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二维原子晶体黑磷的导电类型调控及器件构筑研究获进展
石墨烯、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等二维原子晶体材料的发现极大地促进了凝聚态物理中准粒子(如激子、狄拉克费米子等)在低维空间束缚下的量子特性以及新型电子、光电子器件的应用等方面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鸿钧领导的纳米物理与器件实验室N04组在二维原子晶体材料的可控制备、物性调控及原型器件特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他们在2007年首次通过外延的方法在金属钌单晶表面获得了厘米量级大小、几乎无缺陷的大面积高质量单层石墨烯。2012年通过外延半导体硅材料及高温退火将硅材料插入到石墨烯与金属之间,形成石墨烯/硅/金属结构,直接原位地将大面积高质量石墨烯“放在”硅基底上,实现了石墨烯在电子器件集成应用上与硅基技术的结合。2015年,他们提出并证实了“硅原子诱导产生缺陷-原子穿过-缺陷自修复”的插层机制,通过硅原子、石墨烯、基底三者之间的协同作用,可以在石墨烯与基底之间实现大面积硅插层,并且将石墨烯与基底退耦合【J. Am. Chem. Soc. 137,7099 (2015)】。同时,他们还在室温下实现了Ru(0001)上外延石墨烯的低势垒硼替换掺杂,为实现石墨烯的空穴掺杂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Nano Lett. 15, 6464 (2015)】。这一系列结果对于石墨烯电子学具有重要意义。 最近,该研究组对另一类新型功能二维原子晶体——黑磷及其器件构筑与特性展开了系统研究。早在2009年,该研究组即成功地获得了块体黑磷表面的高分辨STM图像,并对其几何结构与电子结构进行了研究【J. Phys. Chem. C, 113, 18823 (2009)】。黑磷是一种新型层状结构的直接带隙二维半导体材料,随着层数的减少,其带隙由块体的0.3 eV逐渐增大至单层的1.5 eV,在此过程中黑磷始终保持直接带隙的特性。这一带隙范围覆盖了光谱中从可见光到中红外光的波段,在远程通讯、传感器、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另外,少层黑磷场效应晶体管表现出了优异的电流开关比性能(~105),其空穴迁移率在室温达到了 1000 cm2/Vs,显示了其在逻辑、开关器件应用领域的巨大潜力。然而,本征的黑磷是一种P型半导体材料,如果要实现黑磷材料的逻辑器件应用,就需要有效调控其导电类型,获得互补N型场效应器件。在传统半导体领域中,调控导电类型可以通过替代原子的方式来完成,而在二维材料中,由于其单层、少层的特性,稳定的面内键合,表面缺少悬挂键等,通过代位原子的方式来调控导电类型的目的极难实现。另外,黑磷在空气中极不稳定,也为器件制作工艺带来了巨大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