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光学与
光学设计基础(第2版)》是一本涵盖应用光学成像基本理论、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典型应用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像质评价与应用
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基本方法等丰富内容的核心专业基础性教材与参考书。
4n4?4BEn yR4|S2D3xn
4T=u`3pD7l 9k 6r_G" 平装:593页
KG=h&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5sb\r,kW 定价:59元
E<c9#I= 优惠价格:41.3元
v;0|U:`] f/V
2f].
_vZ"4L+Iw+ W16,Alf: 目录
LU9A# 第一篇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与成像理论
'z$Q rFW 第1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
HvVts\f 1.1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39=1f6I1 1.1.1光波
65Cg]Dt71 1.1.2光源(发光体,发光点)
$ >EYhLBa 1.1.3波面
X@f "-\ 1.1.4光线
xl#LrvxI 1.1.5光束
D#o}cC. 1.2光的传播规律——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0q'w8]m 1.2.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Z"AQp _ 1.2.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WH= EPOR, 1.2.3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
Uy$)%dYfq5 1.2.4折射率
3%E74 mOcD 1.2.5反射光与折射光的能量分布
u07pq4Ly 1.2.6全反射(完全内反射)及其应用
X#e1KZ 1.2.7光路的可逆原理
,L`$09\ 1.2.8光线在折射率连续变化的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k"^o!p 1.3费马原理
*;Ed*ibf 1.4马吕斯定律
vo#UtN:q 1.5光学系统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V?=8".GiX 1.5.1光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DuOG { 1.5.2成像的基本概念
%b"\bHH 习题1
@0SC"CqM 思考题1
TqddOp 第2章共轴球面系统的成像理论
1+U 2.1子午面内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gOa\k|p 2.1.1符号规则
:at$HCaK 2.1.2实际光线经(单折射)球面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Ba/Yl 2.1.3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的光路计算公式
]~E0gsq 2.1.4轴上单色物点经单折射球面成像性质的分析
gwWN%Z" 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与近轴成像规律
-
h9?1vc7 2.2.1单个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
d{E}6)1= 2.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成像规律
7__Q1>o 2.3 共轴球面系统的近轴像面位置与放大率的计算
7IjQi=#: 2.3.1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转面过渡公式组
9s_,crq5 2.3.2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像面位置的计算
yfC^x%d7G 2.3.3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拉—赫不变式与放大率计算
k+DR]icv 2.4球面反射镜的成像规律
I:d[Q
s 2.4.1球面反射镜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QJ7L7S 2.4.2球面反射镜的成像放大率与拉—赫不变式
G3{=@Z1 2.4.3球面反射镜的应用
B!\;/Vk 习题2
g=$1cC+( 思考题2
Yl.0aS 第3章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理论
hc'-Dh 3.1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的基本概念
Ed
,D8ND 3.2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基面与焦距
4X*>H 3.2.1主面和主点
Z" uY}P3 3.2.2焦点和焦面
MC{
2X 3.2.3焦距
j7)Ao*WN 3.2.4节点、节面
[Ts"OPb%~ 3.3理想光学系统物像间的解析关系
n2IV2^ " 3.3.1决定光学系统物像共轭点位置的基本公式
]hbyELs 3.3.2理想光学系统拉一赫不变式与系统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Y
"VY%S^ 3.3.3理想光学系统的诸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
S*,rGCt'T 3.3.4光束的会聚度与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屈光度
