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光纤常见故障排除方法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1-11-24 22:54 阅读:4518 [投稿]
    你已经用光纤替代铜线了,但现在还是会遇到麻烦。 Brien Posey将为你讲述如何排除在使用光纤线路时所遇到的故障,以及如何逐步缩小故障可能发生的范围。 光纤过去一度只是为了满足高性能系统的需要,但现在它 ..
    最近有人(例如电话公司员工)在这栋楼里施工么?
    这似乎是一个奇怪的问题,但就我的经验而言,故障常常和电话公司员工的拜访同时出现。电话公司的技术人员可能切断线缆、拔掉插头,做出你可能想到的任何事情。我不打算去推测这种行为后面的逻辑关系,但如果网络出了问题同时你被告知昨天有人在这栋楼里安装电话或是进行其他的电气施工,那么你或许可以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好的切入点。  
    光纤是否被踩到,还是被压在椅子的脚下,或是受到了其他的物理压迫?
    每当我的问题切中要害并且最终用户承认了他们所做的事情之后,我都会吃惊不已。如果你采用一种和善的方式来询问用户线缆能够承受多少力的物理压迫,他们通常都会告诉你正确的答 案。但需要记住,绝大多数的用户都不清楚光纤在被踩或弯折太厉害以及被椅子碾来碾去的情况下会断裂。  
    快速但并不精确的测试
    在处理某个特定问题的时候,时间通常是一个关键的因素。用户需要尽快的回到线上工作,而我也会有很多其他的工作需要去做。出于这一点,我总是尽可能快的诊断出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有一种不太科学但非常有效的开始排障的方法。我首先将光纤两端断开,然后把一只激光指点器对准光纤一段,看另一端是否有光线出来,如图A所示。如果你没有激光指点器,一个明亮的手电筒也可以,如图B所示。光纤本来就是设计用来传导光的,所以你不必担心需要把光源非常精确的对准线缆。   
    如果没有光线通过线缆,那么这条光纤就的确被损坏了,需要把它换掉。如果光线的确可以通过线缆,也并不一定能够说明线缆可以工作正常。这只能表明线缆内部的光纤并没有完全断裂。然而,如果光可以通过线缆并且线缆长度在一百米以内,那么线缆通常还可以被很好的使用。其他的诊断技术
    如果激光指点器和手电筒的光都可以通过线缆,现在到了需要进一步进行诊断的时候了。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倾向于使用排除法。  
    我通常从拔掉有问题的计算机光纤插头开始,然后把一台我确定工作正常的PC或笔记本计算机接在线缆上。如果这台PC的网络功能能够运转,那么我可以确定不是线缆的问题。有可能是NIC损坏,或是配置问题使得计算机无法正确识别NIC。例如,NIC或许同系统中的其他设备发生冲突,或必须的DLL文件损坏。  
    如果这台原本工作正常的计算机在连接线缆后同样无法接入网络,那么问题要么出在线缆上,要么出在另一断连接的端口上。先让这台正常的PC保持和线缆的连接,然后把另一端接到一个可以确定工作正常的端口。如果PC网络仍然无法接通,那么线缆的确有问题。而另一方面,如果PC网络开始工作了,那么问题出在原来的端口上。 
    但有时你并不能采用排除法。例如,你没有多余的计算机或者多余的端口,或者线缆跨越了很长一段距离等等,都会使得这样的排障方法无法实施。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还有其他的一些排障方法和工具。  
    诊断工具
    或许你注意到了在我的常见光纤问题列表中,信号衰减是频繁出现的一个词。幸运的是,有一种被成为信号衰减检测(loss testing)的技术可以用于对光纤信号衰减的程度进行测量。  
    这项技术需要把一个光发生器接到一个功率表上。你可以设置你希望通过光发生器进行测试的信号dBm范围以及波长。然后将光发生器接到功率表上,功率表将对信号进行检测,并给出信号衰减情况的报告。通常而言,在测量未知线缆前,你需要使用一根已经确定可以工作正常的线缆作为参考,来建立一条测量基准线。如果未知的线缆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它的信号丢失的测量数据应当同参考线缆的测量值相近。  
    不过我无法告诉你什么程度的信号丢失会产生问题,因为这很大程度取决于线缆和物理环境。然而,这里还是给出了一些你可以参考的指导意见。请记住,这些仅仅是指导意见。由于你的线缆种类和我的不同,因此你得出的数据可能和这里的数据有很大的差别: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