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
@n=FSn6c IW|1)8d 成像镜头包括定焦镜头和变焦镜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
光学系统大多是可以变焦的,比如手机镜头、专业相机的镜头、显微镜等。
wmv/?g BYDOTy/%nJ 成像镜头在很多实际应用中通常也要求具备变焦的能力,如 CCTV 监控镜头,红外探测镜头,摄影镜头,双筒
望远镜等等,镜头具备变焦的能力便可以应用于多种环境条件,放大缩小或局部特写,这是一个定焦镜头所无法完成的。
$uNYus^vS Q5v_^O<! 所谓变焦,即镜头的焦距在一定范围可调节,通过改变焦距从而改变系统视场大小,达到不同距离不同范围景物的成像。我们通常所说的变焦镜头一般指摄像镜头,即在不改变拍摄距离的情况下通过改变焦距来改变拍摄范围,因此非常利于画面构图。
U}`HN*Q.q Y6%O 9b [由于一个系统的焦距在某一范围可变,相当于由无数多个定焦系统组成的,在设计变焦镜头时也是使用类似定焦镜头的分析
优化方法。
pzBd(d^* 0wl31k{ 设计要求
_Ai\XS
Am ]设计好的一组镜头如果变化镜片与镜片之间的空气厚度,镜头的焦距会随之变化,通常来说一个系统的接收面尺寸大小是固定不变的(像面:CCD 或COMS 或其它探测面),在基础光学理论中像面大小、视场和焦距三者有如下关系:
_1Iw"K49Qx 0j~C6vp I=f×tan(θ) I = f × tan(\theta) I=f×tan(θ)
wvSaq+N I为像高,f为焦距,θ为视场角度。
s2+s1%^Ll 这个关系也很容易理解,一个三角形即可。
G5 x%:,n cbA90 8@s 变焦镜头的变焦倍数为长焦距和短焦距比值,也称为“倍率”。理论定义下,在变焦过程中镜头的相对孔径保持不变,但对于实际的高变倍比系统,由于外形尺寸不希望过大或二级
光谱校正等问题,通常在变焦时采取相对孔径(即F/#) 也跟随变化的方案。
^$O,Gy) V 4[]4KKO3Q2 通过改变镜片与镜片之间的间隔达到设计的焦距要求,当系统的入瞳直径 D 固定时,即系统接受的光束大小一定时,根据 F/#=f/D 可知,f变化将引起F/#的变化,也就是我们调焦距也就是调光圈大小 (F/#也称为光圈),此时光阑大小随焦距变化而变化(非固定值)。这里也有人把调光阑大小称为调光圈。
$5l=& "^iw {]~U 确定设计目标
参数,以下为本次设计的目标:
^RS`q+g Pd<>E*>}c. 光学参数:
Optical system parameters Values
Spectral region/nm 420-650
Focus/mm 25-32
FOV/(°) 30.11×19.08-23.73×14.96
Image size/mm 15.4×9.6
F/# 2.4
Telecentricity/(°) <1
hI1}^; of:xj$dQ_ 像质要求:该投影镜头在连续变焦过程中各视场 MTF 值在 72 lp/mm 处不低于 0.4,各视场 RMS 弥散斑直径小于 8.5 μm,畸变小于 2%,短焦边缘视场照度均匀性大于 85%。
{#1}YGpiVM O7RW*V:G@ 因为变焦投影镜头的变倍比比较小(25-33),可以先用 DSEARCH 搜符合变焦位置1的定焦镜头,然后设置 ZFILE 修改为变焦镜头,再进行优化,会比直接搜14片 ZSEARCH 变焦镜头更加快捷简便。
$'VFb=?XrK DSEARCH 输入:参数为短焦处的投影镜头
ugt|'i t7DT5SrR P\H$*6v( )Wm:Ilq 以上为 DSEARCH 直接搜出的结果,中间的空气间隔太小,没有留给变焦的空间,总长才120,远没有到240的限制。因此在 AANT 中限制总长最小值 LLL 200,元件厚度 ACC 711,进行优化,留出足够的变焦空间。以下为新的初始宏:
O%kX=6 j kIgEF2d* 搜索宏
请评论区留言联系工作人员获取代码
.),m7"u|
f~? MNJ2 2^7VDqLc 运行搜索宏可以得到10个初始结构:
4jl-? 1e#}+i!a RI_3X5.KQ sk_Q\0a 从中找出一个最佳结构,接下来进行下一步分析:
t|aBe7t7 It@.U| LY^pmak Ol'Ct'_k," 设置光阑,优化之后,观察镜头结构,选择第3/4片为前变焦组,5/6/7片为后变焦组,光阑设置在表面15上。在 WS 中设置APS -15,然后注释掉 VY 再次进行优化退火。
LN?W~^gsR 9IC|2w66 设置 ZFILE 数组,运行 ZFILE 宏文件,按照角度分布的八个变焦位置分配给原镜头,使其变成一个变焦镜头(以下为 ZFILE 宏指令)。
_YW1Mk1 ]
%A dE5HI- /u8m|S<
变焦优化
