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学子在氮化硅集成芯片频率梳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5月14日,《Nature》封面成果介绍了激光雷达工作的成果。据了解,该成果重要贡献者之一刘骏秋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08级少年班学院校友。刘骏秋负责了该成果最核心技术——氮化硅芯片制备。该芯片基于4月20日在《Nature Photonics》上刊登的一篇论文,刘骏秋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 ![]() 这篇论文名为“Photonic microwave generation in the X- and K-band using integrated soliton microcombs”,展示的是由Tobias J. Kippenberg领导的EPFL(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研究小组演示的脉冲重复频率低至10GHz的集成孤子微梳。论文第一作者是刘骏秋(0800)。何吉骏(中国科大0938校友)则名列共同第一作者。华人合作者还有上海大学郭海润教授。 在现在的信息社会,无线网络、电信、雷达等电信和微波信号的合成、分发和处理无处不在。目前的趋势是使用高频段的载波,尤其是5G和 "物联网 "等需求带来的带宽瓶颈的出现,使得载波的使用成为了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微波光子学(Microwave photonics)孕育而生,其将光电子技术和微波技术结合起来,突破了当前信号处理的瓶颈限制,使得高频段的信号合成,分发和处理成为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