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光学与
光学设计基础(第2版)》是一本涵盖应用光学成像基本理论、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典型应用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像质评价与应用
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基本方法等丰富内容的核心专业基础性教材与参考书。
IppzQ0'=y1 ,pM~Phmp
b`){f\#t hiq7e*Nsb 平装:593页
dw#K!,g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IzW2v6 定价:59元
H.*:+ 优惠价格:41.3元
$&&mGD;?K t2skg
i8iv{e2 )hs"P%Zg 目录
Rah"La 第一篇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与成像理论
TUHm.!+a 第1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
*`2.WF@E) 1.1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r<VZEbm) 1.1.1光波
RfH.WXi 1.1.2光源(发光体,发光点)
Y )#x(s?t 1.1.3波面
h
DpIwzJ 1.1.4光线
eRU0gvgLu" 1.1.5光束
;wo 1.2光的传播规律——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Q6blX6DWU 1.2.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vUm#^/#I 1.2.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iO1ir+B\ 1.2.3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
kt`_n+G 1.2.4折射率
'!eg9}< 1.2.5反射光与折射光的能量分布
~puXZCatN 1.2.6全反射(完全内反射)及其应用
Loz5[L 1.2.7光路的可逆原理
XJg8-)T# 1.2.8光线在折射率连续变化的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8Na.H::cZ 1.3费马原理
sZe$?k| 1.4马吕斯定律
8(-V pU 1.5光学系统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DJ_[{WAV 1.5.1光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LI$=lJ@ 1.5.2成像的基本概念
loRT+u$& 习题1
$HgBzZ7A2 思考题1
SnIH6k0T_ 第2章共轴球面系统的成像理论
],`xd_=]= 2.1子午面内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e&~vO| 3w% 2.1.1符号规则
?,s]5 2.1.2实际光线经(单折射)球面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pH&*5=t} 2.1.3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的光路计算公式
w
O
H{L 2.1.4轴上单色物点经单折射球面成像性质的分析
(LiS9|J! 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与近轴成像规律
9mE6Cp.Wv 2.2.1单个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
b a5,?FVI~ 2.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成像规律
(=A61]yB 2.3 共轴球面系统的近轴像面位置与放大率的计算
.8o?` 2.3.1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转面过渡公式组
A]0A,A0 2.3.2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像面位置的计算
9NF2a)&~ 2.3.3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拉—赫不变式与放大率计算
F/pq9 2.4球面反射镜的成像规律
')R+Z/hG. 2.4.1球面反射镜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Cws;6i*=@ 2.4.2球面反射镜的成像放大率与拉—赫不变式
L
hp 2.4.3球面反射镜的应用
uu7 ?,WT 习题2
8^IV`P~2M 思考题2
q+iG:B /Z 第3章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理论
&f=O`*I'+! 3.1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的基本概念
7gWT[ 3.2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基面与焦距
Vz.G!*>Dg 3.2.1主面和主点
ML _$/ 3.2.2焦点和焦面
M)x6m|.= 3.2.3焦距
oW}nr<G{< 3.2.4节点、节面
vHJOpQmt~ 3.3理想光学系统物像间的解析关系
_+!@c6k)ra 3.3.1决定光学系统物像共轭点位置的基本公式
./]xn 3.3.2理想光学系统拉一赫不变式与系统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6ZO6O=KD 3.3.3理想光学系统的诸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
1JQ5bB"
3.3.4光束的会聚度与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屈光度
BiY-u/bH9a 3.4理想光学系统的图解求像方法
'FNnFm 3.4.1 光线描迹图解法
n!aA< 3.4.2直角坐标图解法
<OH{7>V 3.5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特性曲线
yj$$k~@ 3.5.1物像位置共轭特性曲线
]z5k YU& 3.5.2放大率特性曲线
jJY{np 3.6光学系统的基本类型
Hs:0j$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号的系统——第一型系统
X<%`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号的系统——第二型系统
