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杂志:为何中国科研能屡创世界纪录?
美国《科学》杂志15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发布了中国量子卫星实现量子纠缠太空分发“一步千里”的世界跨越;上个月,南海可燃冰试采成功奏响“冰与火之歌”;去年,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成为中国“天眼”……这些世界纪录让中国自主创新的进度条一次次被刷新。 为什么近代科学舞台上,作为后来者的中国,如今能屡创佳绩?国内外专家的观点可以归纳为天时、人和、地利: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发展,海外求学的人才资源大量回流,中国辽阔的地域也是一个特殊的优势。 国家重视投入 “经过30多年积累,科技发展从量变到质变,已到了突破的时候,”在谈起这些成就时,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霍国庆说,科技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还是国家科技五年计划,都引导了科技突破。” 国际著名科技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也告诉新华社记者:“中国的一个成功因素是将资金、资源和人才投入科研时一直有明确目标,并有长期计划。”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一些传统科技强国近来在面临经济问题时,往往想到的是拿科技经费“开刀”。安诺杰就提到:“当世界上许多国家科研资金增长乏力之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助推了研发投入的大幅增长。过去20年,中国研发投入每年都有两位数的增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