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2385阅读
    • 0回复

    人际交往的吸引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gfxiaoxiao
     
    发帖
    15
    光币
    101
    光券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6-08-28
    人际交往的吸引性 ,2R7AHk  
    dh~ cj5  
      在人与人之间,有的一见如故,有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中间有个吸引力的程度强弱问题。造成人际吸引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因素: G)S (a4  
    yt@;yd:OEk  
      (一)长相因素 _^(}6o  
    1\{_bUZ&  
      人们总是倾向于觉得长相有魅力的人。成人更是喜欢长相好看的儿童。总之,人们会自然觉得长相漂亮的人更可爱。但如果没有美的心灵,人们反而会更加厌恶其漂亮的外表。 Hx|<NS0}_  
    0?0$6F  
      (二)性格因素 N"M?kk,  
    $ OAak  
      人们对乐观开朗、助人为乐、富于幽默感、有进取精神的人,常常倾慕。因为与这种人相处,能给人带来欢乐。对具有相反性格的人一般来说较嫌弃。 t V:oBT*  
    M#?^uu'  
      (三)能力因素 A$a>=U|Z8  
    WYayr1  
      人们都比较喜欢聪明能干的人,觉得与能力强的人结交是一种幸福并感到自豪。为此,不少人常拜有某种特殊才能的人为良师益友。 5{esL4k  
    ~*-%tFSv  
      以上三种属于个人品质方面的吸引力。此外,还有以下几种因素。 p#  4@  
    DJGq=*  
      (四)相近因素 TA"4yri=7x  
    -{=c T?"+  
      邻近性不仅指居住上的接近,还包括在一些学习和工作场合上的接近,如同桌同学、同办公室、同车间的同事等等,较易结成亲密的人际关系。因为生活空间的邻近,便于了解。 $UX^$gG  
    iL](w3EM  
      (五)相似因素 $X;wj5oj  
    ifYC&5}SI  
      人们倾向于喜欢在某方面或多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它言简意赅地表明了人际吸引中的相似性的作用。相似因素包括民族、年龄、学历、社会地位、职业、兴趣、观点、修养等方面。 c@ea ;Cv  
    +,H6)'#Z  
      (六)相补因素 @TWtM#  
    c'LDHh7b  
      在人际关系中,还会发现,人们往往还重视虽与自己不同,但能与自己互补的朋友。因为彼此可以取长补短、各得其所。相补因素在婚姻关系上更为突出,胆汁质的人很可能与抑郁质的人互补;性格恬静的人很可能与活泼好动的人互相吸引。它们会有助于爱情的巩固。 D |lm,  
    DJu&l  
    sgRD]SF  
    TSp;Vr OP  
    人际交往的阶段性 P_Bhec|#fT  
    -2`D(xC  
      尽管人际关系的建立在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自幼为邻居;有的十年同窗,有的志趣相投;有的同甘共苦……但是,从互不相识到形成友谊,一般总要经历以下三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dG#hH4ZD  
    *GMs>" C  
      (一)觉察阶段 i]L4kh5  
    +I9+L6>UR  
      觉察是人际关系发展的前提,谁也不会生下来就有朋友,总是从互相以对方作为知觉和交往对象开始的。在茫茫的人海之中,有的对面相逢;有的擦肩而过,由于没有交往的动机,没有特别注意,时过境迁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只有一方已觉察到另—方的存在,并进行详细的知觉和判断,才说明有了结交的表示,有了面对面的交往。 UyWKE<  
    >@T(^=Q  
      (二)表面接触阶段 pEn3:.l<  
