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EMAX光学设计超级学习手册》以ZEMAX 2010作为软件平台,详细讲解了ZEMAX在
光学设计中的使用方法与技巧,帮助读者尽快掌握ZEMAX这一光学设计工具。
P
C 《ZEMAX光学设计超级学习手册》结合作者多年的使用和开发经验,通过丰富的工程实例将ZEMAX的使用方法详细介绍给读者。全书共分为11章,主要讲解了ZEMAX的使用界面和基本功能,光学像差理论和成像质量的评价,以及各种
透镜和目镜、显微镜、
望远镜等目视
光学系统的设计。
q\87<=9J 《ZEMAX光学设计超级学习手册》注重基础,内容详实,突出实例讲解,既可以作为光学设计人员、科研人员等相关专业人士的工具书,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学习教材。
|p+ xM f%Bm x{Ttq
z/7"! h2edA#bub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1版
PRF^<%mkI 平装:334页
cx(b5Z 语种: 简体中文
agW#"9]WM 开本:16
3mM.#2=@> 市场价:¥ 59.00
ek4?|!kQD 优惠价:¥ 42.70
K\>CXa
c95{Xy :n<<hR0d 目 录
^k}jPc6 pxs`g&3yd 第1章 ZEMAX入门 1
xo*[
g`N 1.1 ZEMAX的启动与退出 1
b."1p7' 1.2 用户界面 3
79Vp^GG7 1.2.1 窗口类型 4
@uI_4 a 1.2.2 主窗口介绍 4
[8.w2\<? 1.2.3 文件菜单 5
YNi3oG]h 1.2.4 编辑菜单 6
!U!}*clYL 1.2.5 系统菜单 16
c{t(),nAA 1.2.6 分析菜单 20
h|Uy!?l
1.2.7 工具菜单 20
UBxQ4)% 1.2.8 报告菜单 29
ssC5YtF7X 1.2.9 宏指令菜单 32
/>9?/&N6" 1.2.10 外扩展菜单 32
g:nU&-x#R 1.2.11 窗口菜单 33
(eAh8^) 1.2.12 帮助菜单 34
nANoy6z: 1.3 ZEMAX常用操作快捷键 34
qjp<_aw 1.3.1 放弃长时间计算 34
.4wp 1.3.2 快捷方式的总结 35
ROHr%'owgL 1.4 本章小结 36
?#917M tJ9i{TS 第2章 像质评价 37
_*Z2</5 2.1 外形图 37
3#Hx^H 2.1.1 二维外形图 37
<C_FI` wk 2.1.2 3D外形图 38
i3} ^j?jA2 2.1.3 阴影图 39
Lqv5"r7eV 2.1.4 元件图 39
ii@O&g 2.1.5 ISO元件图 41
O{9h'JU 2.2 几何光学像质量评价 41
Q[k7taoy 2.2.1 特性曲线 41
K-nf@o+ 2.2.2 点列图 43
\'40u|f 2.2.3 调制传递函数 46
v+|N7 2.2.4 点扩散函数 48
:#QYwb~ 2.2.5 波前 51
{<- BU[H 2.2.6 曲面 52
6"W~%FSJX 2.2.7 均方根 53
}9xEA[@; 2.2.8 像差系数(Aberration Coefficients) 54
j5:{H4? 2.2.9 杂项(Miscellaneous) 56
}GCt)i_ 2.3 能量分析 61
\5_7!. 2.3.1 能量分布 62
ymBevL 2.3.2 照度 62
QpPJ99B| 2.4 像分析 64
pU*dE
2.4.1 模拟图像 64
=,~h]_\_ 2.4.2 双目分析 68
[S/]Vk|4 2.4.3 计算 68
##!)}i 2.5 其他 69
)[>b7K$f 2.5.1 玻璃和梯度折射率 69
ccJ@jpXI 2.5.2 通用图表 70
x.+}-(`W#~ 2.5.3 偏振状态 71
<Dw`Ur^ X5 2.5.4 镀膜(Coatings) 72
[2!K 6 2.5.5 物理光学(Physical Optics) 73
t "J"G@1) 2.6 本章小结 73
$Rsf`*0- +]Y&las 第3章 初级像差理论与像差校正 74
\dbjh{ 3.1 几何像差与像差表示方法及像差校正 74
5xi f0h-` 3.1.1 球差 74
']+ -u{+# 3.1.2 慧差 79
sSi1;9^o 3.1.3 像散 85
EIwTx:{F 3.1.4 场曲 89
bO:Ei 3.1.5 畸变 95
g`!:7|&,_ 3.1.6 色差(ColorAberration) 98
H85HL-{ 3.2 厚透镜初级像差 103
HZdmL-1Z^+ 3.3 薄透镜初级像差 105
*/n)_ 3.4 像差校正和平衡方法 106
