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致发光被普遍认为是能同时兼有全彩色、低能耗、广视角、响应快的新一代平板显示技术,它正处于产业化的过程之中。《有机电致发光
材料与
器件导论》是一部较全面地介绍这一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专著。
dm0QcW4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导论》共分8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电致发光的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第二章主要介绍光致发光及电致发光的基本知识;第三章主要介绍电致发光的器件结构与器件
物理;第四章主要介绍电致发光的主要辅助材料;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章 则分别介绍有机小分子、高分子、磷光及稀土配合物等4种重要的发光材料及它们在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8mhp.7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导论》图文并茂,全部内容均取自于原始文献,反映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供化学专业、材料专业、器件物理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作为参考读物,也可以供在该领域从事研究的人员使用。
5^']+5_vb
t!*+8Q!e qmO6,T-| 市场价:¥60.00
'!l1=cZD 优惠价:¥44.40 为您节省:15.60元 (74折)
Ee4&g<X.
~|<WHHN( $o$
maA0 第一章 绪论
.ObZ\.I 1.1 引言
~U;rw&'H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O^l(e!3 1.3 存在的问题
0#w?HCx= 1.4 展望
B<j'm0a>B 参考文献
?A(QyaKz DXz}YIEC 第二章 光致发光及电致发光的基本知识
-@T/b$]'n 2.1 基础光物理
PV|uPuz 2.1.1 基态与激发态
64hk2a8 2.1.2 吸收与发射
mM`wITy 2.1.3 荧光与磷光
]-ZEWt6lsc 2.1.4 激基复合物与激基缔合物
311LC cRp 2.1.5 电荷转移
aLIBD'z 2.1.6 激发态能量转移与光致
电子转移
Fx-8M! 2.2 有机电致发光和有机
半导体的基本原理
!rqF}d 2.2.1 引言
,-7R(iMd 2.2.2 半导体的能带和载流子
(aD_zG=k5 2.2.3 本征半导体和掺杂半导体
{?'fyEeg 2.2.4 直流注入式有机电致发光
7S?4XyU/o 2.2.5 有机发光
二极管中的激子
.e_cgad : 2.2.6 Forster能量转移和Dexter能量转移
PRz/inru- 参考文献
jDQZQ NS JV;OGh> 第三章 电致发光的器件结构与器件物理
ABUSTf< 3.1 电致发光的器件结构
5nsq[Q` 3.1.1 单层器件
kF/9-[]$g, 3.1.2 双层器件
,"B+r6}EF 3.1.3 三层器件
]Kr
`9r), 3.1.4 多层器件
&hRvol\J 3.1.5 带有掺杂层的器件
y~)1
1]'> 3.1.6 三像素垂直层叠式器件
foQ#a 3.2 器件的制备
N^3N[lD{ 3.2.1 小分子真空沉积成膜
;qrB\j" 3.2.2 高分子成膜
E9~Ghx. 3.3 器件的
封装 9W(dmde> 3.3.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封装材料的类型
66fO7OJs 3.3.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封装材料高阻隔性的获得
trAkcYd 3.3.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封装材料的添加剂
s8}@=]aA 3.3.4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封装技术与稳定性
&L^+BQ`O? 3.3.5 未解决的问题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qsT3} 3.4 器件的重要
参数及其测量方法
Q[nEsYP 3.4.1 发光效率及其测量
3-&QRR#p 3.4.2 亮度及其测量
?Wz8[u 3.4.3 色度及其测量
R~Ne|V2 3.4.4 电流电压( I-V )
曲线及其测量
l5"OIq 3.4.5 亮度电压 (L-V) 曲线及其测量
6L)%T02C 3.4.6 发射
光谱及其测量
`QXErw 3.4.7 器件寿命及其测量
JU4qzi 3.5 提高器件性能的途径
U~pV) J 3.5.1 有机发光器件中相关材料的预处理及使用方法
1Z9qjV%^ 3.5.2 有机材料/无机电极界面的修饰
%Ah^E$&n2 3.5.3 电极的选择和处理
>uSy 3.5.4 提高光的输出
KQ~i<1&j 3.6
薄膜器件的物理过程
KN* 3.6.1 载流子的注入机制
