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用物理学家才思推动化学革命
见人所未见的世界,一直是科学探索的一个目标。但如何去见呢?理论在先,还是工具改进在先?比如量子理论,是典型的概念带来实践和认知革命,而工具改进是否也会带来类似革命?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对这一问题做了一个交待。英国科学家理查德·亨德森、美国科学家约阿希姆·弗兰克以及瑞士科学家雅克·杜博歇因为在冷冻显微术领域的贡献而获诺奖。 ![]() 10月4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获得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瑞士科学家雅克·杜博歇、美国科学家约阿希姆·弗兰克以及英国科学家理查德·亨德森(从左至右)的照片显示在屏幕上。 消息宣布后,不少科学界人士善意地调侃说,三个搞物理工作的“工匠”得了个化学奖。科学界利用三人不断改进的技术,得以高分辨率测定溶液中的生物分子结构,而又不破坏其形态,这一突破对生物化学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正如化学奖评选委员会成员彼得·布热津斯基所说,今年的化学奖是跨学科研究的一个典型,技术在科学发现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电镜鼻祖”——亨德森 “我一直觉得如果你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并且把它做好了,那么在某个阶段你就会因为做你喜欢的事情而获得很好的回报。”英国剑桥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亨德森几年前的预言今天应验了。 亨德森生于1945年,作为电子显微镜领域的开创者之一,他也是个生物物理学家,以一个物理学家的特有眼光看待生物化学领域,或许总能获得别样的思路。“我把从事的研究当成了一项吸引人的爱好,因为从来不会重复,总有新东西。” 把研究当爱好,就仿佛孩子爱玩并好奇周围一切一样,让亨德森在上世纪90年代才思泉涌,改进了传统电子显微镜,取得了原子级分辨率的图像。人们因此得以看到极其微观层面的世界。 研究不是亨德森唯一的爱好,他日常喜欢遛狗、划皮划艇、喝点葡萄酒,与孙子一起踢足球,还一直是个电影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