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致发光被普遍认为是能同时兼有全彩色、低能耗、广视角、响应快的新一代平板显示技术,它正处于产业化的过程之中。《有机电致发光
材料与
器件导论》是一部较全面地介绍这一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专著。
`^'0__<M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导论》共分8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电致发光的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第二章主要介绍光致发光及电致发光的基本知识;第三章主要介绍电致发光的器件结构与器件
物理;第四章主要介绍电致发光的主要辅助材料;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章 则分别介绍有机小分子、高分子、磷光及稀土配合物等4种重要的发光材料及它们在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aFd87'^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导论》图文并茂,全部内容均取自于原始文献,反映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供化学专业、材料专业、器件物理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作为参考读物,也可以供在该领域从事研究的人员使用。
dz,4);Mg
A(T= m.&"D>
\t 市场价:¥60.00
Sp./*h\} 优惠价:¥44.40 为您节省:15.60元 (74折)
J"?jaa2~
,ek0)z. 6>F1!Q 第一章 绪论
}c,:uN 1.1 引言
M|IgG:a;T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fx/TSql:J 1.3 存在的问题
]>oI3&6s 1.4 展望
mt]50}eK 参考文献
$&KiN82, CW'<Nh 第二章 光致发光及电致发光的基本知识
6T-iBJT 2.1 基础光物理
TSKR~3D# 2.1.1 基态与激发态
XT{o
]S~nq 2.1.2 吸收与发射
`XK#sCC 2.1.3 荧光与磷光
;s!GpO7 + 2.1.4 激基复合物与激基缔合物
%+ur41HM 2.1.5 电荷转移
Dy^A??A[E} 2.1.6 激发态能量转移与光致
电子转移
:,pdR>q%(y 2.2 有机电致发光和有机
半导体的基本原理
uE^5o\To 2.2.1 引言
Q'c[yu 2.2.2 半导体的能带和载流子
NzC&ctPk 2.2.3 本征半导体和掺杂半导体
_GsHT\ 2.2.4 直流注入式有机电致发光
uYMH5Om+i 2.2.5 有机发光
二极管中的激子
$x;(C[ 2.2.6 Forster能量转移和Dexter能量转移
F:'>zB]-} 参考文献
~NBlJULS Bt(U,nFB 第三章 电致发光的器件结构与器件物理
-MuKeCgi 3.1 电致发光的器件结构
VNHt ]Ewj 3.1.1 单层器件
`(VVb@:o 3.1.2 双层器件
L]3gHq 3.1.3 三层器件
Vh8RVFi;c 3.1.4 多层器件
'$Fu3%ft 3.1.5 带有掺杂层的器件
&n9srs 3.1.6 三像素垂直层叠式器件
+9]CGYj 3.2 器件的制备
VCc57Bo 3.2.1 小分子真空沉积成膜
yYPFk 3.2.2 高分子成膜
.7r$jmuFs 3.3 器件的
封装 YfJQ]tt1 3.3.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封装材料的类型
7YQ689"J6B 3.3.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封装材料高阻隔性的获得
!Tu4V\^~A 3.3.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封装材料的添加剂
EQ2HQz] 3.3.4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封装技术与稳定性
Lo
uYY:Q 3.3.5 未解决的问题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KK41I8Mw 3.4 器件的重要
参数及其测量方法
cPg$*,] 3.4.1 发光效率及其测量
M<cm] 3.4.2 亮度及其测量
{!37w[s~ 3.4.3 色度及其测量
7!('+x(> 3.4.4 电流电压( I-V )
曲线及其测量
eZ;DNZK av 3.4.5 亮度电压 (L-V) 曲线及其测量
#}aBRKZf6 3.4.6 发射
光谱及其测量
"-A@d&5. 3.4.7 器件寿命及其测量
eN-lz_..7 3.5 提高器件性能的途径
@2R+?2 j 3.5.1 有机发光器件中相关材料的预处理及使用方法
XDAwE 3.5.2 有机材料/无机电极界面的修饰
8npjQ;%4> 3.5.3 电极的选择和处理
Ufv0Xj 3.5.4 提高光的输出
{14sI*b16 3.6
薄膜器件的物理过程
( Y)a`[B 3.6.1 载流子的注入机制
