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大容量存储技术
硬盘驱动器作为当前大容量数据存储的主要承载体,是一种基于磁存储技术的电子设备。随着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硬盘驱动器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存储需求。因此,近十年来,各大厂商致力于研发新型磁存储技术,并于近期推出了新的产品。文章将从传统硬盘驱动器的结构出发,具体分析传统磁存储面临的主要瓶颈,详细介绍当前最为瞩目的能量辅助磁记录技术,并对大容量存储的未来进行展望。 关键词 硬盘驱动器,大容量存储,能量辅助磁记录,微波辅助磁记录,热辅助磁记录 1 引 言 基于磁存储技术的硬盘驱动器(下文简称硬盘)是当下最主要的数据承载体。图1(a)展示了一个完整硬盘的主要结构,包含磁盘介质、磁头、主轴马达和音圈马达。磁盘介质的核心是磁性材料,用于储存数字信息。如图1(b)所示,每一个存储单元包含一定数目的磁性颗粒,它们的磁矩方向代表着数字信息中的“1”和“0”;磁头则是非常微小的部分,执行数据的读写。此外,硬盘的内部有两个电机,一个是主轴电机,另一个是音圈马达。主轴电机可以驱动盘片稳定旋转,使磁头受到稳定的空气浮力,悬浮于硬盘介质上方。音圈马达则主要负责磁头臂的移动,硬盘在工作时靠伺服电机来控制音圈马达的动作,使磁头臂准确寻迹。 1956年,IBM推出了历史上第一个硬盘产品IBM350 Disk Storage,是现代硬盘的雏形。它有相当于两个冰箱的体积,重量高达1吨,储存容量只有4.4MB。IBM350 Disk Storage配备了50枚直径24英寸(约61 cm)的大尺寸铝合金盘片用于存储信息,盘片表面涂有磁性材料,硬盘工作时盘片高速旋转,磁头就能读出磁信号的变化[2]。经过近60年的发展,硬盘的体积不断缩小,同时存储容量快速提升。2020年,全球硬盘厂商交付了2.59亿个硬盘设备,总出货容量已经达到了1 ZB[3]。 然而,传统硬盘的存储密度近年来已经接近极限(约1 Tb/in2,in表示英寸)。因此,以西部数据和希捷为代表的各硬盘厂商纷纷投入巨资研发新型存储技术,主要包括叠瓦式磁记录(shringle magnetic recording,SMR)、二维磁记录(two-dimensional magnetic recording,TDMR)、点阵式磁记录(bit-patterned magnetic recording,BPMR)以及能量辅助磁记录(energy-assisted magnetic recording)。其中,叠瓦式磁记录和点阵式磁记录分别通过磁道重叠及存储单元隔离的方法对盘片存储信息的方式进行优化。二维磁记录则通过在磁头中加入多个磁信号读取元件(磁阻器件),详细分析磁道间的信号,从而当磁道宽度进一步变窄后硬盘仍可以稳定地读取存储的数据。相比传统的硬盘存储架构,这三种新型磁记录技术对整个硬盘驱动器制造工艺的改变较小,易于应用,但是对于磁记录密度提升的幅度有限。能量辅助磁记录则是通过向存储介质注入能量辅助磁场完成信息的写入,磁头构造相比传统硬盘有较大差异,有望将硬盘存储面密度提升一个数量级,因此备受瞩目。 接下来我们首先从传统硬盘的结构出发,阐述硬盘发展面临的瓶颈。之后详细介绍当前最为瞩目的两种能量辅助磁记录技术,即微波辅助磁记录(microwave-assisted magnetic recording)以及热辅助磁记录(heat-assisted magnetic recording),并对这两种存储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讨论。 2 传统硬盘的结构以及面临的问题 硬盘的核心技术在于磁头和存储介质。图2展示了传统硬盘中磁头和磁盘介质的详细结构。硬盘磁头主要包含磁写头以及磁读头两个部分,磁写头由铁磁材料和缠绕其上的电流线圈组成。执行写操作时,通过改变线圈中通入电流的方向可以改变写入极产生的磁场方向,利用这一磁场控制磁盘介质上存储单元的磁化方向,实现数据写入。磁读头的核心则是基于巨磁阻(giant magnetoresistance)或隧穿磁阻(tunneling magnetoresistance)效应的磁阻传感器(reader sensor)。在盘片转动时,不同指向的磁存储单元会产生不同方向的磁场,改变磁阻器件的电阻,进而读出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