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2340阅读
    • 0回复

    人际交往的吸引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gfxiaoxiao
     
    发帖
    15
    光币
    101
    光券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6-08-28
    人际交往的吸引性 y:iE'SRRK6  
    $Z+N*w~8  
      在人与人之间,有的一见如故,有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中间有个吸引力的程度强弱问题。造成人际吸引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因素: ;g^QH r  
    ^KF  
      (一)长相因素 V*5:Vt7N  
    w{F8]N>0<  
      人们总是倾向于觉得长相有魅力的人。成人更是喜欢长相好看的儿童。总之,人们会自然觉得长相漂亮的人更可爱。但如果没有美的心灵,人们反而会更加厌恶其漂亮的外表。 |; $fy-  
     +;Q &  
      (二)性格因素 ^(N+s?  
    }-V .upl  
      人们对乐观开朗、助人为乐、富于幽默感、有进取精神的人,常常倾慕。因为与这种人相处,能给人带来欢乐。对具有相反性格的人一般来说较嫌弃。 mmwwz  
    BtBy.bR  
      (三)能力因素 b\U Q6 V  
    ~b3xn T  
      人们都比较喜欢聪明能干的人,觉得与能力强的人结交是一种幸福并感到自豪。为此,不少人常拜有某种特殊才能的人为良师益友。 .Ky<9h.K  
    @s/;y VVq  
      以上三种属于个人品质方面的吸引力。此外,还有以下几种因素。 ?lR)Hi  
    &I:X[=;g  
      (四)相近因素 MZ=U} &F  
    nl*{@R.q @  
      邻近性不仅指居住上的接近,还包括在一些学习和工作场合上的接近,如同桌同学、同办公室、同车间的同事等等,较易结成亲密的人际关系。因为生活空间的邻近,便于了解。 <rRm bFH#  
    yeE_1C .  
      (五)相似因素 {8@?9Z9R{  
    T oy~\  
      人们倾向于喜欢在某方面或多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它言简意赅地表明了人际吸引中的相似性的作用。相似因素包括民族、年龄、学历、社会地位、职业、兴趣、观点、修养等方面。 M[Y|$I}  
    /-^gK^  
      (六)相补因素 @`wBe#+\  
    z.e%AcX  
      在人际关系中,还会发现,人们往往还重视虽与自己不同,但能与自己互补的朋友。因为彼此可以取长补短、各得其所。相补因素在婚姻关系上更为突出,胆汁质的人很可能与抑郁质的人互补;性格恬静的人很可能与活泼好动的人互相吸引。它们会有助于爱情的巩固。 +'uF3- +WY  
    PLFM[t/  
    NvJu)gI%  
    '[qG ,^f  
    人际交往的阶段性 Y'Wj7P  
    1^!= J<`K;  
      尽管人际关系的建立在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自幼为邻居;有的十年同窗,有的志趣相投;有的同甘共苦……但是,从互不相识到形成友谊,一般总要经历以下三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E2X KhW  
    wh|[ "U('  
      (一)觉察阶段 L@CN0ezQs  
    KOhy)h+ h  
      觉察是人际关系发展的前提,谁也不会生下来就有朋友,总是从互相以对方作为知觉和交往对象开始的。在茫茫的人海之中,有的对面相逢;有的擦肩而过,由于没有交往的动机,没有特别注意,时过境迁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只有一方已觉察到另—方的存在,并进行详细的知觉和判断,才说明有了结交的表示,有了面对面的交往。 Z:O24{ro5  
    P:(,l,}F8  
      (二)表面接触阶段 S,G=MI"  
    cp0>Euco=  
      这是人际间最为普遍的关系。如一般同学、同事和邻居,虽然经常见面、经常打交道,但只此而已。来则聚之,去则散之,只是角色性的接触而无进一步感情上的融合。 Mr2dhSQ !  
