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i,jPULzyjk
,zmGKn#n2
近年来,光波在生物组织中的传输与分布,以及光波尤其是近红外光(700~1300nm)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近红外光光学成像与以往放射技术相比,有如下优势: "I.PV$Rxl
5(kRFb'31F
(1)非电离化; hawE2k0p(
|U}al[
(2)不同软组织之间的鉴别; / 0Z_$Q&e
A%S6&!I:(
(3)自然生色团的特征吸收,以至获得生物组织体的某些功能信息; c%,~1l
X2PQL"`
(4)其光源价廉,可移动操作以及可较长时间地安全操作。 u\gPx4]4c
n DLr17
因此,利用近红外波段的光辐射进行生物组织的成像、诊断和检测是目前热门研究领域之一。 wIT0A-Por4
Ba-Ftkb
但是,光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很复杂,与光波的特性、生物组织结构及其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均有关系。700~ 1300nm的近红外光被称为“组织光窗(tissue optical window)”,因为生物组织对此波段近红外光的吸收和散射效应均是最小。即使这样,生物组织对近红外光而言仍然是一种高散射介质,且其散射远大于吸收。因此当光射入组织体,光的方向性、相干性、偏振性等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从中提取有用的生物组织内部信息是研究人员面临的最大问题。 GrWzgO
TqURYnNd
二 生物组织光学成像基础 Bd8,~8
z?V'1L1gM
组织光学成像的首要问题是光源的选择。近红外光与可见光相比组织对其吸收小,散射也小,有高透射率,导致灼伤的可能性小,做常规扫描时,长时间曝光不会对组织产生影响。基于激光良好的方向性、相干性、单色性及短持续性等特性,使生物组织光学成像成为可能。 =sVB.P
:n36}VG|
生物组织是高散射介质,当激光入射到组织,一部分被吸收,大部分被散射。光的散射服从统计规律。经过组织的吸收和散射,入射光的特性(光强度、相干性、偏振性、方向性等)有所改变,其改变的程度取决于生物组织结构及入射光波长。 J}IHQZS
dY>oj<9
根据散射理论,透过生物组织的光有三种(见图1): 弹道光子; 蛇行光子; 漫射光子。 _B4H"2}[Y
NbyVBl0=
同时,生物组织的背向散射光也由三部分组成: 单次背向散射光,与弹道光相似; 几经散射的背向散射光,和蛇行光相似; 以及背向漫射光,和透过漫射光相似。 Vm
NCknG
871taL=
三 近红外光波段生物组织各种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D&KD5_Sw
=lIG#{`Q
生物组织光学成像技术在诊断中具有重大应用价值,主要由于其完全非侵入性、无损性、非电离化辐射,以及能够显示组织中各种化学组分,从而提供有用的功能信息。目前近红外光成像装置中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 时间分辨型及频域调制型,如图2所示。 Gb]t%\
kI5`[\
1. 时间分辨型
h"<-^=b
时间分辨型是测量组织对超短激光脉冲(皮秒量级)的时间响应,一般用同步条纹扫描相机或时间相关的单光子记数(tcspc)系统检测组织表面出射光的时间分布,利用光子飞行信息进行成像。弹道光子与蛇行光子合称为早期到达光,亦称为成像光,而漫射光是历经多次散射的,是非成像光。基于三种光子的特性,散射介质的时间分辨光学成像又大致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直接成像法和间接成像法,如图3所示。 &sJZSrk|
!9+xKr99
a.分离短飞行时间光子法,即所谓的直接法成像。利用各种“门”技术分离出飞行时间短的光子,即提取出成像光子直接进行成像。这种方法应用了共轴扫描几何学原理。目前已有多种比较成熟的门技术,如空间门、时间门、偏振门、相干门等。这些技术利用光子经过散射后某些性质的变化,如方向性、时间延迟、偏振性、相干性等,将成像光子分离出来。 J)R;NYl
>gNVL
(
(1)空间门是通过对组织表面的溢出光子进行空间滤波实现的。应用准直探测的空间门技术空间分辨率很差,尽管采用尽可能大的辐照剂量及尽可能灵敏的探测器,对于人体软组织可探测的极限深度也仅有几毫米; 应用该法对乳腺组织成像的尝试即是一例。 0. _)X
m4FT^^3yE
(2)偏振门利用线偏振光在散射介质中传播时偏振度会减小的特性,弹道光子的偏振度为1,而漫射光子的偏振度为0。 k`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