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姜文汉院士:“苦”出来的“自适应光学”

    作者:陈勇 来源: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时间:2017-04-17 10:08 阅读:2347 [投稿]
    姜文汉,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光电所完成了我国首台弹道相机和光刻机的研制,建立了世界首套激光核聚变用的自适应光学系统,在我国开辟并壮大了自适应光学研究领域,使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跃居世界先进行列,作为主要参加者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项。

    已经80高龄的姜文汉却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科院“三个面向”、“四个率先”努力工作。

    姜文汉院士说:“一辈子人生已经走完大半,在光电所完成了我国首台弹道相机和光刻机的研制,建立了世界首套激光核聚变用的自适应光学系统,在我国开辟并壮大了自适应光学研究领域,回首往事,没有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没有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回首近60年的科研经历,说起来也是一个不断适应国家需要几度转行的过程。

    提到这个“过程”,姜院士说道:“我一生中有过三次重大转行,大学学习的是铸造工艺和设备专业,第一次转行为精密机械,第二次转行为光电工程,第三次转行为自适应光学。每次转行都是努力适应国家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过程,每次转行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享受着开辟新领域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

    三次转行,次次都是从头开始

    1958年姜文汉院士从哈尔滨工业大学铸造工艺和设备专业毕业,分配到中科院长春机械研究所,从事压铸设备研究。承担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到北京汽车厂与厂方合作设计1200吨大型压铸机。

    1961年,正值我国尖端科研技术的奠基阶段,为集中力量,科学院长春机械研究所与长春光机所合并。姜院士负责研制陀螺仪中的宝石轴承。这是他的第一次改行,迈入了精密机械的领域。

    这是一种非常小的精密轴承,精度达到1微米。原来接触的是将金属熔液转化为零件毛坯,精度达到1毫米就不错了,现在要研制出精度高于1微米的精密产品,他白天查阅资料,分析计算、画图试验,晚上则学习到深夜,仅仅一年时间就自学了概率论、精密计量、误差理论分析、电工学等多门课程。很快就掌握了研制宝石轴承的全过程,完成了研制任务。

    1962年,长春光机所承担研制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影经纬仪(160)的任务,这是一台口径达600毫米重达几吨的精密仪器,要研制成产品直接交付用户使用。全所上下都没有经验,当时姜院士也参加了设计任务,担任机械组负责人之一,具体负责方位转台的设计。这是他的第二次改行,从精密机械转到光电工程。

    为此姜院士又自学了应用光学、精度理论等基础知识。一年多时间里除了完成设计任务之外,还验证了王大珩先生提出的大型经纬仪采用摩擦传动的设想并经采用获得成功,为大型精密跟踪设备的精密传动开辟了新路;提出了大型平面轴系的精度理论;提出了一种自为基准的三点法测量大型圆环平面度的新方法,解决了当时微米级止推轴承无法测量的难题,该方法在同类设备研制中沿用至今,而这次转行也让他见证了光电所的诞生。


    圆环形零件平面度的三点测量法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