    e>nRJH8pK  
      (三)亲密互惠阶段 mC>7l7%  
    >p\IC  
      经过一个阶段的交往彼此从熟悉到了解,从了解到主动热情地关心和帮助对方。这种亲密互惠的关系又可分为三种水平。 >5/dmHPc  
    r.-NfK4  
      第一种是合作水平。比如科研团体的成员;业余兴趣小组的成员,同班同学;同一教研组的老师,等等。这种以共同行为联结起来的人际关系,感情的依赖性不是很强的,分开后,可能就彼此淡漠了。只是在共同活动过程中,能够互相融洽相处。 CyzvQfpZr  
    e<~uU9 lg1  
      第二种是亲密水平。这时,彼此情感的依赖性较大而内心沟通不足。双方不仅共同活动,平时也常在一起相处,不分彼此,在一块生活、学习和工作感到很愉快;分离时,彼此惦念,久不见面十分想念。 X]C-y,r[M  
    ~;UK/OZ  
      第三种是知交水平。这时,彼此在对方心目中占有极高的地位,无话不谈、相互引为知音、心心相印。双方不仅有着强烈的情感依恋,而且在观点态度、志向目标上都趋向一致。任何外力都难以拆散。正如孟子说过:“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这乃是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 w gATfygr  
    0J@)?,V-.  
    U lj2 Py}  
    Z=8 25[p  
    人际交往的审美性 !uO|1b  
    3t68cdFlz  
      人人喜欢美,人人追求美。欲在交际中获得良好效果,应使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符合美的要求。 K`(STvtM  
    l= ~]MSwY  
      (一)目光。目光接触,是人际间最能传神的非语言交往。人的微妙的情绪变化以及不可名状的心理活动,无不通过眼睛这两扇窗子透射出来。在普通的社交谈话时听者应用柔和的目光看着对方,表示关注。但不能以好奇的眼神上下打量对方,这会令人讨厌。与异性交往频频地含情地目光对视,表示暗送秋波,如果是挤眉弄眼,表示调情。 u6t.$a!5  
    e_k1pox]l  
      (二)体势。人的体势倾向会体现出人的特定态度,能表达人的特定含义。在人际交往中,身体略微倾向于对方,表示热情和兴趣;微微欠身,表示谦恭有礼;身体后仰显得若无其事和轻慢;侧转身子,表示嫌弃和轻蔑;背着对方,表示不屑理睬;拂袖而去,表示拒绝交往。 0@*rp7   
    jBI VZ!X  
      (三)坐势。坐的姿势要求端正而又自然。男性可以翘“二郎腿”但不可翘得很高,更不要抖动;女性可以采取小腿交叉的姿势但不可向前伸直。入座时手可平放在腿上或沙发扶手上。切忌用手托着脑袋。 ws?p2$Cla  
    z}8rD}BH  
      (四)手势。谈话时,为了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做几个富有表现力的手势是有必要的。比如你向对方伸出拇指,自然是表示夸奖。但不宜过多或重复。在社交场合,应力戒指手划脚,拉拉扯扯频频拍对方肩膀或由于窘迫心理不好意思地搔头皮,挖鼻孔或指对方的鼻尖。在交往时,当对方向你伸出手时,你应热情地迎上去握住它,表示友好和诚意。千万不能若无其事地或懒洋洋地稍稍握一下。 qZKU=HM  
    uO,90g[C/R  
      (五)步态。无论男女,走路不可把手插在口袋里,不要掐腰或倒背着手,也不要左顾右盼,回头张望。走路的脚步要自如而富有节奏,不可“拖泥带水”也不可砸得地动楼响。 qa`bR%eH  
    FK@rZP  
      (六)声调。恰当而自然的运用声调,是成功交往的重要条件。运用柔和的声调表示友善和真诚;用鼻音哼出来的声,表示鄙视、恼怒傲慢;运用低沉的声调往往表示同情;而颤抖的声音,则往往表示激动。那阴阳怪气的声音,自然是嘲笑了。 bi#o1jR  
    :#d$[:r#  
      (七)衣着。衣着怎样才算美呢? 6dC!&leNi  
    ^tc@bsUF  
      1.衣着应与年龄相适应。有的十四、五岁的小姑娘就画眉涂唇,这样一下就把少女之气全部打掉了。 OR1XQij  
    sKn>K/4JZ  
      2.衣着应与职业相适合。军人穿上军装就现出一种威武之美,医生穿着白大褂,就给人以清洁安静之美。 p*#SSR9<  
       ,6i67!lb  
