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全国发展光电子产业和光谷热,全国已经有武汉、长春、广州、深圳、上海、重庆、天津、西安、福州、杭州、合肥、无锡等12个城市决定要福州光电子产业或者建设光谷。北京认为发展光电子产业最有条件,全国已经有12个城市卷到光电子热。 knX*fp
?MW*`U
-d j9(~?^
v?BVUH>#9
一、 武汉中国光谷的建设情况 ( M > C
2s^9q9NS"
武汉具有光电子信息技术和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 Dw%V.J/&o
. J/x@
我国在光电子技术方面是与国际水平差距相对较小的一个领域,与发达国家几乎同时起步。武汉是我国少有的几个智力高度密集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较早从事光电子信息技术科学研究的地区之一。国家计委、科技部、教育部、邮电部等各部委以及中船总、核总、航天部、兵器部等军事部门相继在汉布点和投资,经过"七五"、"八五"、"九五"期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形成了较密集的光电子技术教学、科研、开发机构,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领先的优势学科,造就了一批著名的学科带头人,成为了我国学科门类齐全、综合研究实力雄厚、独具特色的光电子科教基地。 +*W9*gl
S.: m$s
1974年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拉出了中国的第一根光纤。1982年武汉邮科院率先开通全国第一条二次群(8Mbps)光纤通信线路,武汉邮科院成为国内同行公认的中国光纤通信技术科研生产基地。 LnwI 7uvq
2H,^i,
华中理工大学从1971年起就开始从事气体、固体激光器及其应用研究。1981年,在国内率先研制出2000瓦激光器。在光交换、光互连技术以及激光加工、激光器的研究、CAD、CIMS软件的开发运用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V`ODX>\
|b
BA0.yS
武汉大学在光量子计算机、光电材料及光器件、光子生物材料等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国内外影响。近年来,该校多媒体教学软件也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 pCB^\M%*
1 #zIAN>
武汉工业大学是国家光纤传感技术重点工业试验基地,开发研究的光纤传感器、光纤仪表产品居国内先进水平。 Ok0zgi
A#b`{C~l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中科院测地所的GPS、GIS、RS软件系统和遥感测量,同济医科大学的生物芯片,湖北省化学所的光纤光缆配套材料等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都独具特色,紧跟世界科技潮流。 X0QY:?
D.!ay>o0#
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集中了18所高等院校、56个国家级科研院所,15万余科技人员,其中近三分之一的人员从事光电子信息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有两院院士42名,其中有10名是我国光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学科领头人。区内拥有国家光纤通信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激光加工工程研究中心、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塑性成型模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CAD支撑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工程研究中心等一大批与光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的高水平的研究、开发机构。 Z+gG.|"k
nV[0O8p2Md
东湖高新区初步具备了光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化和国际化的能力 "e3T;M+
^|b ]E
截止2000年底,东湖高新区累计实现科工贸总收入842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40%以上;完成财政收入23.7亿元。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成为武汉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 3Y;<Q>roT
>5O#_?
东湖开发区以光电子信息为龙头,以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环保为重点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成为湖北省、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在信息光电子产业方面,东湖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通信产业研究、开发、生产的重要基地,高新区聚集了国内最大的光通信技术、产品综合研究、开发、生产基地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国内最大的光纤生产企业长飞公司、国内最大的光电端机生产企业武汉日电、国内最大的集中管理电话计费器生产企业精伦电子有限公司,以及长通、NEC中原、长江爱立信、龙安等通信企业,形成了阵容强大的通信产业群体,确立了全国领先地位,其中光纤年产能力250万km、光缆年产能力6万km,产量雄居全国第一;在能量光电子产业方面,以华工、楚天激光为重点,成为全国三大激光产业基地之一,其中大功率激光器、激光加工设备、激光焊接设备、激光医疗设备、激光防伪图像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在软件产业方面,以高校和军工科研单位为重点,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特色的软件成果及产品,在多媒体教育软件、CAD/CAM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仿真软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一大批光电子信息产品逐渐形成规模化生产。光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武汉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Zzd6[G+
&J]|pf3m
武汉提出:举全省之力、全市之力建设"武汉?中国光谷" a/4!zT
vU4Gw4
面对光电子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武汉的一批专家、学者就多次建议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迎接信息时代带来的挑战。90年代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邮电科研院总工程师赵梓森多次提出加快武汉的光电子产业的集成发展。1998年,华中理工大学黄德修教授在考察了台湾等地的光电子产业发展之后,提出了要不失时机地迅速壮大武汉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建成中国"光谷"的构想。 xr;:gz!h
K)D5%?D
2000年3月3日,许其贞等十三名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提出了依托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中国光谷"的提案,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在武汉建设"中国光谷"真正体现了湖北的优势和特点,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要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举全省之力、全市之力推动这一重大工程。3月21日,在湖北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罗清泉主持召开的新一届东湖开发区领导小组会议上,正式决定依托东湖开发区建设"中国光谷"。4月7日,贾志杰书记、蒋祝平省长、周济常委就"中国光谷"建设及时做出了重要指示。4月29日,湖北省委办公厅下文成立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筹建)领导小组,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罗清泉任领导小组组长。5月7日,在由湖北省科协主持召开的"中国光谷"建设武汉地区院士、专家座谈会上,26名在汉院士、专家联名上书党中央、国务院,请求批准武汉建设"中国光谷"。院士、专家们建议,在国家有关部门及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通过"十五" 期间的努力,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内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实现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科工贸总收入1000亿元的目标。5月8日,召开了"武汉?中国光谷"建设领导小组(筹)第一次会议,做出举全省之力、全市之力建设"武汉?中国光谷"的重大战略决策。在"中国光谷"旗帜的引领下,湖北、武汉拿出超常的决心和措施,真正行动起来了! \!*3bR
?k|}\l[X1
"武汉?中国光谷"未来五年的建设目标是: Wzn!BgxRr
=&!L&M<<
--建成50平方公里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带,形成具有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外向型、国际化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qj1"e
3 L:s5
--到2005年,形成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体的科工贸总收入1000亿元的规模,成为湖北省、武汉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撑点,推动光电子信息技术在传统工业中的应用,带动和促进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I^u$H&
~ z< &vQ=
--推动技术创新和高技术成果产业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项目,培植一批光电子信息企业集团,力争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集团)1-2家,过50亿元的企业(集团)2-3家。 %(P\"hE'
71RG1,
--引进一批国内外光电子信息大项目、大企业,实现项目(企业)高位嫁接",实现产业扩张和产品升级。 (Yv )%2
:2Fy`PPab
--建设一批光电子信息技术的重点基础学科,形成 国内一流的研究开发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和"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 ym]12PAU5
2cB){.E
在省、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从4、5月份开始,省市新闻媒体陆续进行了"武汉?中国光谷"的前期宣传工作,"中国光谷"的概念不断冲击人们的视野,东湖高新区在光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独特优势被人们广泛了解,省市合力共建"武汉?中国光谷"的决心振奋了湖北、武汉市人民的精神。 &