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LCD基础知识:背光模组技术介绍
Kw0V4UF FPDisplay版权所有 2004.8
e K1m(E.= www.FPDisplay.com 全球最大的液晶产业门户网站
S1juAV= 背光模块(Back Light Unit)是液晶显示器(LCD)光源的提供者,LCD本身并不发光,背光模块光源的表现便决定了显示器表现在外的视觉感,液晶显示器由于其厚度薄,质量轻且携带方便,近年来需求快速的增加,已能在CRT的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随着液晶显示器制造技术的提升,大尺寸及低价格的趋势下,背光模块在考虑轻量化、薄型化、低消费电力、高亮度及降低成本的市场要求,为保持在未来市场的竞争力, 开发设计新型的背光模块及导光板成型的新制作技术,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及重要课题。背光模块的结构
HQ`nq~%&( 入射光源(lamp, LED or EL etc.)导光板(Light Guide Plate)
7(8 反射板(Reflector)棱镜片(prism sheet) .
UT<bv}(J 灯管反射罩(lamp reflector)
Gd6 ;'ZCmY e'Us(]ZO 背光模块楔型结构(侧光式)
o>;0NF| } 光源(冷阴极管)直接或间接(经灯管反射罩反射)进入导光板传播,经由导光板下方的光学结构设计面与反射板对全反射现象的破坏后,光源由导光板的正面以某一角度扩散射出,均匀分布于发光区域内。再经由扩散板及棱镜片I、II对光源视野角进行调整,使光线能聚集在液晶显示器的视野角选择内,以配合液晶显示器对光学的特性要求。主要元件介绍导光板
bNjaCK< 导光板是背光模块光源的传播煤介,其形状及材料组成决定了出射光源的辉度及分布上均一性的表现。
Zmbz-##HQ 一般来说,较细的灯管配合厚的导光板有较佳的入光效率,仅有在灯管紧靠在导光板上有最佳47%的入光效率。在实际的考虑上为避免灯管电极过热对导光板造成伤害,必须要求保持灯管与导光板间的相对离。
~wf~bzs 进入导光板内部的光源,经过散射效应与反射板、扩散板及棱镜片等作用后,出光效率约占内部光源的75%左右。
T0v@mXBQ 现行导光板在薄型化的趋势下,笔记型计算机使用的导光板厚度已由4mm (平板型) 逐渐降低至1.5mm(楔型)以下,再配合一体化的射出成型技术,是未来几年内的产业走向。
~oA9+mT5 导光板介绍—点印刷式导光板
11<@++,i 点印刷式导光板:以往导光板印刷为将光源均一化分布的常用方
PnIvk]"Ab 式,利用含高发散光源物质(如SiO2 及TiO2)的印刷材料,适当的分布于导光板底面,借由印刷材料对光源吸收再扩散放出的性质,破坏全反射效应造成的内部传播,使光由正面射出并均匀分布于发光区,但因出光的散射角较大及印刷点亮度对比较高,必须使用较厚的扩散板(覆盖)及棱镜片(集光)达到其光学与外观要求。印刷方式的导光板常用在中小型的背光模块及设计试作阶段,以减少模具费的使用。
wu!_BCIy 导光板介绍—射出成型一体化导光板
H.8CwsfP 蚀刻方式(模仁咬花)
p5;,/
|Ft 直接将印刷点的设计转移到模具上,取代传统的印刷方式,而在辉度的
cvV?V\1f 实际表现上,蚀刻导光板则不如印刷导光板。(现已发展至钢板咬花)
a]Da`$T 切削方式SC加工
zg Y*|{4Sl 在导光板正面以切削方式制造出一条条长沟型的结构,与棱镜片结构类
0/P-> n~ 似的镜面设计,更能增加辉度提高的效果,但在均一性的表现上则不如印刷方式的导光板结构。
bC4*w
O 噴砂方式
f93rY< 利用细砂材料喷洒于模仁形成粗面分布,在射出成型下直接转移至导光
,cy/fW 板上时,粗面越多的地方,破坏光源全反射的效果越强,因此可达到光源面的均匀分布。
Ky9No"o 内部扩散方式
, HI%Xn
将一些具散射的透明颗粒材料(如MMA),在射出成型时直接注入导光板
Hv gK_' 内部,利用其浓度的不同对光源作有效率的出射调制,均匀分布在导光板发光区间,并减低光源仍留在导光板内耗损的可能。
o*wC{VP_ 主要组件介绍—扩散板与棱镜片
ooU Sb 导光板光源出射方向及扩散角度并非集中在导光板正面方向,因此在
2}`V c{\ LCD的视野角上无法达成亮度上的要求,必须修正光源的方向及扩散
-?w v}o 角度,使得光源能尽量集中在要求的方向,扩散板与棱镜片即是作
fo\J \ 为角度修正及集光效果的重要组件。
a.}:d30 扩散板
MZMS?}.2 扩散板的作用除了修正光行进的角度外,对于破坏全反射面的光学
zGL<m0C 结构亦具有覆盖的作用,扩散板的光学参数包含了透过率及雾面程
.A"T086 度,视导光板的外观做有利的选择。
7{+Io 棱镜片
E0)mI)RW. 棱镜片是提升正面辉度的重要组件,最有效且常用的棱镜片为BEF
`k{ ff 系列,其中顶角90°及周期结构50um宽的BEFII 90/50 1~2枚应用于
n?e@): 导光板上可使辉度提升约1.4~1.8倍,另外1997年发行的DBEF 一枚
~?`9i>3W~ 甚至可使辉度提升达1.5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