1正切计算法
T&4fBMBp,% 3.9.2截距计算法
IozNjII$:. 3.10实际光学系统基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CgoXZX 3.10.1求像方基点位置与焦距——正向光路计算
w -dI<s 3.10.2求物方基点位置与焦距——反向光路计算
/hfUPO5 习题3
_FFv#R*4 思考题3
pE(sV{PD 第4章矩阵方法在近轴光学中的应用
j]4,6`b\ 4.1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r{>?)O 4.1.1折射矩阵
V g6S/- 4.1.2传递矩阵
C M^r|4K 4.1.3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t[j9R#02? 4.2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矩阵
ecT]p 4.3矩阵方法在薄透镜系统中的应用
JilKZQmk 习题4
XC}1_VWs 第5章平面元件与棱镜系统
}JGq 1 5.1平面折射与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质
D9G0k[D, 5.1.1光线经过平面的折射
|DGCdB|`G 5.1.2光线经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lux9o$ %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气层”概念
@aUZ#,(< 5.2折射棱镜
DzE E:&*= 5.3楔镜
;Lqm#]C 5.4平面反射镜与平面镜系统
}M="oN~w 5.4.1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G
"c/a8 5.4.2平面镜的旋转效应
5 Af?Yxv 5.4.3两面角镜的成像特性
{~"Em'}J 5.5反射棱镜
LiF.w:} 5.5.1反射棱镜的基本概念
!&6-(q9 5.5.2反射棱镜的视场角
gvK"*aIj 5.5.3平面反射系统的转像规律分析
m9k2h1 5.5.4反射棱镜的展开及其理论结构尺寸的计算
=3pD:L 5.5.5棱镜的偏差
Qv74?B@ 5.6光学铰链
^[*AK_o_DQ 5.7矢量分析计算方法在平面镜系中的应用
Upu%.[7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Jmw|B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DSTx#* 5.7.3矢量绕定轴转动公式
6XZN># 5.8平面反射系统中物像关系的矩阵表示方法
0x6@{0 习题5
@}Pw0vC 第6章眼睛与典型目视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0krSzcn#, 6.1 眼睛
|})rt5|f1! 6.1.1眼睛的构造和主要光学常数
tPA"lBS ! 6.1.2模型眼与简化眼
VJGwd`qo*A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we
@Y w6< 6.2放大镜和显微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3 k`NNA 6.2.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iL4 kDI 6.2.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3 ^HQ'Zm 6.3 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
A03I-^0g+
6.3.1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性质
rC~_:uXtE 6.3.2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
p+!f(H 6.3.3望远(镜)系统的基本类型
<'VA=orD 6.4 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C?bXrG\ 6.5 理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YALyZ.d 习题6
0VG^GKmx 第7章光学系统中光束的限制
(1OW6xtfG 7.1实际光学系统中的光阑及其作用
;%M2x5 7.2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xMLrLXy 7.3视场光阑、窗以及渐晕的概念
I<IC-k"Y 7.3.1视场光阑、入射窗和出射窗
IwOfZuS 7.3.2渐晕
"hJ7 Vv_ 7.4光阑设置的原则和几种典型系统光束限制的分析
$]xE$dzJ 7.4.1光阑设置的原则
u87=q^$ 7.4.2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光阑设置与光束限制
uF.Q " ,< 7.5远心光路(焦阑光路)(米)
^"PfDTyA 7.5.1物方远心光路
2J1B$.3' 7.5.2像方远心光路
(q0No26;( 7.6场镜
|)~Ex 9%ev 7.7物空间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学系统的景深
`e4o 1* 7.7.1照相物镜的成像空间深度
-wJ 7.7.2望远系统的成像空间深度
$gXkx D 习题7
!^n1 第二篇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V}j%gy` 第8章光度学的基本概念与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yPV1 8.1光能与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3}v0{c 8.1.1立体角的概念与计算