    _Q $D6+  
      这是人际间最为普遍的关系。如一般同学、同事和邻居,虽然经常见面、经常打交道,但只此而已。来则聚之,去则散之,只是角色性的接触而无进一步感情上的融合。 49;2tl;F  
    < "8<<   
      (三)亲密互惠阶段 5YQq*$|'+  
    *a2 y  
      经过一个阶段的交往彼此从熟悉到了解,从了解到主动热情地关心和帮助对方。这种亲密互惠的关系又可分为三种水平。 7H=^~J  
    Mb2rHUr  
      第一种是合作水平。比如科研团体的成员;业余兴趣小组的成员,同班同学;同一教研组的老师,等等。这种以共同行为联结起来的人际关系,感情的依赖性不是很强的,分开后,可能就彼此淡漠了。只是在共同活动过程中,能够互相融洽相处。 [HV9KAoA  
    <r1N6(n  
      第二种是亲密水平。这时,彼此情感的依赖性较大而内心沟通不足。双方不仅共同活动,平时也常在一起相处,不分彼此,在一块生活、学习和工作感到很愉快;分离时,彼此惦念,久不见面十分想念。 jl:dKL@  
    AVx 0aj  
      第三种是知交水平。这时,彼此在对方心目中占有极高的地位,无话不谈、相互引为知音、心心相印。双方不仅有着强烈的情感依恋,而且在观点态度、志向目标上都趋向一致。任何外力都难以拆散。正如孟子说过:“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这乃是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 2|8&=K /  
    a33SY6.  
    ;44?`[oP  
    G|"`kAa  
    人际交往的审美性 c/g"/ICs  
    cHG>iW9C  
      人人喜欢美,人人追求美。欲在交际中获得良好效果,应使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符合美的要求。 @6~OQN  
    ~Xf&<&5d T  
      (一)目光。目光接触,是人际间最能传神的非语言交往。人的微妙的情绪变化以及不可名状的心理活动,无不通过眼睛这两扇窗子透射出来。在普通的社交谈话时听者应用柔和的目光看着对方,表示关注。但不能以好奇的眼神上下打量对方,这会令人讨厌。与异性交往频频地含情地目光对视,表示暗送秋波,如果是挤眉弄眼,表示调情。 !N:: 1c@C  
    u{@b_7 5Y  
      (二)体势。人的体势倾向会体现出人的特定态度,能表达人的特定含义。在人际交往中,身体略微倾向于对方,表示热情和兴趣;微微欠身,表示谦恭有礼;身体后仰显得若无其事和轻慢;侧转身子,表示嫌弃和轻蔑;背着对方,表示不屑理睬;拂袖而去,表示拒绝交往。 ~H0WHqcy  
    d:x=g i!  
      (三)坐势。坐的姿势要求端正而又自然。男性可以翘“二郎腿”但不可翘得很高,更不要抖动;女性可以采取小腿交叉的姿势但不可向前伸直。入座时手可平放在腿上或沙发扶手上。切忌用手托着脑袋。 LhM{d  
    IIW6;jS  
      (四)手势。谈话时,为了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做几个富有表现力的手势是有必要的。比如你向对方伸出拇指,自然是表示夸奖。但不宜过多或重复。在社交场合,应力戒指手划脚,拉拉扯扯频频拍对方肩膀或由于窘迫心理不好意思地搔头皮,挖鼻孔或指对方的鼻尖。在交往时,当对方向你伸出手时,你应热情地迎上去握住它,表示友好和诚意。千万不能若无其事地或懒洋洋地稍稍握一下。 v8< MAq  
    F%v?,`_&I  
      (五)步态。无论男女,走路不可把手插在口袋里,不要掐腰或倒背着手,也不要左顾右盼,回头张望。走路的脚步要自如而富有节奏,不可“拖泥带水”也不可砸得地动楼响。 09RJc3XE9  
    ~ 3HI;  
      (六)声调。恰当而自然的运用声调,是成功交往的重要条件。运用柔和的声调表示友善和真诚;用鼻音哼出来的声,表示鄙视、恼怒傲慢;运用低沉的声调往往表示同情;而颤抖的声音,则往往表示激动。那阴阳怪气的声音,自然是嘲笑了。 sT^^#$ub  
    wJb\Q  
      (七)衣着。衣着怎样才算美呢? 6}vPwI  
    :e&P's=  
      1.衣着应与年龄相适应。有的十四、五岁的小姑娘就画眉涂唇,这样一下就把少女之气全部打掉了。 /wj L<  
    m9Z3q ;  
      2.衣着应与职业相适合。军人穿上军装就现出一种威武之美,医生穿着白大褂,就给人以清洁安静之美。 kp+\3z_  
