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诺贝尔奖“井喷”对我国有何启示?
2016年诺贝尔奖即将颁奖。日本近年来出现的诺奖“井喷”现象引人深思。自今年诺奖科学奖评审结果揭晓后,日本已有22人荣获诺贝尔科学奖(含两名日裔美籍物理学奖得主)。在迈入21世纪的最初17年里,日本平均每年都有1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仅次于美国,将过去的诺贝尔奖强国——英国、德国、法国远远甩在身后,令国际社会惊叹不已。人们不禁要问,日本出现的如此诺奖“井喷”现象,究竟对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启示? ![]() 2016年诺贝尔奖获奖者(光行天下配图) 启示一:有必要像日本大学那样设荣誉教授称号 进入新世纪之后,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已超过65岁,日本诺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甚至高达68岁。而且,随着大科学的发展,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还会进一步增大。绝大多数科研人员年满65岁之后都会进入退休状态。然而,退休并不意味着不再参加学术交流活动。问题是退休后仍继续以退休前的学术头衔参加社会活动很容易引起误解,甚至有可能会伤及原工作单位的声誉。因此,日本大学特地设立荣誉教授称号以解决这一问题。 “荣誉教授”称号属于终身性质,不附带任何物质利益。只要在退休前没有违反师德和科学研究伦理规范,而且取得了不俗的科学研究成果,不论是哪个大学的教授,经该大学教授会同意后,都可以获颁荣誉(休)教授称号。这无疑有助于激励教学研究人员在职期间严于律己、努力进取,也会为德高望重的教学科研人员退休后发挥余热提供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