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径望远镜的衍射极限可见光成像
日前,《光电进展》杂志发表了一篇新论文,讨论了大口径望远镜的衍射极限可见光成像。 ![]() (a) PDSM-241的模型示意图。(b) 执行器布局(通光孔径:270mm)。(c) PDSM-241的自我校正像差。 自适应光学中使用的可变形反射镜可以改变其表面,以即时校正光学系统的静态波前像差和大气湍流波前扰动。这使得光学系统能够自动适应环境的变化并保持最佳性能。高分辨率天文观测、激光大气传输和生物医学成像都广泛使用它。 传统的天文自适应光学系统通常安装在独立于望远镜的平台上,主要由特殊的可变形反射镜、倾斜反射镜、波前传感器和中继光学元件等组成。由于有大量光学元件通过和长光路,该系统存在体积庞大、静态像差严重和光能利用率低的问题。 因此,这种架构不利于在高空间和时间频率上测量和校正暗星的波前。 可变形次镜(DSM)的概念,需要将望远镜的次镜转化为可变形镜进行波前校正,最初是由美国天文学家贝克斯提出的,作为解决上述缺陷的一种手段。这一概念使望远镜和自适应光学系统能够深度整合。 从那时起,包括MMT、LBT、麦哲伦望远镜和VLT在内的众多知名的大孔径地面天文观测台都成功地利用了音圈变形副镜(VCDSM),这表明DSM技术的可行性。 ![]() 1.8米望远镜的示意图 ![]() 与此同时,光学与电子研究所开始研究压电DSM(PDSM)技术。研究人员随后开发了第一个73单元PDSM原型,该原型于2016年成功安装在1.8米望远镜上,用于天空观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