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做光学中继 我国量子组网研究取得新突破
量子纠缠是一种奇异的量子力学现象,处于纠缠态的两个光子不论相距多远都存在一种关联,其中一个量子状态发生改变,另一个的状态会瞬时发生改变。把两个纠缠光子分别发送到两个点,通过观察两个点的投影测量结果,就可以验证量子纠缠是否存在。这一特性如果应用在通信领域,可以观察两个点的光子的纠缠态是否丢失,来判断信息是否被窃听。 而自由空间的光传输会发生衍射,造成信息丢失或带来噪声,使用光学中继站,可以让信息在传输中更大程度地保真,让长距离传输的量子信息也能精准安全抵达。 ![]() 基于无人机的光学中继量子纠缠分发示意图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院士祝世宁领衔的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谢臻达、龚彦晓教授课题组在一项实验中,在两架相距200米的重约35千克的无人机和地面之间构建了一个小型的量子通信网络,并向地面相距1公里的两个望远镜,分别发送一个光子,最终测得了高保真度的具有纠缠特性的光子对。 这一成果近日发表于物理学旗舰刊物《物理评论快报》。美国物理学会的《物理》、美国《科学新闻》和英国《新科学家》等国际三大专业科学媒体对研究的重要意义进行评价。 ![]() 无人机移动量子网络构想图 用无人机做量子网络中继站,单模光纤接发信号降损 想组建信息传输网络,必须要依靠“中继站”,这有点类似无线移动通信的基站。如果信息在历经中转后依然能准确无误的抵达目的地,就要求中继站一要损耗小,二要保真度高。 一年前,该团队尝试由一架无人机中在空中分别向两个便携式地面站发送光子,并首次成功实现基于无人机的纠缠光子分发。当时,为了收集光子,每个地面站都配备了一个26毫米口径的望远镜,以及一个单光子探测器。 然而,光通信形式的一个主要挑战来自衍射。随着单个光子的传播,其波前会像手电筒的光束一样扩散展开。 如果这种扩散使得波前大于望远镜的孔径,那么光子被收集的机会就会减小。想实现纠缠光子更远距离的传输,必须克服光的衍射带来的损失,这就要构建光的准直系统,中继站便是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