uvrB5=u 3.6.2 插入绝缘层增强载流子的注入
/kfgx{jZ 3.6.3 界面效应
E2m8UBS 3.6.4 载流子的输运
kkQVNphc 参考文献
)a-Du$kd 92 [;Y 第四章 有机电致发光的主要辅助材料
}2e??3 4.1 空穴注入材料
.C--gQpIv 4.1.1 常用的空穴注入材料
/oriW;OF 4.1.2 阳极的界面工程
~8]NK&J 4.2 空穴传输材料
RO.k]x6 4.2.1 成对偶联(twin)的二胺类化合物
ll C#1 4.2.2 “星形”(star-shaped)三苯胺化合物
>"C,@cN}B 4.2.3 螺形结构(spiro-linked)
Ry'= ke 4.2.4 枝形(branched)的三苯胺空穴传输材料
#W|'1
OX4 4.2.5 三芳胺聚合物空穴传输材料
.,OVzW 4.2.6 咔唑类化合物
[<6S%s 4.2.7 有机硅空穴传输材料
BW"5Aj 4.2.8 有机金属配合物空穴传输材料
6b:tyQ 4.3 电子传输材料
Y*14v~\' 4.3.1 金属配合物电子传输材料
:AE&Ny4 4.3.2 二唑类电子传输材料
mVy|{Oh 4.3.3 其他含氮五元杂环电子传输材料
JhLgCnm 4.3.4 含氮六元杂环电子传输材料
Wr( y)D<y} 4.3.5 含氰基和亚胺的电子传输材料
w/kt3Lw 4.3.6 全氟化的电子传输材料
Ba!J"b] 4.3.7 有机硼电子传输材料
WS`qVL]^& 4.3.8 有机硅电子传输材料
#H:7@ 4.3.9 其他有希望的电子传输材料
^3UGV*Ypk 4.4 空穴阻挡材料
aXoVy&x= 4.4.1 常用的两个空穴阻挡材料
*#C+iAF|)' 4.4.2 有机硼空穴阻挡材料
m_)FC-/pSl 4.5 多功能的载流子传输材料
$GTU$4u 4.6 小结
D`$hPYK|_ 参考文献
W`u[h0\c apu4DAy&8 第五章 有机小分子电致发光材料
sL\L"rQN6 5.1 纯有机小分子蓝色发光材料
ayfFVTy1d 5.1.1 只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芳香型蓝光材料
}3OKC2K~ 5.1.2 芳胺类蓝光材料
f>N!wgo[ 5.1.3 有机硅类蓝光材料
3 yB!M 5.1.4 有机硼类蓝光材料
"\3B^ e, 5.2 纯有机小分子绿光材料
e8GEoD 5.2.1 香豆素染料
5.MGaU^Z$ 5.2.2 喹吖啶酮类绿光材料
zc;|fHW~O 5.2.3 具有载流子传输性能的绿光材料
)s%[T-uKi 5.2.4 其他有机小分子绿光材料
TL}++e
7+ 5.3 纯有机小分子红光材料
iT%} $Lu~ 5.3.1 DCM系列掺杂红光材料
p{j.KI s7 5.3.2 “辅助掺杂”类红光材料
c1E'$-
K@ 5.3.3 其他DCM衍生物掺杂红光材料
:R~MO& 5.3.4 其他掺杂型红光材料
~x]jB 5.3.5 主体发光的非掺杂型红光材料
-}KC=,]vh 5.4 金属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
FW21 U< 5.4.1 8ˉ羟基喹啉类配合物
\Hn>oonph 5.4.2 10ˉ羟基苯并喹啉类配合物
.p e( lP 5.4.3 羟基苯并噻唑(?唑)类配合物
`0Oh_8" 5.4.4 2ˉ(2ˉ羟基苯基)吡啶类配合物
yge,8i)c 5.4.5 Schiff碱类金属配合物
!0vG|C;' 5.4.6 羟基黄酮类配合物
*tK\R&4,4s 5.4.7 小结
'2[albxSc 参考文献
A}3=561F?5 `1bv@yzq 第六章 高分子材料的电致发光
Ndi9FD3im 6.1 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的特点
!Ikt '5/ 6.2 聚苯撑乙烯类电致发光材料
x3o]U)^ 6.3 聚乙炔类电致发光材料
' <@3i[M 6.4 聚对苯类电致发光材料
/(.mp<s0 6.5 聚噻吩类电致发光材料
[E/\#4b 6.5.1 结构与光电性能的关系
CD~z=vlK- 6.5.2 电致发光性质及其器件
n}!PO[m~ 6.6 聚芴类电致发光材料
AMyIAZnYq) 6.6.1 芴的寡聚物类电致发光材料
w%JTTru 6.6.2 芴的均聚物类电致发光材料
iqe%=%ZR 6.6.3 芴的共聚物类电致发光材料
xUa{1!Y8 6.6.4 芴的超支化类电致发光材料
yFtd=AI'E 6.6.5 芴的
纳米晶或者纳米乳液类电致发光材料
_s .G 6.7 其他种类的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
7~5ym15* 6.7.1 聚吡啶类电致发光材料
LC'{p 6.7.2 聚?唑类电致发光材料
+PcmJ 6.7.3 聚呋喃类电致发光材料
&L,nqc\3D5 参考文献
4}eepJOn nv~%#|v_W 第七章 磷光材料的电致发光
6er-{.L= 7.1 磷光及磷光电致发光
B(n{e53 9f 7.2 铂金属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CTZh0x 7.2.1 早期的磷光电致发光器件和发光特性
y"H*%] 7.2.2 磷光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h r@#n4A 7.2.3 含有铂碳氮键和铂氧键螯合配体的铂配合物
/XzH?n/{R 7.2.4 含二亚胺类的铂配合物
Ljx(\Cm 7.2.5 含芳基ˉ2,2′ˉ联吡啶三齿配体σˉ炔基的铂配合物
