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秋起,天气较少下雨,空气干燥,中医称为“秋燥”。外界的燥气会损伤人体的津液,使人体呈现出一派“燥”象:喉痒、呛咳、口干、眼干、咽干、鼻燥、大便不畅等。表现在人的心情上,就是容易烦躁,情绪低落,称“秋愁”。 表现在面容皮肤上,就会产生整张脸感到紧绷的状况。所以我们的口号是:秋燥主打“败火主义”! J{<X7uB
B mb0cFQ
1.多吃流质食物 Kw^ 7>\
DfD&)tsMQ
中医古籍中有“秋气燥,宜以润其燥。”首先,要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流质,以养阴润燥,弥补损失的阴津。 5;WH:XM
4"ZP 'I;
2.多吃蔬果 G!##X: 6'
2[yd> (`
要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秋燥伤人的津液,多数蔬菜、水果性质寒凉,有生津润燥、清热通便的功效。 W@IQ^
}E
Dy&i&5E.-l
3.多吃酸少吃辣 ~8+ Zs
>R_&Ouh:
黄帝内经记载“肺主秋,用酸补之,辛泻之。”酸味收敛补肺,辛辣味发散泻肺。秋天饮食要多酸少辣,所以要减少韭菜、大蒜、葱、姜等辛辣的食物和调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