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散光抑制
本中心於九十三年度進行大口徑光電遙測系統研製,系統採用折反射式望遠鏡設計,入瞳直徑為 300 mm,光圈值為 F/# = 5,包含石英玻璃鏡片組成之修正像差鏡組,半視角為 1.7 度,使用線型 CCD 為感測器。系統在光學設計階段除了以提升成像品質為目標外,同時也進行雜散光分析,在設計初期一併進行雜散光抑制,以降低雜散光對成像品質的影響。
雜散光是光學系統不需要或是額外衍生出來的光線。雜散光的出現會降低對比、影像品質,嚴重者會導致系統或是任務失敗,因此抑制雜散光在光學系統設計中是相當重要的課題。一般引發雜散光的因素眾多,經驗上大致可分類為:一、光源直射 (straight-shots);二、光學元件反射產生的鬼影 (ghost reflection);三、光學表面及機械表面的散射光,即散射雜散光 (scatter stray light);四、其他,如光圈 (stop) 及擋光板 (baffles) 的邊緣繞射 (edge diffraction),光柵所產生多餘光線 (unwanted diffraction orders),甚至紅外線系統中機構與光學元件的溫度輻射效應 (thermal emission effect) 也是雜散光的來源。
在現實上,雖然雜散光無法完全消失,但配合適當的光機設計將可有效的抑制雜散光在合理的程度內,雜散光抑制必須在系統層級的角度優先考量,配合光學設計與機構設計來抑制雜散光,因為事後的修改,將會增加許多成本。通常選擇適當的光圈位置、增加擋光板與擋光舵板 (vanes) 等遮光系統以及黑化機構表面,可以有效抑制雜散光的發生。
望遠鏡遮光系統
折反射式望遠鏡之遮光系統應該具備以下功能:一、必須能排除光源直射效應,防止望遠鏡組中的主反射鏡、次反射鏡與後端的修正鏡組受到視角外光源,如日光的直接照射。二、阻隔視角外或是未遵循設計光路徑,直接由主反射鏡中央缺孔穿插而過的光線。三、減少系統內的散射雜光 (scatter stray light),或是主反射鏡與次反射鏡之間的二次反射 (double pass) 光線於焦平面成像。四、規範望遠鏡組的可視範圍。依據上述條件,遮光系統可分類為外鏡筒 (sun-shield)、位於主反射鏡中央缺孔的主擋光板 (primary baffle)、環繞於次反射鏡週邊的次擋光板 (secondary baffle),另有位於各遮光元件與機構上防止結構表面散射雜光的次結構,稱之為擋光舵板,如圖一。
TgG)btQ 圖一、望遠鏡系統與遮光系統。
外鏡筒可提供望遠鏡組適當的遮蔽,隔絕光線直接照射主反射鏡與次反射鏡,使得雜散光的來源主要限制於來自小角度的光源直射與散射雜光,因為光學系統仍然存在著設計視角值之外光源直射的問題。如前所述,這些視角外的光線並未受到主、次反射鏡之作用,便直接由主反射鏡中央缺孔穿插而過,而直接抵達焦平面。此時消除光源直射效應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增加擋光板,直接阻擋這些直射的光線,在此擋光舵板可充分發揮其抑制雜散光的功能,特別是對於光源在較大離軸角度所產生的散射雜光,在增加擋光舵板後可降低一到三個級數的雜散光能量。
k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