2hFj+Ay 3.6.2 插入绝缘层增强载流子的注入
~_W>ND 3.6.3 界面效应
66MWOrr 3.6.4 载流子的输运
q\T}jF\t 参考文献
p5 )+R/
Sn-D|Z 第四章 有机电致发光的主要辅助材料
axLO: Q, 4.1 空穴注入材料
]R6Z(^XT,E 4.1.1 常用的空穴注入材料
)`-vN^1S- 4.1.2 阳极的界面工程
sZYTpZgW4L 4.2 空穴传输材料
LAPCL&Z 4.2.1 成对偶联(twin)的二胺类化合物
"7_qB8\ 4.2.2 “星形”(star-shaped)三苯胺化合物
+e( (! 4.2.3 螺形结构(spiro-linked)
6uubkt 4.2.4 枝形(branched)的三苯胺空穴传输材料
.9KW|(uW 4.2.5 三芳胺聚合物空穴传输材料
vp..>BMJ 4.2.6 咔唑类化合物
9}Qrb@DT 4.2.7 有机硅空穴传输材料
.aE%z/@s= 4.2.8 有机金属配合物空穴传输材料
C^!ej" 4.3 电子传输材料
DY!mq91
4.3.1 金属配合物电子传输材料
$-;x8O]u 4.3.2 二唑类电子传输材料
kJ:zMVN 4.3.3 其他含氮五元杂环电子传输材料
k
ks
?S', 4.3.4 含氮六元杂环电子传输材料
Y~uqKb;A 4.3.5 含氰基和亚胺的电子传输材料
jG~UyzWH; 4.3.6 全氟化的电子传输材料
s&~.";b
4.3.7 有机硼电子传输材料
BRGTCR 4.3.8 有机硅电子传输材料
9S$?2z".2 4.3.9 其他有希望的电子传输材料
u@$pOLI 4.4 空穴阻挡材料
+)QA!g$ 4.4.1 常用的两个空穴阻挡材料
|,OTGZgc 4.4.2 有机硼空穴阻挡材料
"Go)t+- 4.5 多功能的载流子传输材料
@AAkEWo)_ 4.6 小结
*'hvYl/?> 参考文献
?ne!LDlE| ZeP3
Yjr3 第五章 有机小分子电致发光材料
N~@VZbS(6 5.1 纯有机小分子蓝色发光材料
?UV^6 5.1.1 只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芳香型蓝光材料
AC9#!#
OGB 5.1.2 芳胺类蓝光材料
>m&r,z 5.1.3 有机硅类蓝光材料
]6 vqgu 5.1.4 有机硼类蓝光材料
,Jh('r7 5.2 纯有机小分子绿光材料
Zfn390 _ 5.2.1 香豆素染料
.3*VkAs 5.2.2 喹吖啶酮类绿光材料
RXU#.=xvy 5.2.3 具有载流子传输性能的绿光材料
20p/p~< 5.2.4 其他有机小分子绿光材料
[Q*aJLG 5.3 纯有机小分子红光材料
)XAD#GYM 5.3.1 DCM系列掺杂红光材料
~TEKxgU 5.3.2 “辅助掺杂”类红光材料
O`W&`B(*k 5.3.3 其他DCM衍生物掺杂红光材料
~ E|L4E 5.3.4 其他掺杂型红光材料
2e @zd\ 5.3.5 主体发光的非掺杂型红光材料
&.t|&8- 5.4 金属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
{|Pz9a-: 5.4.1 8ˉ羟基喹啉类配合物
KV$J*B Y 5.4.2 10ˉ羟基苯并喹啉类配合物
M`kR2NCi 5.4.3 羟基苯并噻唑(?唑)类配合物
niIjatT 5.4.4 2ˉ(2ˉ羟基苯基)吡啶类配合物
B[rxV 5.4.5 Schiff碱类金属配合物
4$<-3IP, 5.4.6 羟基黄酮类配合物
$6]7>:8mz 5.4.7 小结
OY/sCx+c 参考文献
)wwQv2E * 5Y.9g3)Q 第六章 高分子材料的电致发光
|. zotEh 6.1 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的特点
`X7ns? 6.2 聚苯撑乙烯类电致发光材料
)!``P?3? 6.3 聚乙炔类电致发光材料
(W l5F
6.4 聚对苯类电致发光材料
uY;2tZldf= 6.5 聚噻吩类电致发光材料
"nK(+Z 6.5.1 结构与光电性能的关系
Rtl;*ZAS 6.5.2 电致发光性质及其器件
$&|*v1rH 6.6 聚芴类电致发光材料
HLy}ta\ 6.6.1 芴的寡聚物类电致发光材料
2W=(
{e)$ 6.6.2 芴的均聚物类电致发光材料
p8q9:Tz 6.6.3 芴的共聚物类电致发光材料
}Rc8\, 6.6.4 芴的超支化类电致发光材料
*0,?QS-a 6.6.5 芴的
纳米晶或者纳米乳液类电致发光材料
2eBA&t
6.7 其他种类的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
|,ZmRW^2K 6.7.1 聚吡啶类电致发光材料
y'<juaw 6.7.2 聚?唑类电致发光材料
$I7/FZP 6.7.3 聚呋喃类电致发光材料
M7(vI4V 参考文献
J0U9zI4 S)0bu(a`Z, 第七章 磷光材料的电致发光
Pe !eID8 7.1 磷光及磷光电致发光
@: ~O 7.2 铂金属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EMe6Z!k 7.2.1 早期的磷光电致发光器件和发光特性
a9q68 7.2.2 磷光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d75zli 7.2.3 含有铂碳氮键和铂氧键螯合配体的铂配合物
nJ|8#U7 7.2.4 含二亚胺类的铂配合物
#(53YoV_8 7.2.5 含芳基ˉ2,2′ˉ联吡啶三齿配体σˉ炔基的铂配合物
