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光学器材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明清时期,中国即有薄珏、孙云球、郑复先、邹伯奇等人对光学有深入的研究,井撰有著作,但未发现有制造光学玻璃和光学仪器的记载。至民国初期,国内所需的光学器材,全从国外进口。据1930年至1932年的统计资料记载:仅向德国蔡司厂购买光学器材的费用就达国币250余万元,当时国内有许多进口仪器,因霉雾等原因不能使用,在国内无修理手段而不得不送到国外去修理。这种费时费钱的办法,对国家非常不利。1933年兵工署署长俞大维,令当时正在蔡司厂实习的周自新与蔡司厂商谈在中国建设光学修理厂的设想。周与蔡司厂洽商后,提出了一个能修理剪形镜(炮队镜)、方向盘、望远镜、周视镜、机枪瞄准镜、倒影测远镜、测高仪等9种产品的光学器材的方案。同年10月蔡司厂军器部经理牛勿尔(neM摄er)向周自新提交了建厂所需设备、工具、检测仪器计划。 RWXN
$`"$ZI6[
由于蔡司厂供应零部件之价格比整机的价格高,1935年10月兵工署对原定建厂计划进行了调整,提出了建厂分四步进行:修理、购买零件进行装配、仿制、自行制造。同时与蔡司厂签订了光学器材修理厂的技术合作合同。 &B} ,xcNO
1936年9月7日在南京成立了军用光学器材工厂筹备处,周自新任处长。 vH>s2\V"
筹备处成立后,立即组织人员,搜集各种军用光学仪器样品、图纸、资料等进行研究。1937年2月至4月先后派金广路、薛培贞赴欧考察光学加工技术,8月周自新亲赴欧洲购置炮兵观测器材。他们购得奥地利美特克式迫击饱和机枪瞄准镜、法国布朗德迫击炮瞄准镜、瑞士威尔特80公分、125公分测远镜等产品的制造权,还订购瑞士威尔待厂各种金属切削机床69台、磨玻璃机61轴、其他机械19台、6×30双筒望远镑材料3000套、80公分测远镜材料600套及五角测远镜材料半成品100套,并聘请了两名瑞士技师来中国培养技工,为后来军用光学器材厂的正式建立奠定了基础。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