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超导研究大反转?三个中国科学家团队验证其无法重复
日前,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兰切·迪亚斯及其团队关于室温超导的一项新研究,曾轰动全球。迪亚斯称,他们研发出一种在室温和相对较低压力条件下表现出超导性的材料。 3月10日,迪亚斯告诉红星新闻,虽然在半年前首篇“室温超导”遭遇撤稿争议,但近期的两次接连“成功”令他激动,受到了鼓舞。当地时间3月7日,他在美国物理学会宣布其制造的镥-氮-氢体系材料实现室温超导,次日,《自然》再次发表该团队“室温超导”论文。 然而不久,迪亚斯就被科学界质疑。3月21日,美国物理学会“杰出审稿人”、日内瓦大学凝聚态物理学家德克·范德马雷尔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三个中国科学家团队的验证工作,证明了迪亚斯制造的材料不存在超导性,迪亚斯或“迎来辞职的最佳时机”。 三个中国团队重复验证 室温超导没得到证实 “关于同一化合物(可能有少量氮差别的LuH2)的两项验证工作已经发表,一项由中国科学院的程金光领导,另一项由南京大学的闻海虎领导。这两篇手稿都证明了(迪亚斯的材料)不存在超导性。”范德马雷尔说,“闻海虎团队的报告还指出,原论文认为是超导现象的可能原因,即部分修改了原始数据,部分错误地解释了与超导无关的氢排序现象。” 他指出,中科院靳常青研究员团队用了不同的方式进行验证,他们合成了能在70K高压下表现出超导性的镥-氢二元化合物,但这种材料与原材料成分、结构都不同,温度也低于室温。三个团队的重复验证中,室温超导都没有得到证实。 闻海虎教授3月20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在重复验证迪亚斯团队的实验时,他们觉得迪亚斯团队文章中提及的样品制备条件显得不合理。首先,在制备材料阶段,他们发现,“如果按照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制备方法制作材料,成功的可能性不大,烧结温度太低了”。接着,他们利用团队丰富的经验,另寻方法制作了“几乎一样的材料”,“原子结构基本一样”。但最终测量物理性质时,“无论是电阻还是磁化,都没有超导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