D`|8Og 3.7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ps6\>=0cW 3.8透镜
kzE<Y 3.8.1单折射球面的基点、基面位置与焦距
reQr=OAez 3.8.2透镜(厚
透镜)的基点位置与焦距计算公式
%p48=|+ 3.8.3薄透镜与薄透镜组
K`=9"v'f+ 3.9理想光学系统共轴多光组复合的实用方法
&\>=4)HB; 3.9.1正切计算法
nND;
lVQSO 3.9.2截距计算法
*{_N*p\{ 3.10实际光学系统基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T,a71"c 3.10.1求像方基点位置与焦距——正向光路计算
3"BSP3/[l 3.10.2求物方基点位置与焦距——反向光路计算
_<E.?K$gbU 习题3
v9\U2j 思考题3
+>&i]x(b 第4章矩阵方法在近轴光学中的应用
kYhV1I 4.1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zb=?X 4.1.1折射矩阵
aD(3.=[R 4.1.2传递矩阵
)3IUKz%\6p 4.1.3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FN;3HU 4.2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矩阵
/[=Yv! 4.3矩阵方法在薄透镜系统中的应用
E^iShe 习题4
L6?~<#-m\M 第5章平面元件与棱镜系统
^w!1QH0:/ 5.1平面折射与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质
Y{Ff I+ 5.1.1光线经过平面的折射
_1?nLx7n 5.1.2光线经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V3%
>TNp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气层”概念
2 \<u;9 5.2折射棱镜
mm9uhlV8 5.3楔镜
{?;qy\m]o 5.4平面反射镜与平面镜系统
-Qn l)JB 5.4.1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dWx@<(`OC 5.4.2平面镜的旋转效应
HUAbq } 5.4.3两面角镜的成像特性
'3w%K+eJY 5.5反射棱镜
#bJp)&LO 5.5.1反射棱镜的基本概念
~,_@|,) 5.5.2反射棱镜的视场角
~?4BP%g-y 5.5.3平面反射系统的转像规律分析
hx*4xF 5.5.4反射棱镜的展开及其理论结构尺寸的计算
S"VO@)d 5.5.5棱镜的偏差
67;6nXG0K 5.6光学铰链
No8-Hm 5.7矢量分析计算方法在平面镜系中的应用
Bq;GO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I\54PBws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P(s:+ 5.7.3矢量绕定轴转动公式
*;(^)Sj4Q 5.8平面反射系统中物像关系的矩阵表示方法
9Trk&OB 习题5
52 *ii 第6章眼睛与典型目视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F53{qxV 6.1 眼睛
&"?99E> 6.1.1眼睛的构造和主要光学常数
jXVvVv 6.1.2模型眼与简化眼
M}j[{wW3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2">de/jS 6.2放大镜和显微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t 9t
'9 6.2.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eIEL';N6 6.2.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o%f:BJS 6.3 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
oB%_yy+ 6.3.1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性质
lu6iU 6.3.2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
`dD_"Hdt 6.3.3望远(镜)系统的基本类型
(/0dtJ 6.4 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z(8G=C 6.5 理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ZqdoYU' 习题6
BsA'r+ho?H 第7章光学系统中光束的限制
1hlU
6=Y 7.1实际光学系统中的光阑及其作用
Y+o\?|q-E 7.2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zRa2iCi 7.3视场光阑、窗以及渐晕的概念
*7-rm 7.3.1视场光阑、入射窗和出射窗
}zS5o
[OE 7.3.2渐晕
o$Ylqb# 7.4光阑设置的原则和几种典型系统光束限制的分析
/Wcx%P 7.4.1光阑设置的原则
-)B_o#2=2 7.4.2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光阑设置与光束限制
t,dm3+R 7.5远心光路(焦阑光路)(米)
{;E6jw@ 7.5.1物方远心光路
#Q)r6V: 7.5.2像方远心光路
A)4XQF 7.6场镜
V@T(%6<| 7.7物空间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学系统的景深
SE43C %hv 7.7.1照相物镜的成像空间深度
JBLUX, 7.7.2望远系统的成像空间深度
~".@;Q 习题7
-|^)8 第二篇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a;^lOU|L{ 第8章光度学的基本概念与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G|i5/|7 8.1光能与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T)OR HJ&, 8.1.1立体角的概念与计算
:\qapFV 8.1.2辐(射能)通量、光谱光视效率(视见函数)与光通量
8PH4v\tJEK 8.1.3发光强度
/gl8w-6 8.1.4(光)照度
Dw7Xy}I/ 8.1.5光出射度
QRK\74'uY 8.1.6(光)亮度
zRD-[Z/- 8.1.7光度学各主要光度量名称、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A7%/sMv 8.2光学系统中光通量与光亮度的传递
UOf\pG 8.2.1光束在均匀透明的同种介质中的传播
