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古代科学家对光学基本规律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早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先秦墨家学派兴起,就开始对大自然中一些光学基本现象进行了研究。 8'[7
)I=
e]"W!KcD9
墨经光学八条 OZF
rtc+
=o(5_S.u;
墨翟(约公元前478年——前392年),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科学家。他和他的门徒根据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中认识到的光学知识,研究总结出八条带规律性的经验,记录在《墨经》中,分条厘说,通称“墨经光学八条”,是《墨经》中精粹部分之一。光学八条直接涉及到光学应用中一些问题。 XEp{VC@=
^mDe08.
%b
发光体照射物体形成影子,是大自然中最普通的现象,又是摄影师在艺术造型中饶有兴趣的问题。《墨经》中的光学论述,首先是以此开始的。 I*{nP)^9
On:il$MU
“光学八条”中的第一、第二条是: DJ k/{Z:
R?|.pq/Ln
经:景徙。说在改为。 kCF>nt@
/9*B)m"
说:景光至,景亡。若在,尽,古息。(第一条) AT3cc
~
'cmSiz-
经:景二。说在重。 7kLz[N6Ll
/{l$sBUL
说:景,二光,夹,一光。一光者景也。(第二条) `2WFk8) F
t#})Awy^R
大意是说影子产生的原因。在光照到的地方,就没有影子;如果有影子,那就是光被物体遮挡。进一步说,如果光源、物体和承影面相对静止,那么影子的位置也相对固定。当两个光源同时照射一个物体时,就产生了二个“半影”夹持着一个“本影”;一个光源照射时只有一个影子。这二条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光学现象最朴素的认识。还有一条颇值得注意,它直接论述到针孔成像的原理。原文是: ,eW%{[g(
#U4F0BdA
经: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 a2O75 kWnm
jXx<`I+]
说:景光之人照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第三条) 4r#= *
wE>\7a*P%
这条大意是说,影子倒过来是因为光线在小孔处汇成光束所致,“午”是指光束相交之点,即针孔处。光线好象箭一样直线传播着,从下方来的光线通过小孔成象于上方,从上方来的光线成像于下方。经说最后一句“在远近有端于光”,近代学者多解释为类似摄影光学中物距、像距的概念。“这可以说明现今照像者进退暗箱的理由”。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