       x4HVB  
      3.衣着应与性格相适应。活泼的姑娘穿一身素就显得不谐调。 L'>t:^QTh  
      cX64 X  
      4.衣着应与环境相适应。穿上大红大绿的衣服去参加葬礼,显然是自找没趣。 7;_./c_@  
    !7:~"kk  
      5.衣着应与体型相适应。 lIN`1vX(  
    |VC/ (A  
      (八)礼物。“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当你的朋友生日时,送他一束鲜花,他会感到很幸福,因为鲜花所带来的祝福和友情比什么都宝贵。若是他自己从街上买来的鲜花,再好也不会唤起如此感受。看来,互赠礼物也是人际交往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方式。 x{B%TM-Ey  
    fYU-pdWPT  
      (九)饰品。耳环、项链创造着妇女的个性美;胸针给人以庄重的感觉。襟花有种喜气洋洋的味道。甚至一把指甲钳、一只钥匙圈,都可以使人增添几分风彩。 &UWSf  
    Tk'YpL#U  
      (十)风度。风度与人的气质性格、文化修养、审美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它是人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集中表现。如李白的飘逸风度,陶渊明的隐士风度,周总理的***家的风度,彭德怀的大将风度等等,无不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E9@r=HF  
    k($N_XlE  
    /}]Irj4m  
    LZ@4,Uj  
    人际交往的适度性 U[S#axak  
    iCouGd}  
      中国人管犯错误叫过失,“过”之有余,“失”则不足,都不可取,应当恰到好处。在成功的人际交往中,十分讲究适度。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看适度性: XG5mfKMt+  
    8: KlU(J  
      (一)“谢谢”这两个字,如果能够被正确地运用,它就会变得很有魅力。只有当你真心有感谢的愿望时,再去说它,才会令人感到亲切。否则,便成了应付人的“客套话”。要直截了当地道谢,不要含糊地小声嘟哝。指明道姓地一一道谢,比笼统地致谢,显得有诚意。 #nL&x3  
    UeVRd  
      当你应邀拜访亲朋时,应注意:准时。姗姗来迟,是不尊重主人的表现;提前到达,对方还没作好准备,也会很尴尬。 r[:)-`]b  
    sQT0y(FW  
      跟对方交谈应注意得体。不应抢接别人的话头或连续地追问,也不应独占话题;如果对方比较拘谨,不妨随便谈些琐碎的小事,以便打开僵局。如果觉得对方与自己在情趣上相差较远,话题不可深入,适可而止。 C?Sy90f  
    ]i=\5FH e  
      (二)第一次“亮相”不能贸然前往。首次印象往往决定着交际的成败‘出场前必须对交际场所的情景、活动内容和参加的人员有所了解,特别是对你交际对象的职业、爱好、家庭、气质、性格等尽可能了解得详细些,以此,相应地设计好自己的亮相。这点在交际中是不可忽视的。 S*o%#ZJN  
    (wNL,<%~  
      (三)社交中作介绍时要有分寸。介绍时应先向对方打个招呼,如“请允许我介绍你们认识—下”,介绍名字时,吐字要清楚并作必要的说明。 r9/PmZo4x  
    0<+=Ew5Z  
      (四)告别方式也应该适度。如果在宴会里你想早走,不能匆匆离去,应小声向主人表示歉意,对其他客人也要说声再见。 HDyus5g  
    w*})ZYIUT  
    C^po*(W6  
    (~r"N?`  
    人际交往的错觉性 N'fE^jqU  
    -P09u82  
      在以人为对象的交往过程中,往往发生错误的评价,原因是受许多主观因素的干扰: T j7i#o  
    a& Ti44a[  
      (一)“优先效应”。众所周知,初次见面的印象,往往是不易消除的,如果第一次印象是好的,那么以后总是以肯定的眼光看待对方,反之亦然。即使对方后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很难改变。这就是首次印象的定势作用和后遗作用。 89>U Koc?  
