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实验未发现“暗光子”的“芳踪”
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对“开创性高能核反应交互实验(PHENIX)”的最新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并未发现“暗光子”的踪迹。他们表示,最新研究并非表明暗光子不存在,只是意味着暗光子不太可能是导致“μ介子的G-2反常磁矩”出现的“罪魁祸首”。 “暗光子”的“行为举止”与普通光子类似,会同任何携带负电荷的物体相互作用,不过比普通光子更重。科学家们表示,暗光子是解开暗物质如何让星系紧密簇拥在一起以及暗物质与普通物质之间如何作用等谜题的关键“钥匙”。最新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找出造成“μ介子的G-2反常磁矩”的“幕后黑手”。 在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中,宇宙由很多亚原子粒子组成。数十年来,几乎所有相关实验都证实了标准模型的正确性。2012年“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更进一步奠定了标准模型的“神圣地位”。尽管如此,仍然有少数实验结论与标准模型不匹配。 其中一个就是“μ介子的G-2反常磁矩”。μ介子这种细小的磁粒子带一个单位负电,可以看成是超重版的电子。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物理学家在精确测量μ介子旋磁比时发现,G的数值并不是精确等于2,而是有大约1%的误差。因此,G与理论值的差距:G-2被称为“反常磁矩”,这意味着存在未发现的“虚拟粒子”与μ介子的相互作用,改变了μ介子的磁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