al[n,u 3.4理想光学系统的图解求像方法
;JRs?1<=' 3.4.1 光线描迹图解法
w-0mzk" 3.4.2直角坐标图解法
|a#f\ 3.5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特性曲线
X B_B4X1R 3.5.1物像位置共轭特性曲线
*<u2:=_s 3.5.2放大率特性曲线
bpxeznz 3.6光学系统的基本类型
&zuG81F6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号的系统——第一型系统
Kk{<@v)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号的系统——第二型系统
V}zEK0n(6 3.7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D2,z)O%VK 3.8透镜
I'@Ydt2 3.8.1单折射球面的基点、基面位置与焦距
jr`Es s 3.8.2透镜(厚
透镜)的基点位置与焦距计算公式
P(K>=O 3.8.3薄透镜与薄透镜组
e~"fn*" 3.9理想光学系统共轴多光组复合的实用方法
b? j< BvQ 3.9.1正切计算法
?Oc{bF7 3.9.2截距计算法
3dDX8M? 3.10实际光学系统基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0]jA<vLR 3.10.1求像方基点位置与焦距——正向光路计算
l3IWoa&sh 3.10.2求物方基点位置与焦距——反向光路计算
&RTX6%'KY 习题3
jH6&q~# 思考题3
+EAT:, 第4章矩阵方法在近轴光学中的应用
d` [HT`` 4.1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E~AjK'Z 4.1.1折射矩阵
KW7UUXL 4.1.2传递矩阵
oy;K_9\ 4.1.3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QzAK##9bfa 4.2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矩阵
!XzF67 4.3矩阵方法在薄透镜系统中的应用
>X51$wBL 习题4
WsDM{1c 第5章平面元件与棱镜系统
Vy|6E#U 5.1平面折射与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质
OGY"<YH6 5.1.1光线经过平面的折射
U5r7j 5.1.2光线经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o^V(U~m]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气层”概念
s-S}i{Z! 5.2折射棱镜
k}#;Uy=5 5.3楔镜
}>[G5[\
5.4平面反射镜与平面镜系统
|> _!eS\=< 5.4.1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MBXBog7U 5.4.2平面镜的旋转效应
Kn?lHH*w7 5.4.3两面角镜的成像特性
Jx=hJ-FY 5.5反射棱镜
ez9q7SpA 5.5.1反射棱镜的基本概念
H&yD*@ 5.5.2反射棱镜的视场角
ys#i@ 5.5.3平面反射系统的转像规律分析
l]]l 5.5.4反射棱镜的展开及其理论结构尺寸的计算
nIvJrAm4k 5.5.5棱镜的偏差
nA~E
"* 5.6光学铰链
]@M5& 5.7矢量分析计算方法在平面镜系中的应用
Q*XE
h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8crN$ye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B7Tk4q\;Q 5.7.3矢量绕定轴转动公式
n\ Hs@. 5.8平面反射系统中物像关系的矩阵表示方法
@p|$/Z%R, 习题5
ov\HsTeZ 第6章眼睛与典型目视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zdxs'hJ 6.1 眼睛
1LY8Ma]E 6.1.1眼睛的构造和主要光学常数
WW@d:R 6.1.2模型眼与简化眼
1>Q'R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S8f#p9T 6.2放大镜和显微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p3_y`h6+ 6.2.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p\Lq}tk< 6.2.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q-Qxbg[>e 6.3 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
oW;6h. 6.3.1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性质
~xIjF1Z 6.3.2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
1R.4:Dn_ 6.3.3望远(镜)系统的基本类型
9Ok9bC'?8@ 6.4 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9*:gr#(5 6.5 理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AW4.3()8 习题6
AE@NOM7u 第7章光学系统中光束的限制
&Sp -w?kM 7.1实际光学系统中的光阑及其作用
4c+$%pq5 7.2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Ky__l!bu 7.3视场光阑、窗以及渐晕的概念
s[Ur~Wvn 7.3.1视场光阑、入射窗和出射窗
/xJqJ_70X 7.3.2渐晕
_U{&@}3
7.4光阑设置的原则和几种典型系统光束限制的分析
Y[SU&LM 7.4.1光阑设置的原则