      3.衣着应与性格相适应。活泼的姑娘穿一身素就显得不谐调。 `5[VO  
      pR`.8MMc8  
      4.衣着应与环境相适应。穿上大红大绿的衣服去参加葬礼,显然是自找没趣。 r^WO$u|@i  
    #^!oP$>1  
      5.衣着应与体型相适应。 r'{pTgm#  
    y'2K7\>E  
      (八)礼物。“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当你的朋友生日时,送他一束鲜花,他会感到很幸福,因为鲜花所带来的祝福和友情比什么都宝贵。若是他自己从街上买来的鲜花,再好也不会唤起如此感受。看来,互赠礼物也是人际交往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方式。 $qg5m,1?  
    1ww|km  
      (九)饰品。耳环、项链创造着妇女的个性美;胸针给人以庄重的感觉。襟花有种喜气洋洋的味道。甚至一把指甲钳、一只钥匙圈,都可以使人增添几分风彩。 A){kitx-i)  
    5T8X2fS:  
      (十)风度。风度与人的气质性格、文化修养、审美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它是人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集中表现。如李白的飘逸风度,陶渊明的隐士风度,周总理的***家的风度,彭德怀的大将风度等等,无不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_1$ <8  
    si3i#l&.b_  
    WAqR70{KM  
    p_B,7@Jl  
    人际交往的适度性 =2J+}ac  
    ?P{C=Td2z  
      中国人管犯错误叫过失,“过”之有余,“失”则不足,都不可取,应当恰到好处。在成功的人际交往中,十分讲究适度。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看适度性: #vLDNR  
    o)"}DeV$&  
      (一)“谢谢”这两个字,如果能够被正确地运用,它就会变得很有魅力。只有当你真心有感谢的愿望时,再去说它,才会令人感到亲切。否则,便成了应付人的“客套话”。要直截了当地道谢,不要含糊地小声嘟哝。指明道姓地一一道谢,比笼统地致谢,显得有诚意。 oo- ^BG  
    [#3:CDT  
      当你应邀拜访亲朋时,应注意:准时。姗姗来迟,是不尊重主人的表现;提前到达,对方还没作好准备,也会很尴尬。 rZ:  
    6$fC R  
      跟对方交谈应注意得体。不应抢接别人的话头或连续地追问,也不应独占话题;如果对方比较拘谨,不妨随便谈些琐碎的小事,以便打开僵局。如果觉得对方与自己在情趣上相差较远,话题不可深入,适可而止。 =*"Amd,  
    9XobTi3+'  
      (二)第一次“亮相”不能贸然前往。首次印象往往决定着交际的成败‘出场前必须对交际场所的情景、活动内容和参加的人员有所了解,特别是对你交际对象的职业、爱好、家庭、气质、性格等尽可能了解得详细些,以此,相应地设计好自己的亮相。这点在交际中是不可忽视的。 C(e!cOG  
    5!tmG- 'b  
      (三)社交中作介绍时要有分寸。介绍时应先向对方打个招呼,如“请允许我介绍你们认识—下”,介绍名字时,吐字要清楚并作必要的说明。 [RC|W%<Z>  
    (:Bo'q S  
      (四)告别方式也应该适度。如果在宴会里你想早走,不能匆匆离去,应小声向主人表示歉意,对其他客人也要说声再见。 3w!oJB  
    tQo"$ JN}  
    F_YZV)q!W  
    aH'^`]'_=  
    人际交往的错觉性 EU>@k{Qt  
    I?bL4u$\  
      在以人为对象的交往过程中,往往发生错误的评价,原因是受许多主观因素的干扰: clG3t eC  
    rd%3eR?V  
      (一)“优先效应”。众所周知,初次见面的印象,往往是不易消除的,如果第一次印象是好的,那么以后总是以肯定的眼光看待对方,反之亦然。即使对方后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很难改变。这就是首次印象的定势作用和后遗作用。 cX *  
    =E4nNL?  
