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取得缪氢原子光谱研究突破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冯旭课题组与康涅迪格大学助理教授靳路昶合作,首次用格点量子色动力学(格点QCD)研究缪氢原子兰姆位移,成功获得双光子交换对兰姆位移的修正。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质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它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由带电的夸克和不带电的胶子组成。质子内部的电荷分布半径,通常也被用来衡量质子大小。 2010年,物理学家通过精确测量缪氢原子(即氢原子中的电子被替换成缪子)兰姆位移(Lamb shift),捕捉到质子内部电荷分布对缪氢原子能级造成的微小影响,从而确定了电荷分布半径。兰姆位移是物理学家Lamb和Retherford在1947年利用微波技术,测量出氢原子的2S(1/2)和2P(1/2)之间存在的能级差。 ![]() 氢原子的精细结构,超精细结构,以及兰姆位移 尽管缪氢光谱实验的精度远高于其他实验,但从中获得的电荷分布半径较此前全球实验平均值相差了5个标准差,即所谓的质子大小之谜。2019年,最新的电子-质子散射和氢原子光谱实验与缪氢实验结果符合,预示着质子大小之谜正在逐步破解,实验上的分歧也逐渐缩小。 迄今为止,缪氢光谱实验依然是获取质子电荷半径最精确的实验手段。光谱学高精度测量使得QCD的贡献在理论与实验对比中更加重要。事实上,从缪氢兰姆位移中提取电荷分布半径,最主要的理论误差就来源于非微扰QCD主导的双光子交换费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