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紫外光照射某一物质时,该物质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射出较照射波长为长的光。而当紫外光停止照射时,这种光也随之很快消失,这种光称为荧光。荧光是一种光致发光现象。如前所述,分子吸收了某一波长区的辐射能后,它的电子可跃迁至激发态,然后以热能形式将这一部分能量释放出来,本身又恢复到基态。如果吸收辐射能后处于电子激发态的分子以发射辐射的方式释放这一部分能量,即为光至发光。再发射的波长与分子所吸收的波长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物质所吸收光的波长和发射的荧光波长与物质分子结构有密切关系。同一种分子结构的物质,用同一波长的激发光照射,可发射相同波长的荧光,但其所发射的荧光强度随着该物质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利用这些性质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称为荧光光谱分析法,也称为荧光分光光度法。这种方法具较高的选择性及灵敏度,试样量少,操作简单,且能提供比较多的物理参数,现已成为生化分析和研究的常用手段。 bQq/~
8UgogNR\
1. 荧光的产生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wi4TP
Z:N;>.3i
1) 荧光的产生: <dD!_S6@,
P;z\vq<h
当光进入某种物质后,可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进入物质后,能量几乎不被吸收;另一种是能量被全部或部分吸收。在后一种情况下,在吸收光的过程中,光能被转移给分子。根据量子理论,分子从光波中吸收能量是不连续的、整份单位的形式发生,这些不连续的微小能量单位被称为光量子。这也就是说,频率n的单色光的能量必定是hn的整数倍。每个光量子的能量 nr
-< mQ
u<fZ.1
E=hn=hc/λ=hcω, \ HUDZ2 s
WrDFbcH
这里,h为普朗克常数,6.63×10-34J/s;ω为波长,即1cm长度中电磁波的数目。从公式可见,能量E与λ成反比。 :n{{\SSIgX
`JiWS
每个分子具有一系列分子的能级,处于基态的分子吸收了相应频率的能量后,可以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被吸收的光量子的能量正好等于两个能级之差。 Udtz zka
'fb\t,
根据玻尔兹曼分布,分子在室温时基本上处于电子的基态。吸收了紫外-可见光后,基态电子只能跃迁到单线激发态的各个不同的震动能级。跃迁后能量较大的激发态分子,在很短时间内(10—15s),由于分子间的碰撞或分子与晶格间的相互作用,以热能形式或内转换方式消耗部分能量,从较高震动能级回到最低震动能级。如果这时分子不通过热能或内转换形式来消耗能量,回到基态,而是通过发射出相应的光量子来释放能量,回到基态的各个不同震动能级时,就发射荧光。由于在发射荧光前已有一部分能量消耗,所以发射荧光能量要比吸收紫外光的能量小,也就是荧光的特征波长比吸收的特征波长要长。 T!y 9v5
W3>9GY90R
2) 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
B]qqqP
_L~ 3h
在许多有机物和无机物中,只有小部分物质会发生强的荧光,它们的激发光谱、发射光谱及荧光强度与它们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强荧光物质在分子结构上往往具有如下特征: fvH{va.
h~9P34m
a. 具有大的共轭π键结构:共轭体系越大,离域π电子越容易激发,越容易产生荧光。大部分荧光物质都有芳香环或杂环。芳香环越大,其荧光峰移向波长方向,且荧光强度也往往较强。具有相同共轭环数的芳香族化合物,线性环结构者的荧光波长比非线性者长。 B&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