    (8<U+)[tPy  
      (二)近因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以往甲多次帮助乙,但最近只有一次拒绝了对乙的帮助,于是乙可能就会对甲大为不满。这说明近因对人的影响是较大的。 /x6,"M[97  
    9: bC{n  
      (三)心境干扰。我们常说,热恋着的人,是透过玫瑰色眼镜来看待一切的;而悲观厌世之人,看到的一切是灰色的。一个人受欺骗,遭受污辱感到绝望时,在她(他)的眼里,人们都是那么丑陋、虚假、无礼和下流。 zY<=r.m4  
    Ojx1IL  
      (四)刻板印象。是对人抱有成见,好就永远好;坏就是永远的坏。记得在极左路线盛行的日子里,一个人只要是右派,不管他多么努力也是无济于事。如果工作有成绩,会被认为是假积极,如果工作消极,会被看作是反动本质的暴露。 'm@0[i  
    :N~1fvx  
      (五)迷信权威。谁都知道,没有缺点的人,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即便是名人说的话,也不能句句闪金光。 p;dH[NW  
    +8FlDiP  
      (六)轻信流言。流言蜚语,可改变人的认识。众口烁金,积毁销骨。 `0tzQ>ZQq  
    -E4e8'P;5  
      (七)“晕轮效应”。人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最好说明。乌鸦本是“不祥之物”,因爱那个人,连屋檐上的乌鸦都一起爱上了。这种以偏概全的推断方法,就像晕轮或月晕一样,是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称晕轮或月晕效应。 9=D\xBd|w  
    @)>9l&  
      (八)从众倾向。当人们的行为或思想观点若与周围的人相悖时,就会有一种威压感。比如,在选举过程中,当大多数人举手时,虽然自己内心不赞成,但也随之把手举起来。再如,当周围的学生都穿上了校服,唯独自己穿花衣服,心理会感到局促不安。 HR55|`]  
    b!Q|0X.?  
      (九)期待干扰。正在等待情人赴约者,会兴冲冲走上前去把人认错,误以为是自己的情人;心急火燎的候诊者,常会误听护士唤自己的名字;急于投宿的人,易于把商店招牌看成旅店招牌。总之,凡是个人期待的事物,就容易接受它,甚至会对现实产生歪曲的反映。 D>u1ngu  
    'IweN  
      (十)主观意念的干扰。“疑人偷斧”的故事就说明了主观意念的干扰。一位农夫丢了斧,怀疑邻居的儿子偷去了,于是他的言、行、举止都像是偷斧子的。当斧子找到后,一切都正常了。可见,知觉对象始终末变(邻人儿子),变化的只是疑人的主观观念。当错误的念头形成后,便自然地将这个观念投射到知觉对象上,从而主观地增添了原来并不存在的许多东西。 ic:_v?k  
    5FJ<y"<6  
      (十一)经验干扰。各人的经验不同,知觉到的事物的特征也会不同。比如,面对图形“M”登山队员将它看成是山峰;木匠容易看成是锯齿;野营者容易看成是帐篷;教师容易看成是字母M。 !"2nL%PW~  
    igp[cFN  
      (十二)以貌取人。人们常说“一俊遮百丑”,人的长相是天生的,很难改变,而道德品质是后天的,是靠自身修养形成的。可是人们常误认为长相好,品质也一定好;其实,外貌堂堂正正未必正人君子,体态纤细瘦弱者,也许性格刚强而且坚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