V,($I'&/ 3.5 本章小结 106
S ;x;FU Mrp'wF
D 第4章 ZEMAX基本功能详解 107
6v0^'} 4.1 ZEMAX 3种优化方法 107
$LZf&q:\]* 4.1.1 优化方法选择 107
]+W+8)f1M 4.1.2 Global Search和Hammer Optimization区别 108
02} &h 4.1.3 局部优化(Optimization)缺点 112
oQ 5g0(J~ 4.1.4 全局搜索优势 112
{b>tX)Tep 4.2 ZEMAX评价函数使用方法 114
a2*WZc` 4.2.1 优化中的术语定义 114
!=#E/il, 4.2.2 评价函数方程表达 115
U%ce0z 4.2.3 波前优化方法 118
W 0Q-&4 4.2.4 光斑尺寸优化方法 120
N
G1]!Vz5 4.2.5 角谱半径优化方法 121
)kl| 5i 4.3 ZAMAX多重结构使用方法 122
H>e?FDs0*R 4.3.1 实例一:模拟元件的变化 123
'N],d&fu^^ 4.3.2 实例二:衍射级次显示 127
zqqpBwk# 4.3.3 实例三:分光板模拟 131
4em7PmT 4.4 ZAMAX坐标断点使用方法 137
=8j;!7p 4.4.1 ZEMAX坐标系 137
86~HkHliv 4.4.2 自带坐标断点使用方法 139
N7*JL2Rnq 4.4.3 坐标断点面使用方法 139
~!'%m(g 4.4.4 样例一:旋转角度的优化方法 140
abUn{X+f~ 4.4.5 样例二:使用坐标断点精确寻找主光线位置及方向 143
7Rj!vj/ 4.4.6 样例三:坐标返回的使用方法 144
2s;/*<WM 4.5 本章小结 147
BUv;BzyV
<oPo?r|oM| 第5章 公差分析 148
O: sjf?z 5.1 公差 148
*"0Yr`)S 5.1.1 误差来源 148
{!xPq% 5.1.2 设置公差 149
Nm#VA.~ 5.1.3 公差操作数 149
__$IbF5 5.2 默认公差的定义 150
X",fp 5.2.1 表面公差 151
nbw&+dcJ8 5.2.2 元件公差 152
y yrCO"eh 5.3 公差分析3种法则 153
O%A:2Y79 5.3.1 灵敏度分析 153
f!*b8ND^R
5.3.2 反转灵敏度分析 154
ji`N1e,l 5.3.3 蒙特卡罗分析 154
SMk{159q& 5.4 公差过程的使用 157
n
w @cAv 5.4.1 公差分析的执行 157
X\hD4r"
5.4.2 双透镜的公差分析 160
rOB-2@- 5.5 本章小结 166
*4r
1g+0 ;or(:Yoc- 第6章 非序列模式设计 167
?)7uwJsH 6.1 ZEMAX中非序列模型介绍 167
O qY8\>f- 6.1.1 模型类别 167
rZe"*$e 6.1.2 面元反射镜 168
>c\'4M8Cz 6.1.3
光源分布 169
WO)rJr!C 6.1.4 棱镜 172
E$34myOVf 6.1.5 光线分束 173
`.Y["f
1B 6.1.6 散射 175
+%6{>C+bZo 6.1.7 衍射光学元件 177
J+[&:]=P 6.1.8 相干模拟 178
vd SV6p.d 6.1.9 复杂几何物体创建 179
9]VUQl9gh 6.1.10 吸收分析 181
e1S |&W8 6.2 创建非序列光学系统 182
uezqC=v$h 6.2.1 建立基本系统特性 183
?@(_GrE- 6.2.2 创建反射镜 185
Yp./3b VO 6.2.3 光源建模 186
%U)/>Z 6.2.4 旋转光源 187
WcPDPu~/ 6.2.5 放置探测器 189
%z J)mOu 6.2.6 跟踪分析光线探测器 190
II)\rVP5 6.2.7 增加凸透镜 192
m7^aa@^m 6.2.8 光线跟踪分析和偏振损耗 194
z6B/H2 6.2.9 增加矩形ADAT光纤 195
S$+vRX7 6.2.10 使用跟随解定位探测器 198
6/wAvPB$ 6.2.11 整个系统光线追迹 198
4!d&Zc>C4 6.3 将序列面改成非序列物体 199
h5U@Ys 6.3.1 转变NSC的工具 199
'73dsOTIT 6.3.2 初始结构 200
F5gL-\6 6.3.3 使用转换工具 202
R(kr@hM 6.3.4 插入非序列光源 203
n wToZxHZ~ 6.3.5 插入探测器物体 205
8V;@yzIha 6.4 模拟混合式非序列(NSC with Ports) 208
Av^{$9yl 6.4.1 序列/非序列模式 208
8*H-</ = 6.4.2 建立非序列组件 211
\kvd;T#t6 6.4.3 定义多焦透镜 212
xSs);XO, 6.4.4 带状优化 215
