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光学技术让信息传输更靠谱量子通信被认为是未来信息安全的终极解决方案,但科学家们一直面临一个难题:如何让脆弱的量子信号在传输中保持稳定? 最近,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Kejie Fang团队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论文,利用一种铟镓磷纳米光子平台,将非线性光学技术效率提升了一万倍,让量子通信向实用化阶段更进一步。 ![]() 利用非线性和频产生(SFG)实现量子隐形传态。非线性纳米光子平台极大地减轻了多光子噪声,并实现了较高的隐形传态保真度。 传统量子通信依赖线性光学元件,这类设备虽然稳定,但存在先天缺陷——保真度最高只能达到33%。这意味着超过三分之二的信息可能在传输中丢失或被干扰。而非线性光学技术理论上能突破这个天花板,因为它能让不同频率的光子发生交互,生成全新光子,从而过滤掉噪声信号。 不过,过去几十年间,非线性光学系统需要高强度的光源才能工作,而量子通信恰恰依赖单光子级别的微弱信号。这个矛盾导致相关研究长期停滞,直到纳米光子学的发展带来转机。 量子通信的核心技术之一是量子隐形传态。通过量子纠缠现象(两个光子即使相隔万里也能实时关联),信息可以不经过物理信道直接传递。听起来很科幻,但现实中最大的干扰源是多光子噪声——大多数纠缠光源在产生光子对时,总会不受控地发射额外光子。 伊利诺伊大学物理系教授Elizabeth Goldschmidt解释,这种噪声会让系统误判哪些光子是真正纠缠的。就像在一场嘈杂的派对上,你很难听清特定对话一样,传统线性光学设备无法有效过滤这些干扰。 Kejie Fang团队选择的突破口是和频生成(SFG)技术。这种非线性过程能让两个特定频率的光子合并,生成一个频率相加的新光子。关键在于,当系统检测到两个同频光子时(通常是噪声信号),SFG过程会自动终止,从而排除干扰。 但过去的SFG效率低到令人绝望——平均每1亿次尝试才能成功一次。研究团队通过纳米光子平台,将铟镓磷材料的非线性效应集中到微米级波导中,使光场强度提升了千倍。最终,SFG效率飙升至每1万次尝试成功一次,保真度达到惊人的94%。 这项突破不仅解决了效率瓶颈,还带来了意外收获:由于非线性过程本身具有噪声过滤特性,系统对纠缠光源的容错率大幅提高。这意味着未来量子网络可以降低对硬件精度的要求,用更经济的设备实现可靠通信。 研究团队目前正致力于将效率再提升100倍,目标是让每个光子都能参与有效的信息传递。Kejie Fang透露,这项技术还能拓展到量子纠缠交换等领域,为构建全球量子互联网奠定基础。 相关链接:https://doi.org/10.1103/PhysRevLett.134.160802 关键词: 非线性光学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