      (二)近因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以往甲多次帮助乙,但最近只有一次拒绝了对乙的帮助,于是乙可能就会对甲大为不满。这说明近因对人的影响是较大的。 6Oo'&3@  
    /xrt,M@  
      (三)心境干扰。我们常说,热恋着的人,是透过玫瑰色眼镜来看待一切的;而悲观厌世之人,看到的一切是灰色的。一个人受欺骗,遭受污辱感到绝望时,在她(他)的眼里,人们都是那么丑陋、虚假、无礼和下流。 sE>'~ +1_O  
    9L!Vj J  
      (四)刻板印象。是对人抱有成见,好就永远好;坏就是永远的坏。记得在极左路线盛行的日子里,一个人只要是右派,不管他多么努力也是无济于事。如果工作有成绩,会被认为是假积极,如果工作消极,会被看作是反动本质的暴露。 3Y=T8Gi#  
    Vk0O^o  
      (五)迷信权威。谁都知道,没有缺点的人,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即便是名人说的话,也不能句句闪金光。 -?LSw  
    PcDPRX!@  
      (六)轻信流言。流言蜚语,可改变人的认识。众口烁金,积毁销骨。 z)QyQ  
    <C${1FO7If  
      (七)“晕轮效应”。人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最好说明。乌鸦本是“不祥之物”,因爱那个人,连屋檐上的乌鸦都一起爱上了。这种以偏概全的推断方法,就像晕轮或月晕一样,是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称晕轮或月晕效应。 %4n=qK9T 5  
    q.Z0Q  
      (八)从众倾向。当人们的行为或思想观点若与周围的人相悖时,就会有一种威压感。比如,在选举过程中,当大多数人举手时,虽然自己内心不赞成,但也随之把手举起来。再如,当周围的学生都穿上了校服,唯独自己穿花衣服,心理会感到局促不安。 bgYM  
    Y$oBsg\v  
      (九)期待干扰。正在等待情人赴约者,会兴冲冲走上前去把人认错,误以为是自己的情人;心急火燎的候诊者,常会误听护士唤自己的名字;急于投宿的人,易于把商店招牌看成旅店招牌。总之,凡是个人期待的事物,就容易接受它,甚至会对现实产生歪曲的反映。 "]zq<LmX  
    2R<1  ^  
      (十)主观意念的干扰。“疑人偷斧”的故事就说明了主观意念的干扰。一位农夫丢了斧,怀疑邻居的儿子偷去了,于是他的言、行、举止都像是偷斧子的。当斧子找到后,一切都正常了。可见,知觉对象始终末变(邻人儿子),变化的只是疑人的主观观念。当错误的念头形成后,便自然地将这个观念投射到知觉对象上,从而主观地增添了原来并不存在的许多东西。 iDHmS6_c  
    _@?]!J[  
      (十一)经验干扰。各人的经验不同,知觉到的事物的特征也会不同。比如,面对图形“M”登山队员将它看成是山峰;木匠容易看成是锯齿;野营者容易看成是帐篷;教师容易看成是字母M。 Sq(=Bn6E  
    U?xl%qF`)  
      (十二)以貌取人。人们常说“一俊遮百丑”,人的长相是天生的,很难改变,而道德品质是后天的,是靠自身修养形成的。可是人们常误认为长相好,品质也一定好;其实,外貌堂堂正正未必正人君子,体态纤细瘦弱者,也许性格刚强而且坚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