iL7VFo:Q 7.4.2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光阑设置与光束限制
vJ`.iRU| 7.5远心光路(焦阑光路)(米)
dXn%lJ 7.5.1物方远心光路
vOgC>_x7 7.5.2像方远心光路
8by@iQ 7.6场镜
T%R:NQf 7.7物空间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学系统的景深
%/.a]j! 7.7.1照相物镜的成像空间深度
-@&1`@):{ 7.7.2望远系统的成像空间深度
fj ,m 习题7
pA4*bO+ 第二篇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M=]5WZO~A 第8章光度学的基本概念与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rhk
$L 8.1光能与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2ij#
H
; 8.1.1立体角的概念与计算
^S#t|rN
8.1.2辐(射能)通量、光谱光视效率(视见函数)与光通量
j'p1q 8.1.3发光强度
^ZTGJ(j7~ 8.1.4(光)照度
S|B$c E 8.1.5光出射度
'!1$9o^$ 8.1.6(光)亮度
B%\g kl 8.1.7光度学各主要光度量名称、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V k ^f+5 8.2光学系统中光通量与光亮度的传递
@uH#qg7 8.2.1光束在均匀透明的同种介质中的传播
W9zE{)Sc~ 8.2.2光束在介质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变化规律
c6Q(Ygc
8.3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A8#@1 8.3.1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n+1y 8.3.2光学系统透过率的计算
{0YAzZ7 8.4像平面的照度
~]L}p 8.4.1轴上像点照度公式
3_5XHOdE 8.4.2轴外像点的照度公式
StYzGJ 8.5眼睛直接观察与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fMf&?`V 8.5.1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像的主观亮度
P6U%=xaC 8.5.2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XlB<P=|> 习题8
TQ9D68
, 第9章色度学基础
<EO<x D=: 9.1颜色视觉与色度学的基本概念
k6\^p;!Y 9.1.1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
]|:uU 9.1.2颜色的分类与彩色的三特性
=sOo:s 9.1.3颜色的混合与匹配
hF&}lPVtv 9.2标准色度系统与色度计算
|Wj;QO$C 9.2.1CIE1931-RGB色度系统
IJU0[EA]F 9.2.2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y:}sD_m0W 9.2.3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y3Gd
B3 9.2.4均匀色品图及均匀颜色空间
EqM;LgE= 9.2.5CIE标准施照体与标准
光源 #<CIFVH 9.2.6CIE色度计算举例
2}t&iG|0/ 第三篇典型应用光学系统
?H R%bngK 第10章
望远镜与望远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2NSZO 10.1望远镜中的转像系统
w>~M}Ahj 10.1.1棱镜转像系统
DHfB@/q# 10.1.2透镜转像系统
u2sR.%2U< 10.2望远镜的变倍——可变放大率的望远镜
J7i+c];!< 10.2.1间断变倍望远系统
RHNk%9 10.2.2连续变倍望远系统
19d6]pJ5 10.3望远系统的调焦方式内调焦望远镜
:]eb<J
10.3.1外调焦系统
vH?9\3 10.3.2内调焦系统——内调焦望远镜
3 EYiQ` 10.4光学测距原理与系统
S-Ai3)t6 10.4.1单眼(合像)测距仪
^i_Iqph= 10.4.2双眼体视测距仪
qs=tJ^<<o 10.5望远(镜)系统的光学性能与主要技术要求
So4nJ><p 10.5.1分辨率α
ulXnq` 10.5.2视放大率г
E(L<L1:" 10.5.3视场角2ω
'dt\db5p 10.5.4出瞳直径D′
S]2 {ZDP 10.5.5出瞳距离lZ′
,-rB=|w 10.6望远系统的物镜和目镜
=3ADT$YHd 10.6.1望远物镜的光学特性和类型
>xd<YwXZ 10.6.2望远系统目镜的特点及常用类型
t%+$"nP 10.7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AR^+*Nu 10.7.1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N[GrJAE 10.7.2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举例
6f]r Q9 10.8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与LAMOST的创新
v:d9o.h 10.8.1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简要发展历程
vD=%`G[m 10.8.2大天区面积多目标
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j Selop>N 第11章显微镜
}e=e",eAT 11.1概述
T{-2fp8r[ 11.2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光学连接尺寸
d\Jji 6W 11.2.1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
