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L;I 简介
(x>5 /+JCi6{sHS 天文光干涉仪能够实现恒星和星系的高角分辨率的测量。首次搭建的天文光干涉仪分别由菲索(1868)和迈克尔逊(1890)提出。迈克尔逊恒星干涉仪于1920年成功地测出参宿四的直径。现如今,恒星干涉仪可用于前沿研究,如外行星识别和恒星的超高分辨率(4豪弧秒)
成像。在本文中,一种经典的迈克逊恒星干涉仪将会在FRED里面进行设计和分析。
L((z;y>q| QbV)+7II= 恒星干涉仪设计
!D7\$
g6g (J\D"4q 系统的几何
结构如图1所示。干涉仪由四个反射镜、一对小孔、一个正
透镜和一个探测仪组成。
rv9qF |2r{ SKD!V6S
3P^eD:)
w 图1 迈克尔逊恒星干涉仪的几何结构。反射镜M1和M2由可变的距离d分开。另一组反射镜使
光线转向通过不透明掩膜上的一对小孔上。一个平凸透镜放置在掩膜的后面,相应的具有吸收的
探测器平面放置在透镜的焦平面处。
T~ /Bf No=f&GVg 考虑恒星的测量。恒星由一个多色光
光源模拟,它在一个小的角度范围内照射干涉仪,这对应于它的角直径。正常入射在两个路径P1和P2之间没有光程差。然而,进入到干涉仪中光线的光程差会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增大。探测器上生成的干涉图样的一些例子如图2所示。
c?V,a`6 ^}U{O A 图2 左:角度范围为1弧秒的恒星在探测器上的白光干涉图样,白光的中心
波长为0.55um,半带宽为0.1um。干涉仪的小孔半径为1mm,反射镜距离为50mm。右:增加反射镜间距到100mm的干涉图样,此干涉图的能见度降低了。
L6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