0Y9\,y_ FHS6Mk26 修改优化宏,增加 ZDATA 的变量, AANT 里用 ZGROUP 到 END 覆盖原来的评价函数,增加 AZA 指令控制变焦间隔,然后进行多次优化退火。
\Z^YaKj& 3X&}{M:Qo /-l 7GswF #yv_Eb02 输入 MRG ,插入真实玻璃,选择成都光明玻璃库。
ZLJfSnB PI#xRKt >8nRP%r[5, bi bjFg 得到结果:
t .&YD x Q!:J.J q(J3fjY) 8`*Wl;9u 插入真实玻璃后的结构有些太薄了,加工非常困难且昂贵,需要再进行优化,增加边缘厚度的限制 AEC 311,ACM 311。
--S2lN/:T 再设置光阑,在 WS 里设置 CSTOP 和 WAP ,得到结构:
A-&C.g c6;tbL Z`23z(+ ^[SQw)* 像差分析
kmm1b (
查看畸变
lmZSsx
注释掉优化光阑的 VY 指令,继续优化。然后查看成像质量,发现其他所有参数都已经满足,但是畸变有6%左右,没有达到要求。
@""aNKA^r> hSq3LoHV x-km)2x=W D0D0=s 因此在优化宏中添加控制畸变的指令
([='LyH];z M 0 8 A P YA 1
>v9 (" S GIHT
1O0o18' M 0 5 A P YA .7
9GuG"^08 MUL CONST 2
`)FSJV1 S GIHT
POQRq%w 从0.7视场到1视场,用实际像高减理想像高控制畸变:
p*8LS7UT Lmx95[#@a F`;oe[wfk T<"Hh.h 优化之后的畸变控制得非常好,但是查看 MTF 有些下降。
#=@(
m.k:s @54D<Lj 在优化宏中减少控制畸变的权重到3,进行优化退火。
jiMI&cl E4aCL#}D NuKktQd K%ltB& 优化后,发现只有1视场的 YMTF 这一条没有满足要求。在优化宏中添加指令:
, [xDNl[Y| M 0.5 2 A M YMTF 1 72
-9)<[>: 专门优化这一条MTF。
G%w hOIFRq j_VTa/ hmv"|1Sa!~ pmR6(/B# 优化后 MTF 变得比较平均,没有特别低的某条,但整体 MTF 有些下降。把 YMTF 的权重降为1,添加 GSO 和 GNO 的指令优化波像差,来提升总体 MTF。
\e64Us>"x o/bmS57 最终经过多轮优化退火调整后的镜头结构和优化宏。
sG`:mc~0 GtRc7, 优化宏
请评论区留言联系工作人员获取代码
UGK4uK+I` 再进行优化退火,50,2,50
V8w!yc 5"=qVmT) [!B($c|\ R87-L*9B^0 得到最终结构:
^T83E} T> cvV C~F do0D AOhfQ:E 4 各个像质结果:
8jW"8~Y#0 RMS 各视场 RMS 弥散斑直径小于 8.5 μm
y<bA Y_-[ LwQq0<v 变焦位置1:
SR@yG:~ ZtPq*/'
y -j3d)T
基本参数
变焦位置1:
XS5*=hv: D3s]49j) S3rN]!B+ i#o:V/Z. 变焦位置8:
^W|B Xxo ?YzOA${ IKx]?0sS 畸变
aV?dy4o$ <<}t&qE%2% 变焦位置1:
QZ!;` ?( !iBe/yb ]]~tFdh `wRQ-<Y 变焦位置8:
,2\?kPoc8 .:?X<=!S&t bkfwsYZx MTF
C'mYR3?m; ;fLYO6 变焦位置1:
/ 4P+ 41f4zisZ 已满足各视场 MTF 值在 72 lp/mm 处不低于 0.4。
UV}\#86! G9y
0;br 变焦位置8:
UruD&=AMK YY~BNQn6d }}Gz3>?24= OU&eswW 不太能满足各视场 MTF 值在 72 lp/mm 处不低于 0.4,但继续优化加高权重会导致其他像差质量变差。
+L(0R&C VhdMKq~` 相对照度
>*#clf;@p
短焦边缘视场照度均匀性大于 85%。
7?Vo([8 变焦位置1:
FV>j
!>Y oxkA+}^j8M 6[g~p< 8n} 5ve4 u 变焦位置8:
6( 1xU\x f>$Ld1 &?\'Z~B4 主光线角度
~Q7)6%
远心度都在1°以内
%Z|]"=;6 变焦位置1:
Wez"E2J` ?'F>DN W\xM$#)m $6\-8zNk 变焦位置8:
F0,-7<G d4@\5< e_3KNQ`kA 总结:
r?Y+TtF\e pAwmQS\W 该变焦投影镜头所有指标已经基本满足要求,使用了13 片球面
透镜加保护玻璃。对于片数比较多但变倍比比较小的变焦镜头,直接用 ZSEARCH 搜索花的时间太长或者搜不出好的结果,可以先用 DSEARCH 搜索一个变焦位置的结构,然后用 ZFILE 把它变为变焦镜头再优化。
Y@WCp 4j9 好了,本节课到此完毕,期待与您的再次相遇,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