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10813阅读
    • 10回复

    [转载]折反射式望远镜遮光系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华山老妖
     
    发帖
    211
    光币
    986
    光券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6-06-08
    — 本帖被 cyqdesign 从 望远镜光学设计 移动到本区(2013-09-03) —

    雜散光抑制

    本中心於九十三年度進行大口徑光電遙測系統研製,系統採用折反射式望遠鏡設計,入瞳直徑為 300 mm,光圈值為 F/# = 5,包含石英玻璃鏡片組成之修正像差鏡組,半視角為 1.7 度,使用線型 CCD 為感測器。系統在光學設計階段除了以提升成像品質為目標外,同時也進行雜散光分析,在設計初期一併進行雜散光抑制,以降低雜散光對成像品質的影響。

    雜散光是光學系統不需要或是額外衍生出來的光線。雜散光的出現會降低對比、影像品質,嚴重者會導致系統或是任務失敗,因此抑制雜散光在光學系統設計中是相當重要的課題。一般引發雜散光的因素眾多,經驗上大致可分類為:一、光源直射 (straight-shots);二、光學元件反射產生的鬼影 (ghost reflection);三、光學表面及機械表面的散射光,即散射雜散光 (scatter stray light);四、其他,如光圈 (stop) 及擋光板 (baffles) 的邊緣繞射 (edge diffraction),光柵所產生多餘光線 (unwanted diffraction orders),甚至紅外線系統中機構與光學元件的溫度輻射效應 (thermal emission effect) 也是雜散光的來源。

    在現實上,雖然雜散光無法完全消失,但配合適當的光機設計將可有效的抑制雜散光在合理的程度內,雜散光抑制必須在系統層級的角度優先考量,配合光學設計與機構設計來抑制雜散光,因為事後的修改,將會增加許多成本。通常選擇適當的光圈位置、增加擋光板與擋光舵板 (vanes) 等遮光系統以及黑化機構表面,可以有效抑制雜散光的發生。

    望遠鏡遮光系統

    折反射式望遠鏡之遮光系統應該具備以下功能:一、必須能排除光源直射效應,防止望遠鏡組中的主反射鏡、次反射鏡與後端的修正鏡組受到視角外光源,如日光的直接照射。二、阻隔視角外或是未遵循設計光路徑,直接由主反射鏡中央缺孔穿插而過的光線。三、減少系統內的散射雜光 (scatter stray light),或是主反射鏡與次反射鏡之間的二次反射 (double pass) 光線於焦平面成像。四、規範望遠鏡組的可視範圍。依據上述條件,遮光系統可分類為外鏡筒 (sun-shield)、位於主反射鏡中央缺孔的主擋光板 (primary baffle)、環繞於次反射鏡週邊的次擋光板 (secondary baffle),另有位於各遮光元件與機構上防止結構表面散射雜光的次結構,稱之為擋光舵板,如圖一。

    圖一、望遠鏡系統與遮光系統。   圖一、望遠鏡系統與遮光系統。 /gZyl|kdy  
    圖一、望遠鏡系統與遮光系統。

    外鏡筒可提供望遠鏡組適當的遮蔽,隔絕光線直接照射主反射鏡與次反射鏡,使得雜散光的來源主要限制於來自小角度的光源直射與散射雜光,因為光學系統仍然存在著設計視角值之外光源直射的問題。如前所述,這些視角外的光線並未受到主、次反射鏡之作用,便直接由主反射鏡中央缺孔穿插而過,而直接抵達焦平面。此時消除光源直射效應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增加擋光板,直接阻擋這些直射的光線,在此擋光舵板可充分發揮其抑制雜散光的功能,特別是對於光源在較大離軸角度所產生的散射雜光,在增加擋光舵板後可降低一到三個級數的雜散光能量。