>B @i
E 8.1.2辐(射能)通量、光谱光视效率(视见函数)与光通量
&E} I 8.1.3发光强度
I3V{"Nx6 8.1.4(光)照度
))8Emk^Q{ 8.1.5光出射度
[P (rY 8.1.6(光)亮度
}x{rTEq 8.1.7光度学各主要光度量名称、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m4wPuW 8.2光学系统中光通量与光亮度的传递
: Bdi pc 8.2.1光束在均匀透明的同种介质中的传播
ubiQ8Bx 8.2.2光束在介质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变化规律
V.O<|tl. 8.3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p{A!I! 8.3.1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9/@FADh 8.3.2光学系统透过率的计算
m~A[V,os 8.4像平面的照度
hpd(d$j 8.4.1轴上像点照度公式
Yg\{S<wr 8.4.2轴外像点的照度公式
V'Sd[* 8.5眼睛直接观察与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S,ouj;B 8.5.1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像的主观亮度
;$E~ZT4p 8.5.2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OqAh4qa,$ 习题8
My'9S2Y8nv 第9章色度学基础
FN{H\W1cf 9.1颜色视觉与色度学的基本概念
E#IiyZ 9.1.1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
<(u3+`f1s 9.1.2颜色的分类与彩色的三特性
1R^XWAb 9.1.3颜色的混合与匹配
~z-?rW 9.2标准色度系统与色度计算
,n
/SDEL 9.2.1CIE1931-RGB色度系统
IN]`lJ 9.2.2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fZy&_
9.2.3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Hp#6+ 9.2.4均匀色品图及均匀颜色空间
'qD'PLV 9.2.5CIE标准施照体与标准
光源 ,)B~cic'u 9.2.6CIE色度计算举例
Huc3|~9 第三篇典型应用光学系统
Cy`<^_i 第10章
望远镜与望远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W>aQ
tT 10.1望远镜中的转像系统
'7RR2f>V 10.1.1棱镜转像系统
nm{'HH-4 10.1.2透镜转像系统
0{^l2?mgSb 10.2望远镜的变倍——可变放大率的望远镜
<=5,(a5g 10.2.1间断变倍望远系统
E.zYi7YUKK 10.2.2连续变倍望远系统
e{qp!N1! 10.3望远系统的调焦方式内调焦望远镜
y{&{=1# 10.3.1外调焦系统
k8Su/U 10.3.2内调焦系统——内调焦望远镜
t
wa(M? 10.4光学测距原理与系统
ue^?/{OuT 10.4.1单眼(合像)测距仪
F1{?]>G 10.4.2双眼体视测距仪
&UJTy' 10.5望远(镜)系统的光学性能与主要技术要求
14@q $}sf 10.5.1分辨率α
)eTnR:= 10.5.2视放大率г
(IO\+ 10.5.3视场角2ω
9^b7jw 10.5.4出瞳直径D′
|)|vG_ 10.5.5出瞳距离lZ′
@SF")j| 10.6望远系统的物镜和目镜
?vL^:f[" 10.6.1望远物镜的光学特性和类型
5~ *'>y 10.6.2望远系统目镜的特点及常用类型
>h/)r6 10.7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it/C y\f 10.7.1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59FOWg 10.7.2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举例
F|
,Vw{ 10.8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与LAMOST的创新
0s+rd& 10.8.1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简要发展历程
~,M;+T}[r 10.8.2大天区面积多目标
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M rH%hRV6R 第11章显微镜
fed[^wW 11.1概述
N~Sue 11.2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光学连接尺寸
#C=L^cSx( 11.2.1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
VfE^g\Ia 11.2.2显微镜的光学连接尺寸
!)51v { 11.3显微镜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光学性能指标
Hm8EYPrJ 11.3.1显微镜的光束限制结构特点
]ukj]m/@ 11.3.2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F_M~!]<na 11.3.3显微镜的分辨率
