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提新概念,清华研发类脑计算机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张悠慧团队和精仪系施路平团队与合作者10月14日在《自然》杂志发表题为《一种类脑计算系统层次结构》的论文,首次提出“类脑计算完备性”以及软硬件去耦合的类脑计算系统层次结构,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这是一年多来,清华在类脑计算领域继“天机芯”和“多阵列忆阻器存算一体系统”之后于《自然》正刊发表的第三篇成果,也是计算机系以第一完成单位发表的首篇《自然》论文,目前,清华正在开发第三代“天机芯”以及新型类脑计算机。 近年来,类脑计算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类脑计算,是借鉴生物神经系统信息处理模式和结构的计算理论、体系结构、芯片设计以及应用模型与算法的总称。类脑计算处于起步阶段,国际上尚未形成公认的技术标准与方案。 与通用计算机的“图灵完备性”概念与“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相对应,本次研究首次提出“类脑计算完备性”以及软硬件去耦合的类脑计算系统层次结构,通过理论论证与原型实验证明该类系统的硬件完备性与编译可行性,并扩展了类脑计算系统应用范围使之能支持通用计算。本次研究成果填补了完备性理论与相应系统层次结构方面的空白,利于自主掌握新型计算机系统核心技术。 现有类脑计算系统方面的研究多聚焦于具体芯片、工具链、应用和算法的创新实现,而对系统基础性问题,例如计算完备性、系统层次结构等思考不足,导致软硬件紧耦合、应用范围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但从现有通用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与设计方法论来看,完善的计算完备性与软硬件去耦合的层次结构是计算系统蓬勃发展的计算理论与系统结构基础。 为此,研究团队提出了“类脑计算完备性”(也称为神经形态完备性)概念——针对任意给定误差≥0和任意图灵可计算函数f(x),如果一个计算系统可以实现函数 F(x) 使得 ‖F(x)-f(x)‖≤对所有合法的输入x均成立,那么该计算系统是类脑计算完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