    圖二、特徵光束之光束覓跡圖。 *$<W"@%^J  
    圖二、特徵光束之光束覓跡圖。

    擋光板的尺寸與位置除了要考慮其抑制雜散光的效能外,也要考慮其系統成像品質的影響,過多的遮蔽會使得系統入光量降低而減低成像對比度,若系統視角受到阻隔則會有成像平面能量分布不均勻的情況。一般而言,主反射鏡中央缺孔延伸而出的稱之為主擋光板、環繞於次反射鏡週邊的則稱為次擋光板。值得注意的是設計時主擋光板不可阻擋到由主反射鏡反射至次反射鏡的光線,或者是由次反射鏡反射的成像光線;而次擋光板是不可阻擋到主反射鏡反射至次反射鏡的光線,並且要能確定其中央遮蔽率足夠大,以避免次擋光板之邊緣在焦平面成像。

    擋光板的位置、形狀尺寸、開口大小關係到光學設計及感測器,在做法上可以先行利用軸上入射光束的初階計算出擋光板需要的預留長度,並當成初始設計值。接著再根據光學系統的視角與感測器規格,配合特徵光線的光束追蹤,如主反射鏡最邊緣所入射的光線與恰好通過次擋光板邊緣的入射光線來檢視次擋光板與主擋光板的輪廓,如圖二所示,並估計組裝與製作公差以決定正確尺寸。

    圖三、增加擋光板前後系統 PST 的比較。 (*9.GyK  
    圖三、增加擋光板前後系統 PST 的比較。

    決定擋光板之後即可利用 PST (point source transmittance) 來評估擋光板的效能。PST 是一般最常被使用來評估光機系統雜散光特性的方法,簡單來說,是討論光源在進入系統時之能量以及最後落於焦平面上之能量比例,這可以將整個光機系統的雜散光資訊彙整成一個單一的數據,以利系統間的相互比較。

    藉由 PST 曲線可以清楚的比較裝置擋光板前後的雜散光比例差異,與內部擋光板阻擋直射光源的功用,如圖三。紅色曲線為未增加主次擋光板時所獲得的雜散光比例,很明顯的在原本會有光源直射現象的角度區間內,雜散光的比例可獲得有效的抑制,以 10 度入射時的峰值為例,PST 由原先的 1.8% 被抑制至 5.19 × 10−3%,因此主次擋光板可如預期的阻擋直射光源進入望遠鏡組之後端組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 4°–5° 區間內,PST 值卻不如預期,不降反升。釐清各個雜散光路徑後,發現此時主擋光板反而是誘發雜散光的關鍵機構,這表示在製造檔光板以及結構表面黑化處理時必須更加注重其表面之散射特性 (BSDF),以防止光線經由主擋光板被反射至焦平面。

    外鏡筒與主次鏡擋光板是最典型的望遠鏡系統遮光系統,本文提供了增加遮光系統前後的比較,希望能給光學或是光機設計者一個參考,以了解遮光系統的重要性。

    1条评分
    cyqdesign 金钱 +5 - 2006-06-08
     
    分享到
    离线sunming07
    发帖
    2
    光币
    23
    光券
    0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06-20
    好 继续发啊
    离线moonljy
    发帖
    230
    光币
    51487
    光券
    0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06-21
    谢谢了,学习下
    离线sdlb
    发帖
    37
    光币
    9
    光券
    0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06-23
    谢谢了,学习下
    离线一条龙
    发帖
    261
    光币
    4679
    光券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06-23
    好文章,多谢楼主!!!!!!!!!!!!!!!!!
    离线pacer
    发帖
    281
    光币
    175
    光券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0-12-27
    好文章,多谢楼主!期待你的继续
    离线sheeet
    发帖
    37
    光币
    0
    光券
    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1-06-16
    哦,厉害
    离线doctones
    发帖
    31
    光币
    11
    光券
    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1-09-03
    很好,很有帮助
    离线yyzzhh
    发帖
    10
    光币
    2
    光券
    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2-06-05
    學習學習!謝謝
    离线kang2013
    发帖
    7
    光币
    7
    光券
    0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2-06-12
    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