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军:一位激光研究者的转型路
几年前,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在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港科技园内拔地而起,任职常务副院长的周军作为见证并伴随其成长的一员,从科研到技术,再到产业化,在科技创新与产业管理的道路上,每一段历程都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毕业后,周军来到常熟高等专科学校(现常熟理工学院)物理系从事教学工作,三年的教研经历没能让他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心想着如果继续读博,可能路子更宽些。这也不是为达到什么目标,工作上不如意,就想通过考博来改变境况。” 2001年,周军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此时的中国刚刚推开21世纪的大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里,如何引领科技人才发展,成为国家向前迈进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激光领域亦是如此。 当时,有着“激光之父”之誉的王之江院士便对激光器的发展提出展望——光纤激光代表了高功率激光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在工业、国防等领域会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很快,诞生于60年代、发展于90年的光纤激光器凭借着先天性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迅速抓住周军的视线。读博期间,周军师从楼祺洪研究员、王之江院士,在探索光纤激光器的研究领域开辟出一番天地。 “光学看起来是个窄方向,但其实有很宽的面。比如太阳光照明、LED等都与光学相关。它就像一种工具,运用在不同的产业,就能融合出新型的学科。” 实现产业化远难于搞科研 2007年9月,第101期东方科技论坛“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及其应用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办,来自全国从事光纤激光研究的学者发出强烈呼吁——我国应继续加强光纤激光领域的研究,并尽快实现国产化和产业化。 然而,实现“两化”之路任重道远。 2007年以前,我国高功率光纤激光器长期依赖美国进口,其价格昂贵,供货周期长。在周军的记忆里,“当时国内的激光产业与现在的差距非常大”。但到了现阶段,国内的产出已替代了相当一部分进口,千瓦以下的国产率基本接近80-90%,且有些零件性能指标高于国外。 国产化已基本完成,实现产业化仍有一段路要走。天津激光技术研究所陈仕奇的研究报告中写道:激光技术的应用与其它高新技术一样,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应该发挥的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攻关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衔接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加上行业保护及部门所有制意识的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高新技术向应用领域的渗透和扩散。 这一点,周军也颇有感触。2012年,在合作伙伴的帮助下,他开启了产业化的探索之路。 “科研成果产业化不仅能降低成本,也极大地降低了激光器生产的门槛。”周军认为,由细如发丝的光纤来释放激光能量,能广泛应用在工业造船、飞机和汽车制造、航空航天以及3D打印等领域。与传统二氧化碳激光器相比,光纤激光器的耗电量仅为其五分之一,体积只有其十分之一,但速度快4倍,转换效率高20%,且没有污染。 |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