=E6i1x%j 11.3.4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及适用放大倍率
!,-qn)b 11.3.5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景深)
UmP?}Xw6 11.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
J4K|KS7
11.4.1显微物镜
j.yr5% 11.4.2显微目镜
8en#PH } 11.5显微镜的
照明系统(米)
+~pc%3* 11.5.1对照明系统的要求
?XTg%U
11.5.2主要的照明方式与照明系统
3Oig/KZ 第12章照相与投影系统
7K5o"
" 12.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5sV/N] ! 12.2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与基本类型
6Kv}2M')+ 12.2.1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
&oK/]lub 12.2.2照相物镜的基本类型
/iJcy:J 12.2.3变焦距照相物镜(*)
J?,!1V= 12.3 照相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Fn.r4I 12.3.1照相机的分类
:0TSOT9. 12.3.2传统胶片式单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 T~#Gwv 12.3.3数码照相机的原理、主要性能
参数及特点
ZC\.};. 12.4放映投影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类别
C{I8Pio{b 12.5投影系统与投影物镜的主要光学性能参数
qeO6}A"^| 12.6微显示投影机(★)
1o"oa<*_ 第13章纤维光学与光纤传像系统
w\8rh\Mvh 13.1阶跃光纤的传光机理与主要性能参数
K&gc5L 13.1.1阶跃光纤中光波传播规律分析——表面波机理
Ll E_{||h 13.1.2光在阶跃直圆柱光纤中的传播规律及主要性能参数
5KPPZmO 13.2阶跃多模光纤与单模光纤
da86Jj=k 13.2.1阶跃多模光纤传输的模式与归一化波导常数V
<0,ah4C 13.2.2单模光纤
51(`wo>LS 13.3渐变折射率光纤的传光机理与自聚焦透镜的成像特性
Z=/L6Zb 13.3.1非均匀介质中的光线理论——程函方程与光线微分方程
hK9oe%kU~ 13.3.2平方律分布的自聚焦光纤中的光线传播轨迹与规律分析
F*jjcUk 13.3.3自聚焦透镜的成像规律——近轴成像
eJ)KE5%n# 13.4无源光纤传像原理、器件与系统
E,yzy[gl 13.4.1光纤传像束的传像机理与主要性能指标
@v-)|8GdY 13.4.2光纤传像系统(光纤望远系统,光纤内窥镜)
qu~"C, 第四篇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与应用ZEMAX
:M?') 软件进行光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Y|N vBr 第14章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tv9+n@x 14.1用几何像差表征光学系统像质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m&jt[
14.1.1轴上点的光束结构与像差
+q,n}@y= 14.1.2轴外点的子午与弧矢光束结构与像差表示
2Z9gOd<M~ 14.1.3垂轴几何像差
>fzzrD}] 14.2几何点列图的像质评价方法
>zx50e) 14.3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波像差表示与瑞利判据
][K8\ 14.4基于点扩散函数的空域像质评价方法(中心点亮度)与斯特列尔准则
G`JwAy r' 14.5光学传递函数评价像质的基本概念
eRqexqO! 14.6典型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与指标
tS/APSY 14.6.1望远镜与显微镜成像质量评价
&T/9yW[L 14.6.2照相系统与摄影物镜像质评价
9qO:K79| 14.7ZEMAX中的像质评价方法
K}*p(1$u 第15章应用ZEMAX的光学自动设计原理与方法
1X_!%Z 15.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概念
U!UX"r 15.1.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原理
H=SMDj)s+ 15.1.2阻尼最小二乘法
VS@W.0/ 15.1.3评价函数的构成与权因子
#Uk6Fmu] 15.2ZEMAX评价函数
7/$Z7J!k 15.2.1ZEMAX评价函数的构建
,xM*hN3A 15.2.2ZEMAX评价函数中的操作符
O09g b[ 15.2.3默认评价函数
i2R]lE8 15.3常用几何像差控制在评价函数中的实现
5N</Z6f'o 15.3.1ZEMAX中内建几何像差控制符与特点
XK9*,WA9r 15.3.2评价函数中常用独立几何像差复合控制操作符的构建
ia.B@u1/ 15.4利用ZEMAX像质优化与设计举例
+#"Ic: 15.4.1消色差双胶合望远镜物镜设计
*wZV*)} 15.4.2光路中有棱镜的望远物镜设计
u2m{Yx| 15.4.3显微物镜设计
2
]6u
Be 15.4.4目镜设计
`,]PM)iC 15.4.5变焦物镜设计
7Z :l;%]K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