V2,54YE 6.4.5 目标局部 216
1<fS&)^W 6.4.6 系统性能 217
dZIAotHN: 6.4.7 运行影像分析性能之优化 218
pB&3JmgR$) 6.4.8 最终设计 219
>:Na^ +c 6.5 优化非序列光学系统 219
&xgMqv2/ 6.5.1 Damped Least Squares和Orthogonal Descent 220
iP~5= 6.5.2 建立系统 222
yaMNt}y-q 6.5.3 评价函数 223
KF|+#qCN 6.5.4 自由曲面反射镜 224
&vLz{ 6.5.5 优化 226
Lz2wOB1Zc+ 6.6 本章小结 228
sczN0*w&C xpxUn8. 第7章 基础设计实例 229
u&/q7EBfP 7.1 单透镜设计 229
hq6fDRO/4 7.1.1 ZEMAX序列模式简介 229
|o6
h:g
7.1.2 单透镜系统
参数 231
8s/gjEwA 7.1.3 单透镜初始结构 233
^rfY9qMJr8 7.1.4 单透镜的变量与优化目标 235
[pUw(KV2m 7.1.5 单透镜优化结果分析与改进设计 237
h
+.8Rl 7.2 双胶合消色差透镜设计 240
{2vk< 7.2.1 双胶合透镜设计规格参数及系统参数输入 241
gYA|JFi 7.2.2 双胶合透镜初始结构 242
am{f<v,EI 7.2.3 设置变量及评价函数 244
N#Y%+1 7.2.4 优化及像质评价 245
wOOBW0tj 7.2.5 玻璃优化——校正色差 247
jA$g0> 7.3 牛顿望远镜设计 249
9 JBPE 7.3.1 牛顿望远镜来源简介及设计规格 249
;o8C(5xE| 7.3.2 牛顿望远镜初始结构 251
2qo=ud 7.3.3 添加反射镜及遮拦孔径 253
K}tl,MMU 7.3.4 修改反射镜以提高MTF 258
&M,a+|yuY 7.4 变焦
镜头设计 260
G+stt(k: 7.4.1 变焦镜头设计原理介绍 261
l_hM,]T0 7.4.2 变焦镜头设计规格及参数输入 261
T1m"1Q 7.4.3 多重结构实现变焦 263
U":hJ*F) 7.4.4 变焦镜头的优化设置 265
]>E*s3h 7.5 扫描系统设计 268
0^az<!!O# 7.5.1 扫描系统参数 269
"^F#oo%L 7.5.2 多重结构下的扫描角度设置 273
SUINV_>7 7.6 本章小结 276
'$YB
- a|SgGtBtT4 第8章 目视光学系统设计方法 277
>G$8\&]j 8.1 人眼光学系统的创建 277
"+/%s#& 8.1.1 眼睛概述 277
N:GS fM@g 8.1.2 眼睛模型 277
mEfI2P)#| 8.1.3 使用ZEMAX创建人眼模型结构 278
lqn7$ 8.2 放大率与视觉 281
{YC!pDG 8.2.1 近距离物体成像标准 281
SeN4gr* 8.2.2 小型放大镜放大率 281
=.(yOUI 8.3 本章小结 284
HS XS%v/Y M$~3`n*^ 第9章 目镜设计 285
N+ZDQa[ 9.1 目镜介绍 285
AD#]PSB 设计案例一:惠更斯目镜 286
C93BK)$} 设计案例二:冉斯登目镜 288
NUbw]Y90~ 设计案例三:凯尔纳目镜 290
)Fx"S.Ok 设计案例四:RKE目镜 292
p4Cw#)BaS 设计案例五:消畸变目镜 294
^u&oS1U 设计案例六:对称式目镜 297
GmP)"@O](; 设计案例七:埃尔弗目镜 299
JQ=i{ 9iJ 设计案例八:西德莫尔目镜 301
g@wF2= 设计案例九:RKE广角目镜 304
}IO<Dq=[ 9.2 目镜调焦 306
dU1w)Y 9.3 本章小结 311
W^npzgDCo :,gnOfV= 第10章 显微镜设计 312
c[\ :^w^I6 10.1 技术指标 312
F-[zuYGp 10.1.1 基本系统技术要求 312
Gdmh#pv 10.1.2 分辨率目标和极限 312
x;)bp7 10.2 10倍物镜初始透镜形式 313
ma9q?H#X 10.2.1 显微镜设计步骤 313
#N^TqOr 10.2.2 物镜与目镜的连接 319
F1) B-wW 10.3 本章小结 322
_;(`u!@/{ ^]l^q'?>: 第11章 望远镜设计 323
=+5z;3 11.1 天文望远镜 323
qX{"R.d
11.1.1 天文望远镜设计步骤 323
EBlfwFd 11.1.2 分辨率与衍射极限 328
#<0Yx9Jh. 11.2 地上望远镜 328
Cw42bO 11.3 本章小结 334
c.-h'1 E
.^5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