g"y?nF.&F 11.2.2显微镜的光学连接尺寸
<d@pmh 11.3显微镜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光学性能指标
^g!B.ll` 11.3.1显微镜的光束限制结构特点
D@vMAW 11.3.2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zk>h u<_ 11.3.3显微镜的分辨率
]*ov&{' 11.3.4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及适用放大倍率
\p6 } 11.3.5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景深)
vR]mSX3)? 11.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
ac6*v49 11.4.1显微物镜
fS./y=j(X 11.4.2显微目镜
#%cR%Z 11.5显微镜的
照明系统(米)
5G?.T? 11.5.1对照明系统的要求
Kpg:yrc[' 11.5.2主要的照明方式与照明系统
n>llSK 第12章照相与投影系统
aIu2> 12.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ro.mQ_ 12.2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与基本类型
0$2={s4ze 12.2.1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
ahp1!=Z-= 12.2.2照相物镜的基本类型
z~.9@[LG] 12.2.3变焦距照相物镜(*)
@)z*BmP 12.3 照相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fq Y1ggL 12.3.1照相机的分类
7!-
\L7< 12.3.2传统胶片式单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s-VSu7 12.3.3数码照相机的原理、主要性能
参数及特点
#`j][F@N 12.4放映投影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类别
SOI)/u 12.5投影系统与投影物镜的主要光学性能参数
X,Zd= 12.6微显示投影机(★)
"/y|VTV" 第13章纤维光学与光纤传像系统
m0Z7N5v) 13.1阶跃光纤的传光机理与主要性能参数
-kc(u1! 13.1.1阶跃光纤中光波传播规律分析——表面波机理
S.]MOB dt 13.1.2光在阶跃直圆柱光纤中的传播规律及主要性能参数
)l{A{f6O 13.2阶跃多模光纤与单模光纤
2[BA(B 13.2.1阶跃多模光纤传输的模式与归一化波导常数V
.Qk{5=l6P 13.2.2单模光纤
s7|3zqi 13.3渐变折射率光纤的传光机理与自聚焦透镜的成像特性
;o%:7& 13.3.1非均匀介质中的光线理论——程函方程与光线微分方程
) MBS 13.3.2平方律分布的自聚焦光纤中的光线传播轨迹与规律分析
eE,;K1 13.3.3自聚焦透镜的成像规律——近轴成像
LJ
l1v 13.4无源光纤传像原理、器件与系统
O=`o'%K< 13.4.1光纤传像束的传像机理与主要性能指标
U6a zhi&, 13.4.2光纤传像系统(光纤望远系统,光纤内窥镜)
5m3'Gt4 第四篇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与应用ZEMAX
b_mWu@$ 软件进行光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7*g(@d 第14章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N&N 82OG 14.1用几何像差表征光学系统像质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nfAY 14.1.1轴上点的光束结构与像差
r_=p,#}# 14.1.2轴外点的子午与弧矢光束结构与像差表示
qSR?,G 14.1.3垂轴几何像差
X}?ESjZJ 14.2几何点列图的像质评价方法
1:YAn 14.3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波像差表示与瑞利判据
'ucGt 14.4基于点扩散函数的空域像质评价方法(中心点亮度)与斯特列尔准则
4)E|&)-fu8 14.5光学传递函数评价像质的基本概念
tgfM:kzw 14.6典型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与指标
&]*|6cR$E 14.6.1望远镜与显微镜成像质量评价
s79q5 14.6.2照相系统与摄影物镜像质评价
B%y! aQep 14.7ZEMAX中的像质评价方法
h^v9|~ZJ'7 第15章应用ZEMAX的光学自动设计原理与方法
:SQLfOQ 15.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概念
w. vY(s 15.1.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原理
V-:`+&S{^ 15.1.2阻尼最小二乘法
#B\B(y 15.1.3评价函数的构成与权因子
9yDFHz w 15.2ZEMAX评价函数
SCI1bMf 15.2.1ZEMAX评价函数的构建
7Qt2gf 15.2.2ZEMAX评价函数中的操作符
1=ip,D 15.2.3默认评价函数
<
)Alb\Z 15.3常用几何像差控制在评价函数中的实现
.oEFX8 15.3.1ZEMAX中内建几何像差控制符与特点
B'!PJj 15.3.2评价函数中常用独立几何像差复合控制操作符的构建
fls#LcI9>6 15.4利用ZEMAX像质优化与设计举例
TXx'7[ 15.4.1消色差双胶合望远镜物镜设计
V!H(;Tuuo 15.4.2光路中有棱镜的望远物镜设计
u8xk]:% 15.4.3显微物镜设计
ujow?$& 15.4.4目镜设计
n~9 i^ 15.4.5变焦物镜设计
/AoVl'R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