,OubKcNg 8.2.2光束在介质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变化规律
1AN$s
8.3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Osm))Ua( 8.3.1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j*gJP
! 8.3.2光学系统透过率的计算
7(X
z%v 8.4像平面的照度
"f_qG2A{ 8.4.1轴上像点照度公式
c AO:fb7 8.4.2轴外像点的照度公式
>;hAw!|# 8.5眼睛直接观察与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CYQ)'v 8.5.1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像的主观亮度
Dol{y=(3e 8.5.2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ri={p]l 习题8
OR!W3
@ 第9章色度学基础
CxjB9# 9.1颜色视觉与色度学的基本概念
d6'G
7'9 9.1.1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
^d{5GK' 9.1.2颜色的分类与彩色的三特性
M /v@C*c 9.1.3颜色的混合与匹配
$C5*@`GM$ 9.2标准色度系统与色度计算
K)mQcB-"? 9.2.1CIE1931-RGB色度系统
9$z$yGjl 9.2.2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u^S}"@3sU 9.2.3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DE/SIy? 9.2.4均匀色品图及均匀颜色空间
*j&)=8Y| 9.2.5CIE标准施照体与标准
光源 [%^sl>,7 9.2.6CIE色度计算举例
M @-:iP 第三篇典型应用光学系统
d[p2?] 第10章
望远镜与望远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5!fYTo|G> 10.1望远镜中的转像系统
1<73uR&b% 10.1.1棱镜转像系统
pKy4***I3 10.1.2透镜转像系统
`62v5d*>a 10.2望远镜的变倍——可变放大率的望远镜
^M6lF5 10.2.1间断变倍望远系统
Z s=A<[ 10.2.2连续变倍望远系统
4jC)"tch 10.3望远系统的调焦方式内调焦望远镜
=hFY-~U 10.3.1外调焦系统
ed#fDMXGQ% 10.3.2内调焦系统——内调焦望远镜
+"<+JRI(M5 10.4光学测距原理与系统
r>peKo[X( 10.4.1单眼(合像)测距仪
fxPg"R!1i 10.4.2双眼体视测距仪
"W%YsN0 10.5望远(镜)系统的光学性能与主要技术要求
`s T;\ 10.5.1分辨率α
yiC7)= 10.5.2视放大率г
_8u TK%| 10.5.3视场角2ω
Wy7w zt 10.5.4出瞳直径D′
IJGw<cB]+ 10.5.5出瞳距离lZ′
S\8v)|Pr 10.6望远系统的物镜和目镜
iLuC_.'u= 10.6.1望远物镜的光学特性和类型
HS{Vohy > 10.6.2望远系统目镜的特点及常用类型
?#=xx.cF 10.7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Uc {m##! 10.7.1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VnsV&cx 10.7.2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举例
Fb]+h)on 10.8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与LAMOST的创新
rN}8~j 10.8.1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简要发展历程
d7vPZ_j^z 10.8.2大天区面积多目标
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7[;!e nO 第11章显微镜
^_Hf}8H7] 11.1概述
f|q/2}Bqb 11.2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光学连接尺寸
uW!XzX[' 11.2.1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
==m[t-
9x 11.2.2显微镜的光学连接尺寸
WSH[*jMA 11.3显微镜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光学性能指标
. &j+& 11.3.1显微镜的光束限制结构特点
z eT`kZ 11.3.2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9t"$)& 11.3.3显微镜的分辨率
Tt)z[^)% 11.3.4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及适用放大倍率
T{C;bf:Q 11.3.5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景深)
-t|/g5.w_ 11.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
@}d;-m~ 11.4.1显微物镜
Ia#!T"]@W6 11.4.2显微目镜
Cj8&wz}ez 11.5显微镜的
照明系统(米)
ewk7:zS/? 11.5.1对照明系统的要求
I!Z`'1" 11.5.2主要的照明方式与照明系统
T(*,nJi~9 第12章照相与投影系统
-/JEKwc 12.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 m3=# 12.2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与基本类型
+112{v=!i 12.2.1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
'37
{$VHw 12.2.2照相物镜的基本类型
Mc@9ivwL# 12.2.3变焦距照相物镜(*)
ZDFq=)0C 12.3 照相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 12.3.1照相机的分类
JKM(fX+ 12.3.2传统胶片式单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U_|Yo 12.3.3数码照相机的原理、主要性能
参数及特点
R|\eBnfI 12.4放映投影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类别
"i;.> 12.5投影系统与投影物镜的主要光学性能参数
bN.
