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半导体材料中预先存在的缺陷产生光的新方法
麻省理工学院在新加坡的研究企业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与技术联盟(SMART)的低能电子系统(LEES)跨学科研究小组(IRG)的研究人员与麻省理工学院(MIT)、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和南洋理工大学(NTU)的合作者一起发现了一种通过使用半导体材料的内在缺陷产生长波长(红色、橙色和黄色)光的新方法,有可能被用作商业光源和显示设备的直接发光器。 这项技术将是对目前方法的一种改进,例如,使用荧光粉将一种颜色的光转换为另一种颜色。 ![]() 氮化镓(InGaN)LED是一种基于氮化物的第三类元素的发光二极管(LED),在20多年前的90年代首次制造出来,此后不断发展,变得越来越小,同时也越来越强大、高效和耐用。今天,InGaN LED可以在无数的工业和消费者使用案例中找到,包括信号和光通信以及数据存储,并且在高需求的消费者应用中至关重要,如固态照明、电视机、笔记本电脑、移动设备、增强型(AR)和虚拟现实(VR)解决方案。 对此类电子设备不断增长的需求,推动了二十多年来对半导体实现更高的光输出、可靠性、寿命和多功能性的研究--这导致了对可以发出不同颜色光的LED的需求。传统上,InGaN材料在现代LED中被用来产生紫色和蓝色的光,而磷化镓铝(AlGaInP)--一种不同类型的半导体--被用来产生红色、橙色和黄色的光。这是由于InGaN在红色和琥珀色光谱中的性能不佳,这是因为所需的铟含量较高而导致效率下降。 此外,这种具有相当高的铟浓度的InGaN LED仍然难以用传统的半导体结构制造。因此,实现全固态白光发光器件--需要所有三种原色光--仍然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SMART的研究人员在一篇题为"发光的V-Pit:实现发光富铟铟镓量子点的替代方法"的论文。在他们的论文中,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实用的方法,通过利用InGaN材料中预先存在的缺陷,制造出铟浓度高得多的InGaN量子点。 在这个过程中,由材料中自然存在的位错导致的所谓V型坑的凝聚,直接形成了富铟量子点,即能够发射较长波长的光的材料岛。通过在传统的硅衬底上生长这些结构,进一步消除了对图案或非常规衬底的需要。研究人员还对InGaN量子点进行了高空间分辨率的成分测绘,首次提供了对其形态的视觉确认。 除了量子点的形成,堆积断层的成核--另一种内在的晶体缺陷--进一步促进了更长波长的发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