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人对光的认识和简单光学仪器 h|
q!Qsnj'
_,*ld#'s
与古老的力学一样,中国古人对光现象的认识及光学仪器的发明创造应用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明”就是由人类最原始的光源“日”和“月”构成的,成语“形影不离”和“形影相吊”形象地说明了物体与影子的关系。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学者墨翟对几何光学就有了较全面的研究,他在《墨经》一书中较为详细地记叙了影的定义和生成,光与影的关系以及平面镜、球面镜中的物像关系。其中引用了物点和像点的概念沿用至今,他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成功地解释了小孔成像现象,他在书中写道:“景,光之人,煦(照)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敝(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敝(蔽)上光,故成景于下。”意思是说:“光向人照去,好像射箭那样直进,通过小孔成像,见到人的下部在高处,人的高部在低处。其原因是:足遮住了下部的光线所以成影在上,头遮住了上部的光线所以成影在下。”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最详实的有关光成影现象最科学的文字记录。 1k-YeQNe
c@H_f
我国古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把影子当作“时钟”来使用,我国古代称之为“晷”,至今在北京的故宫里还可以看到这种日晷。三国时期的孙策取信于太史慈,“立杆于营门以候日影”约定日中等他的故事家喻户晓。我国不但有人类最早的日月蚀记录,而且在日月蚀观测和推算预报方面的成就也是举世公认的,这虽然属于天文学的范畴,但它的基本原理却是成影理论的具体应用。 )1 ]P4
`/ ]Th&(5
在原始社会初期,火的发明不亚于近代的蒸汽机和现代的原子能,人们除了用火作为燃料和取暖外,火显然是一种主要的人造光源。然而古人还发现了一种“有火之用,无火之热”的冷光源---山间丛林的磷光(俗称“鬼火”)和萤火虫儿的萤光。我国古代小说中就有穷书生无钱买油,聚萤为灯,彻夜攻读而功成名就的故事。 .m--#r
M "QT(u+
到了周代有人就利用“阳遂”(凹面镜)进行取火,《庄子》里记载道:“阳遂见日,燃而为火”。至于利用静止的水面作为镜子的例子则更多,有西施浣沙的传说,猴子捞月的故事,《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他的岳父胡屠户则要范进“撒泡尿照照自己”。晋朝有一个“杯弓蛇影”的成语故事,乐广他就知道是墙上挂着的弓在酒杯里产生了折射引起的影子,吓坏了他的朋友,于是他再次请客说明原委,终于治好了客人的心病。 tQ!p<Q=
$)
dkTewT6'
北宋时代的科学家沈括留给后人的综合性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堪称是我国古代的一本百科全书,他把小孔成像归纳为“影入窗隙则倒,乃其常理。”沈括在书中对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进行了详实的记载,并最早揭开了被世人称为“魔镜”的“透光”原理。关于光的色散现象的研究和实验可以说是到了普及的地步,如果说唐朝诗人孔颖达的“日照雨滴则生虹”是正确地诠释了虹的成因的话,那么同时代文人张志和的一句“背日喷水成虹霓”,则实在是一个精彩绝伦的“人造虹”演示实验。
z&fXx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