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引领世界纳米光学革命
近日,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唐本忠领衔的团队,凭借“聚集诱导发光”项目摘得中国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奖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唐本忠教授展示AIE材料粉末,它们在紫光灯照射下可以发出强烈荧光。 对于很多人来说,“聚集诱导发光”无疑是颇为“艰涩难懂”的科学词汇。其内涵究竟是什么?唐本忠及其领衔的科研团队在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他们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在此领域的发展水平如何?该领域的进步在哪些方面造福人类?人们急于了解这些问题的答案。 颠覆一个甲子传统认识 开创全新方向和领域 “聚集诱导发光”这个科学词汇本身就是中国科技的骄傲,因为它是由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提出和定义的,是他们开创的“年轻”领域。 大约17年前,唐本忠和他的学生在实验中,意外发现了一种一类有机分子在溶液中不发光,而聚集后显出发光的特性。这一发现恰恰与当时科学界所熟知约60载的“聚集猝灭发光”现象截然相反。“聚集猝灭发光”由德国科学家发现,即发光分子在稀溶液中可高效发光,但在浓溶液中或聚集态下,发光能力大大减弱甚至消失。 由于发光材料通常在聚集态或者固态下使用,所以“聚集猝灭发光”成为其应用遭遇的一大瓶颈,科学家苦苦寻找突破的方法却收获有限。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唐本忠带领团队大胆摆脱了当时主导认识的束缚,重复印证了与传统截然相反的新发现的现象,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聚集诱导发光”概念,从而为人类寻找和制备发光材料,开创了全新的方向和领域。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唐本忠及其团队不满足于仅仅提出新的方向和领域,而是接着通过大量实验验证和理论模拟,发现和阐明了“聚集诱导发光”和“聚集猝灭发光”背后的机理,在此基础上,开发出覆盖整个可见光波长范围的“聚集诱导发光”材料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