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研究成果重新定义波粒二象性概念

发布:cyqdesign 2012-09-06 11:20 阅读:7321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获悉,该实验室李传锋研究组首次实现了量子惠勒延迟选择实验,制备出了光的波-粒叠加状态。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9月份的《自然—光子学》上。 6 G?7>M  
lA ZBlO  
    现在对光的理解可归结为玻尔的互补原理,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波动性和粒子性这两种属性既对立又互补,一个实验中具体展示哪种属性取决于实验装置。比如在由两块分束器构成的马赫-曾德干涉中,单个光子被第一个分束器分到两个路径上,传播一段距离后重合。如果在重合点加入第二个分束器,则构成干涉仪,观测到波动性;如果不加第二个分束器,观测到的是粒子性。 + :k"{I   
*!yY7 ~#  
    马赫-曾德干涉实验可以用量子力学解释。然而有一种隐变量理论认为,光子有自由意志,在进入干涉仪之前光子就察觉到有没有第二个分束器,并根据观察结果决定经过第一个分束器的方式,从而展现粒子性或波动性。为了检验这种隐变量理论和量子力学谁是谁非,玻尔的学生惠勒于1978年提出了著名的延迟选择实验,即实验者等到光子已经完全经过第一个分束器之后,再选择加不加第二个分束器。 MF4B 2d  
!R1OSVFp  
    在经典的惠勒延迟选择实验中,加与不加第二个分束器不能同时进行,因此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不能够同时展现出来。李传锋研究组设计出一种量子实验装置,巧妙地利用光子的偏振比特作为辅助,使测量装置处于量子叠加态,能同时探测光子的波动性与粒子性,从而实现了量子的惠勒延迟选择实验。该实验排除了光子有自由意志的假设,并首次观测到波与粒子的叠加状态,处于这种叠加态的光子,既不像粒子态那样没有干涉条纹,也不像波动态那样表现出正弦形干涉条纹,而是呈现出锯齿形条纹这样一种“非波非粒,亦波亦粒”的表现形式。
分享到:

最新评论

sdplan 2012-09-28 20:52
波粒二象性不只是说光有时表现为粒子形态,有时表现为波动形态,还指出我们不能够用任何经典的概念去完全解释光的行为,我们只能通过它的表示来描述。
victorzhwt 2012-09-29 09:54
老郭院士就是有想法
wcs12332 2012-10-03 12:31
不错~~~
hi_light 2012-10-04 14:46
这种工作有意思.希望我们多些这样的工作. o&U/e\zy  
我要发表 我要评论
限 50000 字节
关于我们
网站介绍
免责声明
加入我们
赞助我们
服务项目
稿件投递
广告投放
人才招聘
团购天下
帮助中心
新手入门
发帖回帖
充值VIP
其它功能
站内工具
清除Cookies
无图版
手机浏览
网站统计
交流方式
联系邮箱:商务合作 站务处理
微信公众号:opticsky 微信号:cyqdesign
新浪微博:光行天下OPTICSKY
QQ号:9652202
主办方:成都光行天下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4 光行天下 蜀ICP备060032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