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超表面实现高效矢量全息技术

发布:cyqdesign 2025-08-22 22:43 阅读:22

全息术——记录和重建光场的科学——长期以来一直是成像、数据存储和加密领域的核心技术。然而,传统全息系统依赖笨重的光学装置和干涉实验,难以应用于紧凑型或集成化设备。基于Gerchberg-Saxton(GS)算法等计算方法通过消除物理干涉图案的需求简化了全息图设计,但这些方法通常只能产生具有均匀偏振的标量全息图,限制了可编码的信息量。

为突破这些限制,香港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和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通用策略,利用超薄超表面实现矢量全息——即能同时编码光强和偏振态的全息技术。据《先进光子学》报道,这种方法可在任意入射偏振下工作,并能生成具有空间变化偏振态的复杂图像,显著扩展了全息的信息容量。

矢量超全息图示意图及其设计过程

研究团队通过将GS算法与波分解技术相结合,计算出构成超表面的基本单元——超原子所需的散射特性。这些基于金属-绝缘体-金属结构的超原子经过精心设计,可同时控制相位和偏振转换。通过调整几何参数和旋转角度,研究人员利用结构共振和Pancharatnam-Berry相位实现了对反射相位和偏振态的精确控制。这种方法设计的超表面厚度仅为工作波长的四分之一,样品尺寸小于200×200微米,非常适合芯片集成。

为验证概念,团队采用电子束光刻技术制备超表面,并在1064纳米近红外光下进行测试。他们创建了两组矢量全息图:一组具有旋转对称性作为基准,另一组则包含时钟、花朵和飞鸟等复杂非对称图案。每幅图像在不同区域呈现 distinct 的偏振态,当通过旋转偏振片观察时,图案会动态变化,随着不同部分的显现或消失实现"讲故事"的效果。这一特性表明其在光学加密和防伪领域的应用潜力。值得注意的是,该超表面实现了高效率,其中一个器件效率接近68%,性能优于以往的矢量全息系统。

第一个系列矢量超全息图的实验设置和表征。

这项研究为高效、偏振无关的矢量全息技术提供了一个多功能平台。其超薄特性及与芯片光学的兼容性,使其在安全数据存储、新一代防伪技术和集成光学系统等领域具有应用前景。该方法还可适配其他波长范围和透射模式,未来若采用介电材料等改进方案,有望进一步提升性能。

相关链接:https://dx.doi.org/10.1117/1.AP.7.5.056004

关键词: 超表面全息
分享到:

最新评论

我要发表 我要评论
限 50000 字节
关于我们
网站介绍
免责声明
加入我们
赞助我们
服务项目
稿件投递
广告投放
人才招聘
团购天下
帮助中心
新手入门
发帖回帖
充值VIP
其它功能
站内工具
清除Cookies
无图版
手机浏览
网站统计
交流方式
联系邮箱:广告合作 站务处理
微信公众号:opticsky 微信号:cyqdesign
新浪微博:光行天下OPTICSKY
QQ号:9652202
主办方:成都光行天下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5 光行天下 蜀ICP备060032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