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汉院士:“苦”出来的“自适应光学”
姜文汉,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光电所完成了我国首台弹道相机和光刻机的研制,建立了世界首套激光核聚变用的自适应光学系统,在我国开辟并壮大了自适应光学研究领域,使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跃居世界先进行列,作为主要参加者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项。
科学院1977年制定的规划中自适应光学已经列入,但到1979年还没有人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这时光电所的光刻机已经基本研制完毕,姜文汉开始考虑是否可以开始这方面的研究。 但自适应光学是综合光、机、电、计算技术和材料等多学科的新技术,与原来的工作相比,综合性更强,难度更大,不仅国内没有人搞过,国际上也只有刚刚发表的几篇文章。而且,做这样基础性、前沿性的工作,很可能因为长期出不了成果而“坐冷板凳”,他有些犹豫。 而这时,爱人凌宁的坚定支持成为姜文汉院士第三次转行的动力。 凌宁对姜文汉说:“你知识面广,接受能力强,又肯下功夫,一定能够很快适应工作。这项工作尽管短期内出不来成果,但国家肯定是需要的,虽然有风险,但为国家开辟一个新学科是值得的”。在这样的鼓励和支持下,姜文汉院士联络了几位志同道合者,向所里提出开展自适应光学研究的建议,并得到所里支持,开始了他的第三次转行,从光学工程转行到自适应光学。 “苦”出来的“自适应光学” 1979年,自适应光学研究正式开题。说到自适应光学的开题,姜院士讲到:“当时的光电所开始了新址的建设——成都郊区双流县牧马山,计划逐步分批搬到新址。 当时的牧马山是一片荒地,曾是省军区的五七干校,只有一些用作养蚕、养鸡的平房。刚刚修建了三栋宿舍,道路是泥土路,一下雨就一片泥泞,只能穿高统雨靴。 几位自愿者自己动手,把原来养蚕的平房进行改造,贴墙纸,铺塑料地板,没有光学实验平台就找一块厚钢板,下面垫上沙子做减震,我国第一个自适应光学实验室就这样开张了。” 就在牧马山低矮陈旧的小平房里,姜院士和几位同志在1982年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块13单元整体压电变形镜,1983年完成国内第一套自适应光学实验装置──七单元线列自适应光学校正系统模型,并取得闭环成功,逐步建立和掌握了自适应光学的基本技术基础。 恰在此时,上海光机所正在建造 “神光I”激光核聚变装置,姜文汉院士和该所负责此装置的邓锡铭、余文炎和范滇元同志讨论后,认为有可能用自适应光学校正这一庞大系统的波前误差,提高其关键指标——能量集中度,于是用10万元科研经费开始了研制工作. 1985年,成功研制19单元高频振动法激光波面校正系统,成功地用于我国首套激光核聚变装置——上海“神光I”中,校正这一庞大的激光系统中的静态波前误差,校正后激光能量提高三倍,接近衍射极限,开创了世界上在激光核聚变装置中成功使用自适应光学技术改善光束质量的先例。 1994年,美国洛仑斯·利弗莫尔实验室才报道了在其“国家点火装置”的原理样机中使用自适应光学技术情况,并说明是中国装置率先使用过的“中国方法”。 1990年,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姜文汉院士与其同志研制的21单元大气湍流校正自适应光学系统,国内首次在云南天文台1.2米望远镜上实现了对天文目标的自适应光学实时校正成像。这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和欧洲之后第三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 培养后继人才,实现代际交接。 ![]() |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