)C(?bR 7.3 铱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B#.L 7.3.1 绿色磷光材料2ˉ苯基吡啶铱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i@y@<l:+ 7.3.2 含有吡啶衍生物或苯并含氮五元杂环配体和辅助配体βˉ双酮的三元铱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l]DQaOEe 7.3.3 基于吡嗪或喹啉衍生物的铱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3<
2}V 7.3.4 基于苯并咪唑衍生物的铱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K"4>DaK2P 7.4 锇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y&?6FY 7.4.1 基于联吡啶或邻菲罗林及其衍生物的锇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NqDHCI 7.4.2 基于吡啶吡唑基的锇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L>SjllY 7.5 铼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6fnpGX@a 7.6 铜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Qe?8En[ 7.7 有机电致白光器件
ecCr6) 7.7.1 多发射层白光器件
YW60q0: 7.7.2 多重掺杂单发射层白光器件
X0haj~o[ 7.7.3 单掺杂单发射层白光器件
`m!j$,c. 7.7.4 基于激基缔合物和激基复合物发射的白光器件
Ns7(j- 7.7.5 基于溶液处理的聚合物白光器件
O4^8jK} 7.7.6 其他白光器件结构
7:)n$,31FW 7.7.7 白光器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8p@Piy{p 参考文献
TiO"xMX $0lD>yu 第八章 稀土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CB/D4j; 8.1 引言
p4-o/8rO 8.1.1 稀土离子的能级结构
9/ibWa\. 8.1.2 稀土离子的吸收光谱及荧光的产生
9&_<f}ou 8.1.3 稀土配合物光致发光及其应用
YYu6W@m] 8.1.4 稀土配合物电致发光的特点
Nz],IG. 8.2 铕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
CJJzCVj 8.2.1 铕配合物的光致发光
m6[0Kws& 8.2.2 提高铕配合物电致发光的途径
fM^qQM[lG 8.3 铽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
*22nVKi{ 8.3.1 铽配合物的光致发光
b#hDHSdZ, 8.3.2 铽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fi$-;Gz 8.4 钐、镝和铥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
I/L_@X<*r
8.4.1 钐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Qg[/%$x. 8.4.2 镝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
4bw4cqY; 8.4.3 铥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
EodQ*{l 8.5 稀土元素在红外区的发光——钕、镨、铒、镱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2L} SJUk* 8.5.1 钕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i-6F:\; 8.5.2 镨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2|}+T6_q 8.5.3 铒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U/c\-~fU 8.5.4 镱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fH> NJK; 8.6 配体发光的稀土配合物的电致发光——钇、镧、钆、镥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Ty*aov 8.6.1 钇、镧、钆、镥的光致发光
X .5aMm 8.6.2 3个镥的三元配合物的电致发光性质的比较
C@L$~iG 参考文献
f^"N!f a 结构式索引
(KF=On;=Y ……
@)4]b+8Z MgNU`` 市场价:¥60.00
}`,t$NV` 优惠价:¥44.40 为您节省:15.60元 (74折)
j&Wl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