G%1 12.6微显示投影机(★)
^~[7])}g6 第13章纤维光学与光纤传像系统
7<^+)DsS? 13.1阶跃光纤的传光机理与主要性能参数
8{G!OBxc\. 13.1.1阶跃光纤中光波传播规律分析——表面波机理
%`&n ;K.c 13.1.2光在阶跃直圆柱光纤中的传播规律及主要性能参数
!+PrgIp> 13.2阶跃多模光纤与单模光纤
_Rii19k 13.2.1阶跃多模光纤传输的模式与归一化波导常数V
LBy`N_@ 13.2.2单模光纤
Zt3sU_ 13.3渐变折射率光纤的传光机理与自聚焦透镜的成像特性
Df4O~j$U"s 13.3.1非均匀介质中的光线理论——程函方程与光线微分方程
kBR=a%kG 13.3.2平方律分布的自聚焦光纤中的光线传播轨迹与规律分析
m|
,Tk:xH 13.3.3自聚焦透镜的成像规律——近轴成像
dP8qP_77A~ 13.4无源光纤传像原理、器件与系统
%[p*6&V 13.4.1光纤传像束的传像机理与主要性能指标
]XEyG7D 13.4.2光纤传像系统(光纤望远系统,光纤内窥镜)
lz0-5z+\ 第四篇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与应用ZEMAX
Zmyq6.1q~ 软件进行光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Q_1Mr4O 第14章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iP(MDVg 14.1用几何像差表征光学系统像质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b44LXKCP 14.1.1轴上点的光束结构与像差
`nyz, 14.1.2轴外点的子午与弧矢光束结构与像差表示
f 3H uT=n 14.1.3垂轴几何像差
MT>sRx# 14.2几何点列图的像质评价方法
C|&tdh :g 14.3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波像差表示与瑞利判据
4@0aN6Os 14.4基于点扩散函数的空域像质评价方法(中心点亮度)与斯特列尔准则
M
+OVqTsFU 14.5光学传递函数评价像质的基本概念
S5hc@^|0Z 14.6典型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与指标
7T)y"PZ 14.6.1望远镜与显微镜成像质量评价
Bo"9;F 14.6.2照相系统与摄影物镜像质评价
?_gvI 14.7ZEMAX中的像质评价方法
]"T157F 第15章应用ZEMAX的光学自动设计原理与方法
bPFGQlmIO 15.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概念
NRx 7S9W 15.1.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原理
yf:0u_&] 15.1.2阻尼最小二乘法
ejV`W7U 15.1.3评价函数的构成与权因子
i`sZP#h 15.2ZEMAX评价函数
ompr})c 15.2.1ZEMAX评价函数的构建
oYw?kxRZ 15.2.2ZEMAX评价函数中的操作符
N9/k`ZGC 15.2.3默认评价函数
%6cr4}Zm} 15.3常用几何像差控制在评价函数中的实现
P;I,f 15.3.1ZEMAX中内建几何像差控制符与特点
l\{Qnb( 15.3.2评价函数中常用独立几何像差复合控制操作符的构建
"Y+VNS 15.4利用ZEMAX像质优化与设计举例
.@&FJYkLYi 15.4.1消色差双胶合望远镜物镜设计
.\a+m 15.4.2光路中有棱镜的望远物镜设计
rB+ ( 15.4.3显微物镜设计
_K9PA[m5~ 15.4.4目镜设计
Hi[lN7ma8 15.4.5变焦物镜设计
6Mc&=}bV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