Ha\q}~_ 7.3 铱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x hFQjV?V 7.3.1 绿色磷光材料2ˉ苯基吡啶铱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o4b!U % 7.3.2 含有吡啶衍生物或苯并含氮五元杂环配体和辅助配体βˉ双酮的三元铱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O\T 7.3.3 基于吡嗪或喹啉衍生物的铱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q)ygSOtj 7.3.4 基于苯并咪唑衍生物的铱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PomX@N}1 7.4 锇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d5|Fs~B 7.4.1 基于联吡啶或邻菲罗林及其衍生物的锇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9_rNJLj8y 7.4.2 基于吡啶吡唑基的锇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Y'n TyH 7.5 铼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zJ#e3o . 7.6 铜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ZpHT2-baVe 7.7 有机电致白光器件
! G%LYHx 7.7.1 多发射层白光器件
6$>m s6g% 7.7.2 多重掺杂单发射层白光器件
<4y1[/S 7.7.3 单掺杂单发射层白光器件
}B_n}<tjD 7.7.4 基于激基缔合物和激基复合物发射的白光器件
2k[i7Rl \c 7.7.5 基于溶液处理的聚合物白光器件
hltH{4 7.7.6 其他白光器件结构
'?5=j1 7.7.7 白光器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Oah}7!a) 参考文献
DsqsMlB{ 9jiZtwRpk 第八章 稀土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YB:)wV,P 8.1 引言
_VR Sdr5 8.1.1 稀土离子的能级结构
]do0{I%\eq 8.1.2 稀土离子的吸收光谱及荧光的产生
<> f 8.1.3 稀土配合物光致发光及其应用
Mz<4P3"H 8.1.4 稀土配合物电致发光的特点
aT F} 8.2 铕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
`"M=Z Vk 8.2.1 铕配合物的光致发光
YF@'t~_Z 8.2.2 提高铕配合物电致发光的途径
kF~}htv.= 8.3 铽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
T IPb ] 8.3.1 铽配合物的光致发光
:>'^l?b'WX 8.3.2 铽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g 8.4 钐、镝和铥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
KMznl=LF 8.4.1 钐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E`>-+~ZUsk 8.4.2 镝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
Wn24eld"x 8.4.3 铥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
q+t*3;X. 8.5 稀土元素在红外区的发光——钕、镨、铒、镱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Z>#lMg\. 8.5.1 钕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qy%Q] 8.5.2 镨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 K,Q`sS 8.5.3 铒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lMp)T** 8.5.4 镱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Y*p
I&f 8.6 配体发光的稀土配合物的电致发光——钇、镧、钆、镥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A75IG4] 8.6.1 钇、镧、钆、镥的光致发光
i}RxTmG< 8.6.2 3个镥的三元配合物的电致发光性质的比较
UioLu90
P 参考文献
oj@B'j 结构式索引
!yH&l6s ……
E$f.&<>T c3!d4mC: 市场价:¥60.00
S'V0c%'QQV 优惠价:¥44.40 为您节省:15.60元 (74折)
S8<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